“凭什么不让我先吃饭,凭什么要我等同学一起吃,我动作快先拿到饭勺当然可以先吃。”“答案错了我也认为我是对的,我乐意”“我是自己和自己说话,又没影响别人”……这是我们班的犟学生徐新宇。
从教师平时的交谈中能听到“这学生乖”、“那学生不听话”的言语,显然, 许多 老师往往都喜欢“听话”的乖学生,而对“不听话”、“执拗”的“淘气鬼”有些厌烦。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未免有点偏颇。
一、软绳才能套猛虎
教师的劳动对象——学生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着的人。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面对年复一年的教育工作,什么学生都可能遇到,而教师教育学生,并不像雕塑家用粘土塑造或用大理石雕刻精美的艺术品那样随心所欲。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更何况面对性格倔强的学生,稍有不慎,师生之间不但不能进行心的交融,反而会给教育其他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同时在彼此的心灵也会留下无形的阴影和隔阂,对“犟”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既然彼此失利,教育还谈何成败呢?因此,处理好师生间的融洽关系,特别是教师与“犟”学生间的融洽关系是不容忽视的。而“尊师爱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我认为“爱”是解决不和谐关系最好的良药。尽管“犟”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他本能的一些“犟”的本性不受欢迎,也不“在乎”别人的关心,可他们仍然需要“爱”的孕育。若我们做老师的能像孔子一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去赢得学生的尊敬,再“犟”的学生在情感面前,他也 能理解 老师对他的“爱”。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几乎每年都担任班主任工作,记得有一次搞集体活动,需要事先集体彩排,在站队列时,心想变换一下招数,希望在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可因人多主意多,七嘴八舌的,费了很长时间也不尽人意,到快要排好队时,“犟”学生徐新宇,没打一声招呼,不耐烦似的扭头就走了,好像还生着气走的,这一举动让同学们无法理解,我也感到震惊。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也许有的老师认为太没有教养了,思想品德太坏……等等。我虽对他这一行为绝不表示赞同,但我不认为他是思想品格败坏而故意拿老师或同学过不去才这么离开的。我想得更多的是他的这一“念”对他来说,在心灵深处已经埋下了“冲动的惩罚”的种子。如果我们再继续予以责备,比如取消他的活动资格不是不可以,但作为一个老师,我也在反思,这样对待学生,就能提高所谓教师的威望吗?也许不完全是这样。事后,我注意观察,徐表面上表现得自傲,“装”着满不在乎,但只要用心灵的眼睛认真洞察他的内心,当同学们都在感受活动彩排时的快乐时,他的内心是孤独的。可他为了换回自己那份“自尊”还得“犟”到底啊!此时也许他的内心在不断与自己的“犟”脾气挣扎,也许在鼓励自己的“犟”性继续升华……。哪能把心思融进书本呢?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我请一位平时跟他交往密切的同学把他请到办公室,开始他还认为一定是老师要批评他的“犟”,可当我自己以“换位”的方式与他进行真诚的沟通,然后以朋友和大姐的身份认真倾听他的诉说时,他的态度逐渐变化着。后来,我对他说:“你的位置给你留着的,你站涂博左边就可以了!”他抬头一直看着我,从他的目光中折射出来的那份充满“感恩”的心灵是多么的可贵,体现出来的那份师生默契让你感到说什么都显得多余。
其实,师生关系,主要还得靠教师去创造,尊师是爱生的结果,爱生是尊师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基础。如果教师不爱学生,就会失去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就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的成效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对待“犟”学生,更不能忽视对他们的爱,不仅仅体现在对待他们的“犟”造成不良影响的某一特定事件上,在平常的生活中也应该多与其沟通,赋予他们关心和爱,才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当然,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等于仅从物质方面予以帮助。对学生而言,予以更多的尊重、宽容和理解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养分”,而宽容不等于是一味的迁就和纵容。若对“犟”所引发的事端,视而不见,或者予以迁就,那本身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二、巧用优点
善于发现“犟”学生的优点,充分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做到长善救失,激励他们自己发扬优点。会让他们从“空壳”的“犟”笼里走出来自由伸展自己的“翅膀”。当然,这需要老师用辨证的观点了解他们,而不是一味训斥他们“不听话”。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因此,我认为,“犟”学生之所以表现出“犟”的性格,也许有时他们也渴望被人重视。若我们忽视他们的这一心理需求,用强制的手段进行镇压,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倒让他们的“犟”性升级,在心灵深处会变本加厉的进行抗衡。会使事情更糟糕,这样会压抑他们的情操和人格魅力的塑造。所以,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同志、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对待“犟”学生也一样,用真情实意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师生间的人格平等性和互敬的意义。
当然,在教育工作中,不同的心灵对事物的感触是不同的。可面对成长在新时代的孩子,我们得彻底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和强迫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首先从人格和教学水平方面给予认可,然后才是学生对老师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上予以支持。在教育教学中,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感受,在教育“犟”学生的过程中更是如此,我也不例外。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爱让他们看到希望,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交流与沟通使他们感受到理解的意义和人间真情。就像斯宾塞认为的那样:“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种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看来,以暴制暴,以“犟”制“犟”不再是当代社会教育的有效手段。这让我想起了雪莱的一句诗:“我物都能融合为一个整体,为何你我独不然”。是啊,面对“犟”学生,老师能采取合理科学的因势利导方法,以“爱”为通道,乘“交流”之客舰,再“犟”的学生也不会是老师心中“不听话”的“眼中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