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选拔人才的考核制度,科举制无疑发挥了其不可磨灭的作用。可是,当其演变为八股取士之后,它的消极作用也就不可避免地上升为主要矛盾,阻碍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对八股取士的探析将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八股取士 成因 影响
一、引言
作为一个上下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很早以前就有了关于选拔人才的考核制度,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据史书记载,当年尧欲禅帝位于舜之时,“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这应该是史书记载有关中国古代最早的选拔人才的考核制度。
而这以后,历朝历代为了更加有效地选拔人才以充实官员队伍,从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又采取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一系列考核制度。如:夏、商、周时期的世官制,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皇帝征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等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朝代的更迭,考核制度也在不断地演变。至隋朝创立科举制后,一千多年来,各朝各代不断地完善与发展科举制,使其成为自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间朝廷选拔人才的最为主要的考核制度。而至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统治阶级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更加牢固,八股取士成了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直至1905年废除。而八股取士的采用也标志着科举考试走向崩溃的边缘,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创造力近于迟暮。
二、八股取士之来由
中国自隋唐以来所采取的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制度在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此,八股取士成为明清年间采取的一种选拔人才的主要考试制度,它以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八股文为固定的考试文本。所谓八股文,《明史·选举制二》解释说:“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亦有“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之称,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共八部分组成;而自起股至束股四股为文章正式议论之主体,在这四股之中,每股又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相互组合,主要为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以求做到文字的繁简和声调的缓急之对仗,共合八股,所以谓之八股文。
三、八股取士之成因
自古至今,在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时段里,统治阶级总是在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殚精竭虑,他们总是试***寻找一种可使其统治永远牢固不灭、万里江山永远安然不崩的神奇方法,就像秦皇汉武寻觅长生之术一般;可是,他们却总是陷于求之无获的悲戚之中,因为人的自生自灭,王朝的兴盛衰亡,始终如一,无法变更。由是,他们不得不从维护其统治的官僚体系中寻找一道可以滋生江山永固之希望的缝隙。这样,他们就顺藤摸瓜寻到了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头上了。此时,不用给他们任何建议,他们也知道该怎样做了——将多少年来选拔建设型人才的科举转变为选拔忠顺奴仆的固国之策。当然,他们也会将自己的这一创见作为一大奇举而乐在其中。
此外,世间万物都遵循着一条同样的成长规律:诞生—发展—繁盛—衰弱—消亡。科举考试制度也很难逃而避之,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恰好印证了这条不可磨灭的规律,隋之创立,唐之发展,宋之繁盛,明之衰弱,清之消亡。因此,当科举制被内外力量推向顶峰的时候,它必然会如同耀眼的彗星一般在历史的沉寂夜空中画上一道美丽的光弧后迅速陨落,直到钻入深邃的土地,留给人们的只是美妙的回忆。
四、八股取士之影响
对于士人来说,统治阶级继续沿用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可以不受门第高低身份贵贱的限制,通过公平的竞争择优而录,这无疑为他们进入仕途改变卑贱的命运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同时,对于统治者来说,采用八股取士也是对科举和整个皇家王朝的一大贡献,因为他们在对经济、***治、***事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从而消解了知识阶层内部所蕴藏的巨大反抗力量。
可是,即便通过八股考试的士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中的多数人在追求仕途的道路上已经被人为地扭曲了;他们逐渐丧失了朝气与创造力,逐渐迷失了主我与天之神性,他们逐渐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成为维护皇族统治的神兵利器。而这无疑是八股取士的最大弊害,因为它不仅禁锢了士人的思想,而且直接将中国人的创造力逐渐抹杀掉了,这样的结果是使中国逐渐从“天朝上国”转变为“东亚病夫”。
八股取士为何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呢?首先,是由于八股取士这种识记的模式太过单调,太具有抹灭创造性的魔力。这种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参加的公平考试,对人们的诱惑力太大了,尤其是那些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备受压迫的人为了摆脱自己卑贱的命运,做得人上人,就致力于死记硬背儒家经典,追求金榜题名,一旦试中,便可光宗耀祖,加官晋爵。对于他们来说,八股取士可能就是那个充满着神奇诱惑力的,尽管命中的几率不是很高,可是一旦,那便是一夜暴富。他们只会如同痴迷于的人一样,绝大多数最后只是荒废终生,徒劳无获。其次,因为它是选拔治国人才的主要制度,一个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那些治国之才的手中,而国家的盛衰与他们紧密相连。当一个国家的治理者被泯灭了理智与创造性后,他们只能是埋首故纸堆,使整个国家万马齐喑,毫无生气,恰如阴风飒飒,死气沉沉。
五、结语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才是其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基,没有它,只能是任人宰割;而对于一个人来说,***的知识和道德体系是成就其造世伟业的必具之器。
但是,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培养人才的重要制度,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其所需要的人才;考试制度是国家***权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它为学校培养的人才提供了相应的出路。两者之间虽***而并举,相辅相成,可是,学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是考试制度的一种附庸,被迫适应着考试的各种需要,它会根据考试的各种要求而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所以,一个国家若想成就其自身的强大,就必须采用非常科学的考试制度,促使其学校形成一种兼容并包、自由开放的教育机制;同时,应以八股取士作为前车之鉴,决不能泯灭国人的天性与潜力。而作为一个自然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与追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自己***的品性,始终保证自己的那颗好奇心永不褪色,始终保持自己的创造性永不凋败。
八股取士只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考试这段历史天空中的一场阴霾,它不会永远笼罩在人们的上空,因为地球始终围绕着太阳运转,耀眼的光芒终有穿透阴霾重照大地的时刻。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岳麓书社.
[2]刘海峰.中国考试发展史[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
[4]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