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4日18:30左右,在无锡太湖边上,两发装载有碘化银的人工增雨炮弹被打上了8000米的高空。随后,一场噼里啪啦的大雨从天而降,无锡城不少地方降雨量都超过了30毫米。
不是人工降雨是增雨
在不少人的概念中,利用人为因素让老天爷下雨被称为“人工降雨”。但是,无锡气象台法规处朱主任说,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准确来说应该是“人工增雨”。
据朱主任介绍,所谓“人工增雨”,是指在本来就要下雨的气候条件下,用火箭炮将含有催化剂的炮弹射入高空,然后在高空释放催化剂,达到让本来就要落下的雨水量变多的效果。有专家统计,一般来说,一发炮弹可以催生10亿雨滴。
“并非任何时候都能进行人工增雨。”朱主任说,一般来说在人工增雨前必须要有适宜的云系,即“雨做的云”。就是说,人工增雨必须顺应自然,只能让雨量增大,而非“从无到有”。人工增雨究竟该发射几枚炮弹,也要由云系的大小来决定。有时,炮弹发得过多,非但不能达到增雨,甚至可能形成削雨。
人工增雨的原理
云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随着空气的上升,地面的水汽也被夹带着一起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水汽蒸发掉了,一部分则升人云中,会冷却而凝结,成为云中水汽的一部分。高空的云是否下雨,不仅仅取决于云中水汽的含量,同时还决定于云中供水汽凝结的凝结核的多少。即使云中水汽含量特别大,若没有或仅有少量的凝结核,则水汽是不会充分凝结的,也就不能充分地下降。即使有的小水滴能够下降,也终会因太少、太小而在降落过程中蒸发掉。基于这一点,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根据云的情况(性质、高度、厚度、浓度、范围等),分别向云体播撒制冷剂(如干冰、丙烷等)、结晶剂(如碘化银、碘化铅、间苯三酚、四聚乙醛、硫化亚铁等)、吸湿剂(食盐、尿素、氯化钙)和水雾等,以改变云滴的大小、分布和性质,干扰空中气流,改变浮力平衡,加速其生长过程,达到降水之目的。
高空的云有暖型云(云内温度在0℃以上)和冷型云(云内温度在0℃以下)。对冷型云的人工增雨,常常是播撒制冷剂和结晶剂,增加云中冰晶浓度,以弥补云中凝结核的不足,达到降雨的目的;对暖型云的人工增雨,则通常是向云中播撒吸湿剂和水雾,加强云中水滴碰并,促使水滴增大。
人工增雨,最理想的天气是作业区上空有水汽含量较丰富的积状云,且云层较厚,云顶高度在6100~12200米,地面有小于10公里/小时的微风。
人工增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高射炮、火箭、气球播撒催化剂法,有飞机播撒催化剂法,还有地面烧烟法等。
过程有趣也有风险
以这次无锡人工增雨为例,气象局在定了计划后,就安排了8个技术人员,自带干粮提前来到了选定的地点蹲守,并对当地的气象条件进行实时监控。
“同事们一直蹲守到了前天下午,才发现了一朵‘雨做的云’正在向无锡移动。”朱主任说,技术人员先是将这一情况向航空监管部门进行了申请,在确保降雨时段不会有飞机经过后,发射人员选在计算好的时间内将装有碘化银的炮弹通过火箭炮射向了8000米外的高空。
“这时候,你就可以听到一声比爆竹声还要响的轰鸣声。”朱主任说,紧接着碘化银就像烟花一样在高空中散开,幸运的话,噼里啪啦的大雨就会应声而下,出现气势磅礴的雷雨天景象。
人工增雨虽然听上去很美,但其发射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人工增雨需要使用炮弹,安全问题尤为重要。由于所发射的炮弹碎片会散落到大地上,因此,人工增雨的场地一般都会选在人烟稀少的空旷地,比如该次人工增雨就将地点选在了太湖边。“不过市民也不用过于担心。”朱主任表示,发射后的炮弹碎片重量相当于鞭炮碎屑那么重,即使落到人身上也不会造成伤害,而且人工增雨区域还会拉起警戒线示警。
费用不低,一次超万元
在持续高温的夏天,来一场人工增雨可以迅速降温,不过这降温的代价也不低。据透露,人工增雨的装备比较昂贵,包括2台运输的装备车,外加霸气十足的火箭炮和装有碘化银的火箭炮弹。用火箭炮进行人工增雨每次花费都超过万元,而有些面积更大的省市甚至需要租用飞机,通过在云中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来进行人工增雨,这样的成本就更高了。
人工增雨目前还处在试验研究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诸如实施人工影响作业后,雨量的净增量、落区、时效及撒播催化剂的种类、时机、方法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要达到按照人们自己的意志——呼风唤雨,仍须作长期的努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人工增雨过程揭秘:一发炮弹可催生10亿雨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