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通读了他们的人生之后,我感受到的仍旧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如此恬静的、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这份温暖和爱,就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早已与他们经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毫无关系。
关键词:亲情;坚韧;温和;智慧
《我们仨》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无论是包着八卦、看优质散文还是研究文学史的态度,你都可以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获得启发。苦难均一笔带过,欢喜细细描摹。
第一部分可以看作引子,第二部分用隐喻的手法记录了钱瑗与钱钟书先生缠绵病榻的最后两年时光,第三部分由欢欣的笔触开始,沉痛的笔触结束,记录了从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二十多岁去剑桥留学开始,之后经历中日战争国共内战,直到九十年代末钱瑗与钱钟书先生先后去世,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多年的家庭生活的回忆。初看时会有几层的疑惑,疑惑第一部分怎么那么短,疑惑第二部分在说什么。看第一部分的时候,我去看了看是不是***书版本错了;看第二部分时,又很惭愧地以为是在暗讽一类的***治运动。哪里是什么***治,最凶狠而不可拒绝的,无非是时光罢了。
第一部分:真的很短,寥寥几笔,仍然是动人的。老人的梦,对离散的恐惧。让人记起了曾经做过的许多着急的梦。这本书终究是讲离别的书。而这一点梦的预设,对第二部分的含义也有了些许的暗示罢。只可惜后续的梦里,再也无法醒来了。
第二部分:初看时,以为这一部分是真实的事情。看完第三部分,才意识到这里才是梦。催钱老上路的,不是神秘的***治力量,而是无情的时光。阿圆忙忙碌碌的时光,是在送自己的父亲前往医院。杨绛先生哀叹自己老了,不得照顾,也仍然一天一天地陪在前往忘川的丈夫的身边。阿圆中途的离开,是真的病了。杨绛先生飘到阿圆身边的梦,反而才是真实的事情。她在阿圆和钱老之间奔波,带来互相的消息。每日回归的客栈,反而是之前欢乐的小居。看着丈夫一天天精神不振,迎接了唯一女儿的死亡。忙碌与哀伤撕扯着现实与梦境,杨绛先生最终送走了最亲爱的两个人。“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第三部分:最长也是最温暖的部分。讲述了杨绛先生与钱老的一生,也是阿圆的一生。这一生也有许多的苦难,但读来仍然不觉得沉重。因为所有的痛苦都被回避了。那些快乐的时光却一片片地映入眼帘。“探险”与“石子”,平淡的生活也有了意趣。笔者个人十分喜欢在牛津的那一段夫妻二人,晚饭后出去散步闲聊,回家之后对坐静读,偶有交谈。真的是温柔而又欢喜的时光。所以杨绛先生感叹那是最快乐的日子了吧。但是在长长的故事之后,终究来了结局。从此居所成旅社。结尾的戛然而止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初读,被杨绛先生的浪漫手法打动了,第二部开始没太懂,以为真的是一场梦或者是一个故事,越发读到最后才意识到是她不敢面对的那部分事实。是的,沉痛得连我都觉得不像是真的,最亲最爱的女儿离开了她?一定是梦,等着梦醒或发觉梦都是反的。钟书的身体日渐沉重?一定也是梦,他只是留在了船上,还等着会开完回家,还会回到等在客栈里的自己身边。所以杨先生才会在最一开始说,“彻头彻尾完全是梦,醒来也是一样的”。梦到赶到西石槽,一遍遍的等和听家人的消息,又似乎见到已经遗失的亲人,是以往健康强壮的模样,终于可以让这个乖巧可爱的女儿放下肩头的重担,飞向极乐世界,但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为父母的心里流血,可泪腺干枯,并无法见泪。梦到钟书意外的离开,醒了总是在疑神疑鬼。“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思念到极致是什么感觉?其实就是这种明知要失去但还是努力挽救最后一点温暖的感觉吧。离合的悲欢,就是对极致最好的表达。
杨先生是一个整洁持家的性格,相对的,钱先生和圆圆则洒脱自在。“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此间省略若干)我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我说的‘不要紧’。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钟书叫了汽车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一段节选,二人互补的性格跃然纸上,大师总是会有一些常人难以接受的脾气的,钱先生也不例外,这种不整洁的习性也遗传给了圆圆,二人经常在杨先生不在的时候住在狗窝,再在她回家之前“恢复原状”;见到他们“搞破坏”,杨先生也不恼,再按照自己的习惯整理好家,难怪她怀念自己的家:“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读到这一部分,很受感动和启发。是的,其实家人相处没有那么难,除非一些非黑即白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用互相承当来解决,这大概就是他们为什么这么幸福的缘由吧。 通篇书籍,大都是对家庭的回忆,当然作为钱先生的知名度,自然不会少了旁人推动情节的场景。但并不见杨先生指摘过哪个故人,即使是被诽谤,也只是在钱先生任了社科院副院长之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当初诬陷他的人应该没想到,自己那么想做的副职被自己诬陷的人做了”。这大概应了她书里的一句话“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有人解释为“待人宜宽,用人宜谨”,我想不如解释为反讽,毕竟用人依然是可以择其擅处善用的,所以自以为是的解读是:待人须宽,用人择长。
彩云易散,琉璃常脆。愿我们都珍惜天伦,毕竟人生苦短,值得爱的人亦不多,把握和他们的日子,和睦的爱着,才是对天伦最大的不负。
参考文献:
[1]《我们仨》 作者:杨绛
[2]《杨绛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