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在他的《爱弥儿》里谆谆告诫:“千万不要同年轻人干巴巴地讲什么理论。……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更应该懂得,抽象的语言符号所包含的信息只有进入学生内心,激发他们的感情,他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掌握知识,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使课堂更加有效呢?
一、自学文本蓄激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前准确了解学生现状,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预习和自学,自学内容有这样几项:生字扩词(2个)、熟读课文、理解词语(4-6个)、了解大意、难点攻关、词句积累和读后感悟等项目,并做好自学笔记。学生在自己学习后再听老师的指导,上课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老师的问题难不倒他们了。安排学生做自学笔记不仅仅是学习的知识准备,是教师课堂程序的设计依据,更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蓄势,是点燃“我要学”激情的火把,是走向更高台阶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蕴深情
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认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青少年的情感尤其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在《师恩难忘》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老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想想看,刘绍棠是怎样向老师行礼的?
生1:恭恭敬敬地;
生2:两腿并拢;
……
师:谁来试试?
(生表演。两三个人。)
师:这时你的心里会想什么?
生1:没有田老师我就成不了作家。
生2:我能有今天,一定要感谢田老师。
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恭恭敬敬地表达这份谢意吧。
(集体行礼。)
以上课例中安排讨论行礼――学生行礼――心里告白――师生行礼的环节,就让作者对田老师的那份情感悄悄地在学生的表演中体验,在评价中定位,在心灵告白中积淀,在师生行礼中升华。
三、巧引妙用悟深情
作者充满感情,然后情动辞发才能产生好文章。因此,教者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时,必须能够以语言文字为抓手,仔细推敲,充分领会文章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步入文本,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真善美的世界。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因此,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至关重要。
在文中,一些点明题旨的难解句子,不能放过,更不能将似是而非、云里雾里的标签式的答案交给学生,让他们记住。学生学得不得要领,而且索然无味。夸美纽斯说过:“凡是没有被悟性彻底领会的事项,都不可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
《师恩难忘》中有一句话“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可作如下启发:
师:谁来读一读?
生1读。
师: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沉默)
师:“往事”指什么事?
生1:编故事讲课文的事。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刘绍棠是个大作家,原题为《老师领进门》。你认为这里的“老师”指的是谁?他领作者走进了什么“门”?
生1:田老师领着他走进了文学之门。
生2:田老师引领着他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师:那上千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在作者看来,犹如――(引读)
师:为什么说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
生1:听了田老师的语文课,“我”喜欢上了语文,也喜欢上了文学。
生2:田老师的口才好,编的故事很精彩,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师:那么“文学的种子”应该理解为什么?
生3:对文学的喜爱,(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师:可以说,没有田老师,就没有作者的文学梦,也不会有今天的大作家。田老师对于作者成为作家有着极深的影响。所以,作者与昔日的老师谈起“往事”,一定是“深深感谢”。那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这一句。
(生集体朗读。)
教者由“往事”一词进行突破,再用资料《老师领进门》进行引导,一步一步地让学生理解此句的含义,感悟得透彻,体会得自然。
四、激情朗读传深情
“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引自叶圣陶先生语)自古以来,“读”一直就是最直接、最浅显易懂的学习方法。“以言传情,以情激情”,教师“用心于感情的激荡”,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解说,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起朗读的愿望。上例中教者用抒情性的语言解说,再安排“饱含深情”地朗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随着感情之峰的迭起而走向深入。
学生只有积极地学,努力地思,用心去品,带情去读,才能学有兴趣,思有收获,品有味道,读有效果。“发展才是硬道理,情到浓时人自醉”,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做到:激发学生情感,焕发学生活力,追求课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