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市场利率调控已由直接调控转变为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的引导性调控,本文将针对我国货币当局二十几年来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方式和操作力度,对其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
关键词:货币当局;公开市场业务;发展历程
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当局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实现货币***策目标的***策工具。作为货币***策调控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已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使用,成为各国实现有效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本文将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分析,为货币当局更好地发挥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提供参考。
一、公开市场业务的兴起时期(1994年-1998年)
1994年我国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货币当局为稳定人民币汇率,于当年3月开始进行公开市场操作,4月又启动了短期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当时国债业务交易对象仅有14家商业银行,交易方式单一,交易品种只有正回购一种,每次招标数量较少,规模只有1-2亿元。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7年公开市场业务基本暂停。1997年我国建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家开发银行开始推行市场化债券。此外,我国于1998年放开了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的控制,同年5月货币当局恢复公开市场债券交易并实行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一些资信较高并能进行大额债券交易的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交易对象从刚开始的14家发展到29家,交易方式增加了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和底价价格招标,1998年货币当局进行了36次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开始成为货币当局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经常性***策工具。
二、公开市场业务的形成时期(1999年-2001年)
1999年至2001年,我国经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一直处于下行阶段,货币当局为提振经济,一方面调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另一方面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力度,增加了对国债和***策性金融债券的现券买入。1999年至2000年,货币当局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了4400亿元基础货币。2001年外汇占款增加3813亿元,全年共54个交易日开展了公开市场操作。这一阶段的公开市场操作主要通过回购交易和现券交易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2001年公开市场操作成为货币当局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策工具,标志着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初步形成。
三.公开市场业务的快速发展期(2002年-2005年)
2002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处于上升时期,货币当局开始执行稳健的货币***策,在外汇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大幅增加,2003年和2004年分别投放基础货币11459亿元、16098亿元。在银行体系中,货币当局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适当收回流动性。2002年,货币当局进行了24次正回购操作,累计回笼2467.5亿元基础货币;2003年开展了59次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2694亿元基础货币;2004年进行了110次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6690亿元基础货币;2005年净回笼基础货币13848亿元,是2004年的2倍多。2002年9月,货币当局将未到期的正回购转换为中央银行票据,票据总额1937.5亿元。2003年中央银行直接发行了3个月、6个月及和1年期的央行票据,全年发行63期央行票据,总量为7226.8亿元。2004年发行105期央票,发行总量15072亿元;2005年发行125期央票,发行总量27882亿元。由于银行体系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货币当局从2006年开始逐步实施紧缩的货币***策,采用以央票为主、回购操作为辅的方式来回收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2006年发行3.65万亿元央票,同比多发行8600亿元;2007年发行4.07万亿元央票,有效收回了银行体系流动性,对信贷增长较快的机构起到了警示作用。
四.公开市场操作的逐渐成熟期(2012年至今)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起,我国货币***策开始从紧缩转向适度宽松,货币当局根据宏观调控目标灵活调整了公开市场操作的频次和操作方式。2008年适当增加了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并调减央票发行规模和频率,开展短期正回购操作3.3万亿元,发行4.3万亿元央票;2009年开展正回购操作8700亿元;2010年发行4.24万亿元。由于央票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央行票据不但成本较高,而且在票据到期时,中央银行要面临很大的兑付压力,2012年央行暂停发行央票并不断加大回购操作力度。2012年至2014年正、逆回购操作成为主要的操作方式,逆回购交易数额高达87090亿元,占整个公开市场操作总额的65%。同时,央行也于2014年推出了创新型货币***策工具,如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等长期和短期借贷工具,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2015年至2019年,央行进行了连续的逆回购操作,未进行正回购操作,仅在2019年发行了900亿元的央票。逆回购操作成为了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操作方式。2015年至2019年央行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投放资金量分别是3.2万亿、24.7万亿、20.59万亿、10.68万亿、6.56万亿。2018年,自动质押融资新规将我国的融资利率统一为SLF隔夜利率,这一举措强化了常备借贷便利利率走廊上限的地位。由此可见,公开市场操作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流动性投放工具,而是具有增强***策利率基准性和促使货币市场利率围绕***策利率波动的功能。多位学者研究发现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引导市场利率并维护它的稳定,[1]如果市场利率在预期范围之内,则货币当局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将其引导至目标水平附近,[2-3]两者之间的传导效率正在不断提高。[4-5]公开市场操作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我国货币当局货币***策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姚燕.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及其效果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63-64.
元惠萍,吴明州,刘堂勇.常备借贷便利与逆回购操作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J].财贸经济,2018,39(07):65-80.
王春丽.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走廊与中国利率调控模式探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8(11):89-96.
黄志刚,刘郭方.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走廊与市场拆借利率[J].财经研究,2019,45(07):31-44.
陈玉财.公开市场操作现状及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3(11):68-72+44.
张雪莹,何飞平.央行回购操作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2014(03):41-53.
作者:郗静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发展历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