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人大系统最晚创办的省级人大期刊之一,《浙江人大》在创刊、成长、发展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外省人大杂志同行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或以丰富的办刊经验,给予我们启发;或就进一步办好杂志,给我们提出意见建议。
成为宣传我国人大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具有影响力的舆论阵地,是我们协力同心、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方向。
《浙江人大》创刊10周年了,可喜可贺!
十年磨一剑。《浙江人大》以“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治文明,宣传人大制度,反映社情民意”为办刊宗旨,用热情、责任和思考在探索,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和新的风格在耕耘,用精心的策划、朴实的文字和丰富的内容在努力,走出了一条人大期刊的特色之路和创新之路。十年辛苦不寻常。《浙江人大》在收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等沉甸甸“果实”的同时,也收获了蓬勃的生机与繁盛的希望。
作为《浙江人大》的兄弟刊物,《公民导刊》创办于1999年,在世纪之交的风云变幻中进入人大期刊的行列。
人大期刊是宣传人大制度、反映人大工作的舆论阵地,不断提升人大期刊的质量,扩大人大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进一步加快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治文明,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公民导刊》在“紧跟时代、开拓创新、宣传人大、服务公民”的办刊宗旨下,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积极探索提高人大期刊质量的新途径。
为了使人大新闻能够“深”下去、“活”起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实行了选题申报制度和选题策划会制度,按照“突出特色性、体现新闻性、增强可读性、把握前瞻性、注重互补性”的思路,加强了对重点题材的新闻策划,着力挖掘人大工作报道的新亮点。要求采编人员坚定不移抓新闻,坚持不懈抓深度,坚韧不拔抓创新。采编部门每周分析选题,每月议定报道方案。遇到突发新闻要一边搞策划一边搞采访,形成了采编互动的良好局面。采编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较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题材的报道任务。
创新是期刊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为了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我们从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编、采分开的办刊机制,使新闻资源和人力资源既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又使编、采人员的能力得以互补,使采和编的质量都得到有效提高。二是在报道内容上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即把体现***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相结合;把***、人大工作重大题材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把指导性、***治性与知识性、可读性相结合。三是对期刊版面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为了使宣传报道更加体现“三贴近”原则,我们始终把人大工作的重点作为报刊宣传的重点,在组织报道时,舍得拿出版面、舍得下功夫,力求把主题宣传做新、做深,把重大报道做实、做活。
人大期刊的读者主要是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因此必须弄明白这个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并在刊物的内容与形式及整体风格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配置与调适,通过一系列的特色栏目,突出刊物特性,尽可能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好地为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人大工作服务。卷首的“巴山新语”,代表的是《公民导刊》的“脸面”;每期重点策划的“特稿”栏目是刊物的“拳头”产品;“专题报道”、“争鸣”、“监督”、“创新平台”、“代表行动”等特色栏目,更是把人大工作的“特性”做足做够,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人大刊物强调人大“特性”,并不等于要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作为地方人大***会的舆论载体,应当在立足人大制度宣传的基础上,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的民主***治建设,发挥人大刊物的作用,努力传达***和国家以及专家学者、普通公民的声音。《公民导刊》新开设的“拍案说法”栏目,借鉴一些电视台开办的说法类栏目,精选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典型案例,特别注重本土化,以小见大,达到了普及法律知识的目的;而“公民文苑”、“公民时评”等特色栏目,以其酣畅淋漓的讽喻和绵里藏针的深刻而获得耐人寻味的效果。
当然,人大期刊的探索和努力还在路上,愿《公民导刊》和《浙江人大》携手并进,进一步明晰人大视角,凸现人大特色,弘扬主旋律,进一步体现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刊物在原有基础上迈新步、展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