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边员篇1
塔尔巴哈台山,位于九师一六六团北面,有“北山”之称。山脉横卧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线上。山体虽不高,但至今没有一条完整的通往山顶的路,所以马成了上山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一六六团八连是距离塔尔巴哈台山上的中哈边境线最近的一个连队,哈萨克族职工道来提的家就安在山脚下,距离边境线20多公里。
9月7日早晨9点,太阳还没有穿透塔尔巴哈台山顶的云彩,道来提就已经准备骑马上山巡边,他是武警塔城边防支队奇巴隆边防派出所聘请的护边员,像这样的巡边工作,道来提一干就是20多年,并且仍在继续。
道来提说着流利的汉语,擅长与人打交道。说起巡边经历,53岁的道来提思路清晰,每一个时间点都记忆犹新。
1981年10月,道来提随父亲胡达拜尔干来到一六六团八连,成为团场职工。刚到八连的时候,除了放牧之外,道来提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他觉得很无聊。所以一有时间,他就骑马去塔尔巴哈台山“玩”。
一来二去,道来提对山里的路况比较熟悉,哪条小道人可以走,哪条小道马过不去,他都一清二楚,他成了人们上山的向导。有时候他也帮助边防派出所引路,寻找牧民丢失的牲畜。
1996年,道来提入***,奇巴隆边防派出所看中道来提有责任心,护边意识强,会说汉语、哈萨克语、***语,所以聘请他当护边员。
从此,道来提倍感肩上戍边职责之重大,他积极配合边防派出所巡逻执勤,成为守护中哈边境安定的一员。
2010年6月的一天,道来提把羊赶到山上后,就骑着马去山里巡边,没走多远,看见远处有三个人影。他们身上背着背篓,行色匆匆。根据多年巡边经验,道来提判断他们是在边境线非法采挖野生中草药的。
道来提说出自己是护边员后,三人有点慌张。其中一人急忙从背篓里拿出烟和酒往道来提手里塞,被道来提坚决拒绝。
确认了三人是偷挖中草药的之后,道来提马上打电话通知边防派出所。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在三人的背篓里发现了大量非法采挖的野生中草药。
“滥采滥挖会破坏草场,破坏生态,也是在破坏边境线,我是护边员,必须要保护边境。”道来提把保护边境生态和防止越境看得同样重要。
道来提是奇巴隆边防派出所聘请的第一位护边员,当年的边境线上,只有他一个人的巡边身影。而现在,护边员发展到60多人,道来提也成为第一小分队的队长。
每年夏季,道来提都要骑马上山巡边,20多公里的山路陡峭难行,他早晨9点出发,晚上7点才能到达距离边境线500米的牧民家里。此后的边境线,道来提要用3、4天的时间才能走完,这不是因为他走得慢,而是因为这里的边境线铁丝网是依塔尔巴哈台山脉的走势搭建,有些地方是坚硬的岩石,根本没有路可走,道来提只能牵着马,一步一步地往前挪。
“有时候是马拉着我从绝壁上走过去的!”道来提开玩笑说。别的牧民的马,有的一年才换一副马掌,甚至不钉马掌。但是道来提的马,仅一个夏天就要换两副马掌。
道来提说他喜欢骑在马背上巡边,自豪、荣耀、责任都在那一刻尽显,守护边境线就是守护国家!
护边员篇2
每次巡逻到界碑时,捷尔塔总要将界碑擦拭一遍,他说这是他神圣的职责
时间:10月2日。
地点:农五师八十四团乌***布拉格沟夫妻民兵哨所。
人物:蒙古族护边员捷尔塔和他的妻子、女儿。
关键词:神圣使命。
场景一:一大早,哨所背后的阿拉套山还没苏醒,边境护边员捷尔塔就起床忙碌起来。他今天要干的事很多。
——今天是“双节”黄金周的第三天,地处边境的乌***布拉格沟的风景是不少游人的向往之地。这里是边境管理区,他得时刻提防游人进入沟谷。每天进沟巡逻是任务。护边员没有节假日,没有定时的上下班时间。“双节”8天大假对他来说很陌生。
——妻子乔布鲁根感冒好几天了。今天无论如何都要送她到山下的团部医院打吊针,不能再拖了。
——将妻子从团部医院接回来,一家人在哨所吃一顿冒油的羊肉抓饭。
捷尔塔将一天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场景二:草草吃完早饭后,捷尔塔就骑着摩托车驮着妻子下山了。在医院看着妻子挂上吊瓶后,又嘱咐了几句,这才骑着摩托车一阵风似的向哨所驶去。
乌***布拉格系蒙古语,意为“长长的泉水”。
一条清澈小溪从阿拉套山的怀里流淌下来,一路“哗啦啦”欢唱地跑下山去。
捷尔塔骑的摩托车“突突突”地唱着歌,沿着“长长的泉水”驶向阿拉套山。乌***布拉格沟夫妻民兵哨所那白墙红顶渐渐进入他的视野。每当看到山脚下的家,捷尔塔心头总是一热。
懂事漂亮的女儿已经为爸爸准备好了巡逻的馕饼和水,她还特意为爸爸准备了一条崭新的毛巾,女儿知道,每次巡逻到界碑时,爸爸总要将界碑擦拭一遍,这是神圣的职责。
场景三:由于沟谷崎岖难行,进入乌***布拉格沟巡逻无法再骑摩托车了,得步行。巡逻的路线只有几公里,不算长。
阿拉套山意为“花色山”,春季五颜六色的花朵从沟谷开到山坡,花色让人陶醉。可秋季的阿拉套山色彩更加丰富,高的是树木,矮的是灌木,绿叶、黄叶、红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长长的泉水”像羊肠子一般顺着山谷弯来扭去地流下山,巡逻的羊肠小道伴着小溪逆流而上。
一切都是重复着昨天,甚至今天的脚印又重叠在昨天的脚印上;巡逻到边境线时,捷尔塔总是习惯性地审视界碑四周有无什么痕迹,包括动物的蹄印;没有发现什么异样后,再用毛巾将界碑仔细地擦拭一遍。这是护边员每天的规定动作。
日复一日,捷尔塔钟表般准确地重复着神圣使命。
一切都做完后,他又顺着羊肠小道往回走。来时是上山。回时是下山,“长长的泉水”伴着他回家。
乌***布拉格沟口只有他一家,但山下的八十四团有千户人家,博乐市有几万户人家,全中国有多少家?有13亿人呀。他的小家关乎着全中国的大家。
捷尔塔说不出这般抒情的话语,但他心里明白这个道理。他在乌***布拉格沟口一守就是5年,知道寂寞,更知道责任,知道清苦,更知道神圣。
场景四:捷尔塔一到家,连家门都没进,又骑着摩托车匆忙下山了。他要赶在天黑前把妻子乔布鲁根接回家。“双节”结束后,女儿又要回博乐市的中学上学了,他十分珍惜一家人这几天的团圆日子。
捷尔塔家的日子过得就像“长长的泉水”清淡而又有滋味。
捷尔塔的摩托车还没到家门口,夫妻俩儿就闻到一股羊肉抓饭的香味,做好饭的女儿在家等着爸爸妈妈呢。
在太阳能电灯下。一家人有说有笑,吃着冒油的抓饭,好温馨。
入睡前,捷尔塔伏在桌子上,填写“八十四团乌***布拉格沟夫妻民兵哨所值班日志”:
2012年10月2日,一切正常。
乌***布拉格沟哨所的灯光熄了,阿拉套山入睡了。
山上山下静悄悄。
护边员篇3
4月5日清晨,随着一声嘹亮的哨声吹响,身着迷彩服的民兵队伍迅速集合,民兵巡边队又开始了一天的巡边维稳执勤任务。
在托云牧场有这样一批人,他们皮肤黝黑,朴实憨厚,一年四季穿梭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边境线上,巍峨的山峦记载着他们守护国土的脚步――他们就是默默奉献守边关的护边员。爷爷护边,儿子护边,孙子护边……祖祖辈辈都坚守在边境线上,已经成为了当地柯尔克孜族牧民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帕米尔高原处于我国反***和国际反恐斗争的前沿。素有“兵团边陲第一连”之称的托云牧场三连,紧邻中吉边境线,边防任务相当繁重。由于边境线一带气候恶劣,并且没有通电,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他们住地窝子,靠烧牛粪取暖,靠放牧为生。在帕米尔高原漫长的边境线上,每座毡房就是一个固定的哨所,每个牧民就是一位流动的哨兵。在这里,兵团人成为前赴后继,永不换防的国土卫士。在这里,兵团人被称作“有生命的界碑”。
2004年,何仁华从三师四十五团调到托运牧场,一到连队,他就挨家挨户走进牧民家里了解民情,了解边境线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完成兵团***、三师***以及托云牧场***安排的各项工作,他放弃了节假日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带着连队护边员,3人一组、5人成队,组建了一支由柯尔克孜族职工为主的巡边队。巡边员们各自在牧点,一边放牧,一边巡逻,每月还要在连队进行两次集体巡逻。夏季蚊虫肆虐,巡边时他们不得不用一块在柴油中浸过的纱布顶在头上,防止蚊虫叮咬;冬季冰雪封路,长达半年,与世隔绝。由于巡边路线较长,他们揣上干粮上路,饿了啃几块干馕,渴了喝几口河水;冬天气温常常降到零下40摄氏度,一夜之间大雪可以下到30厘米,带的干馕冻得硬邦邦的,一咬一嘴冰碴子,他们就一口干馕一口雪地往下咽。
托云牧场的放牧点散落在大山深处,生活条件恶劣。阿曼吐尔・库尔班是三连巡边队的队长,由于妻子一直患有慢性病,长年在外求医,女儿考上内初班,也在外地求学,家里负担很重,但他从不抱怨。在山上由于没有自来水,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他得花半天的时间到山下拉水,羊群只能到河坝边饮水。由于海拔高,无论是米饭还是面食都做不熟,他们就用火烧羊粪,将锅塞入火中,这样做出的馕又香又软,很好吃。在放牧的同时,阿曼吐尔・库尔班总会仔细观察周边的情况,履行好一个护边员的使命。
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柯尔克孜族职工~样,不少外地来的大学生、复员***人也在这里扎下了根。2012年,90后小伙儿王俊由部队复原后来到托运牧场三连,如今已成为一名连长,是处理连队职工日常事务的行家能手。
“无论是草场纠纷,还是邻里之间发生矛盾,我们都会尽力及时赶到。这里地理位置偏远,有时电话也打不通,我们只能从连队骑摩托车赶到山上,不能骑摩托车的地方,我们就徒步来到牧民家,解决牧民之间的矛盾。”王俊告诉笔者说,在这里没有现代都市的繁华热闹,没有便捷的生活条件,喝的水都要自己从河坝里提,吃的菜要自己动手种,这就是王俊的生活。然而王俊却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大的支持和关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替***和人民守护好边防线,绝对不允许有一人一畜越境。当地柯尔克孜族干部职工对他们的信任和认可,祖国的安全和稳定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褒奖。
帕米尔高原漫长而寒冷的冬天,给边境守控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每逢大雪封山,部队生活给养困难的时候,由何仁华带领的巡边队宁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把最好的食物和草料送到部队。每当官兵巡逻路过牧民毡房的时候,牧民都会像迎接亲人一样招待他们,自己睡地铺而让官兵睡最新的被褥。也正因为如此,护边员和拥***爱民的故事成为传唱在帕米尔高原上的佳话。
“海拔越高,生命和生存的价值越高;海拔越高,思想和精神的境界越高。”这是笔者在连队干部笔记本中看到最多的话。
漫漫60年,岁月如歌。默默奉献守边关的巡边员的戍边故事说也说不完,如今他们仍意志坚定地戍守在帕米尔高原祖国西部边陲。他们从没有想过放弃,依然长年累月固守在祖国的边境线上,成为了那里的“活界碑”。这就是兵团人,这就是屯垦戍边的兵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