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议论文的能力是初中阶段最需要培养的能力,也是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积累的方法很多,可摘抄、可剪贴、可论纲目、可写感想。对材料的挖掘关键在引导、抓细节、抓关键,不只见皮毛不见骨,不牵强附会,最好是组织几次专题讲座或专题讨论,让学生举一反三,领悟材料的妙用挖掘材料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又让学生明白了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议论文 写作能力 广积粮 深挖洞 积累 挖掘材料
我之所以老调重谈,是因为议论文正在遭删划,被淡化。初中阶段需要训练的几种写作能力,议论文无疑是最难的。而现在中考又是淡化文体的,于是乎许多老师更***简便,走捷径,明确告诉学生:“如果文体不限,你就写记叙文的文章”。平时训练当然也不例外,对议论文走过场、重形式、模式化。
平心而论,分析议论文的能力是初中阶段最需要培养的能力,也是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果说记叙文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议论文则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力;如果说记叙文培养了学生的描摹能力,议论文则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如果说记叙文激发学生的情感,议论文则让学生明白了是非。议论文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好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呢?我借用的话“深挖洞,广积粮”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句话,就是要在“积”和“挖”上做文章。
一、广积粮。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议论文最难之处往往是没“米”下锅,明知观点正确,想举一两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但囊中羞涩,要么“袋”里没货,要么货不对版,要么陈货太多。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积累的方法很多,可摘抄、可剪贴、可论纲目、可写感想,书店有专门的“议论文材料库”一类的书,可找一本来多读一读,记一记。积累的途径也很多,多进阅览室、多看课外书、同学之间可交流、课内的材料也可借鉴。只要做一个有心人,不怕存不了“米”。
当然,不同的“米”做出的“饭”也不一样,老师应适当引导,让学生能识“米”,把“米”分类存放,到“炊”的时候,才好按“饭”的要求选用相应的“米”。否则,我要的是糯米饭,你下的是籼米,那就牛头不对马嘴了。
我曾经采用过一种很有效的积累方式,我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前抽三分钟时间在讲台上口叙一则议论文的材料,并略加评说,按位轮置,概莫能外,这样一举几得,既督促了学生积累,又交流了积累的内容,同时营造了气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学们积累的材料,真可谓无所不有,有的材料不仅对学生是一种教益,对老师也是一种启发。俗话说:“广积粮,少饥荒”,缸里有了米,还怕饿肚皮?
二、深挖洞。
仅仅“陈谷满仓”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把它辗成米,这就是涉及到材料的发挥问题。对材料的挖掘关键在引导、抓细节、抓关键,不只见皮毛不见骨,不牵强附会,最好是组织几次专题讲座或专题讨论,让学生举一反三,领悟材料的妙用。我曾经安排过这样的一堂讨论课:
初中教材有一则材料说:古希腊有个名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讲家,小时候就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可是他不灰心、不气馁,为了克服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他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跑步、爬山口中含之有词,终于成了全希腊有名气的演说家。
看了材料后,我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讨论,这些材料可证明哪些观点,然后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经过讨论,大家一致的观点有:1、五十年如一日的练习成正果,证明“天才在于勤奋”;2、五十年如一日得于成功证明“学贵以恒”;3、口吃的人能成演讲家证明“勤能补拙”;4、先败后胜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5、“不灰心、不气馁”最终超过对手证明“自信是成功的关键”。有学生也提出其他看法时我进一步启发:德摩斯梯尼明明小时候口吃,为什么选择演讲作职业?他为什么口含石子来练习?在雄辩的对手面前,是什么支撑他要超过对手?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又补充了如下可证明的观点:1、成功源于兴趣;2、学习要讲究方法;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4、有对手才有提高。
像这样的讨论对学生是很有益的,既挖掘材料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又让学生明白了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有了“米”做饭就容易了,但要成为巧妇,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老师要给学生时间和舞台,千万不要以为外面有的是酒楼饭店,能不能成为巧妇无关重要。多准备一些生存的技能,多进行知识上的储备,不为考试而考试,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材,才能立足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的“深挖洞,广积粮”是极有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