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比较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读这一形象:孙悟空人丑心美反抗勇,随机应变善斗妖,该出棒时就出棒,人格不断趋完善。
关键词:人丑心美 随机应变 扫荡妖魔 人格完善
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是一位镇魔斗妖的英雄,他敢斗、善战、能胜,一路西行济众生。在“紧箍咒”的约束下,人格不断趋向完善,他把自己献给为东土人类***而进行的扫荡妖魔的斗争,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
笔者对孙悟空形象解读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丑心美反抗勇
孙悟空虽然外貌丑陋:毛脸、雷公嘴、罗圈腿,但是他具有人间英雄的品格:路见不平、执“棒”相助,惩恶扬善,积极乐观等。每当他打抱不平,与人间妖魔等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场面呈现在人们眼前时,他的崇高形象就会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孙悟空最可贵的是:“他意识到自己是个强者,因而有勇气有力量,与神权世界公然对抗”,大闹天宫,搅乱上界,还“把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 。而且,在“齐天”的基础上,孙悟空又进一步提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要玉帝“将天宫让与我”。这是一曲当时时代的最强音!他不愧是当时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英雄好汉!大闹天宫是为了全面展示孙悟空的英雄品格,为其提供一个“精彩的出场和出色的亮相”,西天取经则“不妨可以说是英雄好汉的闯荡江湖”,同时“崇高的历史使命感所唤起的精神力量使孙悟空成为不同寻常的英雄”。
二、随机应变善斗妖
西行取经中的孙悟空超越了对个人自由价值的追求,把“普济众生”、造福东土人类作为他更高的人生追求。在重重磨难面前,孙悟空不畏、见恶必斗,随机应变、善于斗争,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他智斗妖魔表现如下:
其一,钻肠入肚,内外夹击。如:第六十六回,为对付黄眉怪,在弥勒佛的帮助下,孙悟空变作一个熟瓜,趁黄眉怪啃瓜之时,钻入其肠中,“翻跟头、竖蜻蜓、乱掏乱捣”,使它败倒。在“陷空山无底洞”中,孙悟空先后化为小虫儿、饿老鹰、苍蝇,最后变作一个红桃儿翻进妖精的肚腹中,“轮拳跳脚”地将它教训了一顿。
其二,变作“妖精”,以毒攻毒。如:第六十回,为对付火焰山之烈焰,孙悟空见机行事,变作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模样,同她虚情假意一番,巧取芭蕉扇。第七十回,孙悟空打死送战书的妖精——“有来无去”,化为它的模样进入妖洞,充当“卧底”,再变为侍婢模样,智取妖王赛太岁的厉害法宝,战胜了妖魔。真可谓是知己知彼,有勇有谋。
其三,化作禽兽,“以牙还牙”。如:第六十一回,应变自如的孙悟空与牛魔王各显神通变化禽兽、激烈地争斗着,终于牛魔王被降伏了。
比起八戒和沙僧,孙悟空顽强不屈、聪明机智、善于斗魔,是最得力的护法弟子,是英勇善战、“闯荡江湖”的好汉!
三、该出棒时就出棒
明末清初的袁于令指出:“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西游记》中的神魔世界实际上就是当时社会的折射。面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腐败封建社会,孙悟空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棒时就出棒,风风火火济众生。表现如下:
一是扫荡妖魔,为民除害。像吃童男童女的通天河灵感大王,敲诈勒索的红孩儿怪,狡猾阴险的白骨精,力大凶顽的牛魔王等,它们都破坏了人民正常的生活甚至弄得家破人亡。孙悟空对它们早已是恨之入骨、见恶必斗、要把它们斩尽杀绝。
二是伸张正义,针锋相对,直接贬低或讽刺佛道及王权。像“甚不用贤”、昏庸无能的玉帝,纵容其留云下院长老作恶的观音菩萨,乌鸦国道士篡夺帝位,比丘国国王残害幼儿等。孙悟空“抖露出了神权世界最阴暗最污浊的一角”,查清了多数魔怪与神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金角、银角大王是李老君的守炉二童,青牛怪是太上老君的门下,黄眉精是弥勒佛的司磬童子,金毛狲怪曾是观音菩萨的坐骑等。这些妖魔有上界神佛这一后台撑着,恃强凌弱,残害百姓,无恶不作;它们在孙悟空当头棒喝之际,总能逃脱一死。孙悟空用暴力扫荡它们的同时,还挖出其后台并作责怪与嘲讽:敢骂观音“惫懒”、咒她“一世无夫”,一身正气地怪罪弥勒佛和李老君不该放纵门下到下界行凶作恶,嘲笑如来佛祖是“妖精的外甥”等。
总之,孙悟空一身正气,疾恶如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他是当时审判黑暗社会、斩除邪恶势力的巨人,是最清醒的救世英雄!
四、人格不断趋完善
孙悟空在向龙王求赐兵甲,闹“幽冥界”之前,是处于自然人阶段;漂洋过海学武艺,因不懂人情世故,他被祖师赶回了花果山。
自然人要成为社会人,必须经过社会化阶段。而社会化了的人“是自然和人的统一,是个性和社会规范的统一”,所以自然人要适应社会并吸收社会文化,从而成长为一个能被社会认可与接受的社会中的一员。孙悟空起初对所处的社会整体文化知之甚少,没有等级观念和尊卑之分,因此,他不清楚“弼马温”与“齐天大圣”在社会中的真正地位。但他有着桀骜不驯的自由精神和高度的个人尊严,所以能大闹龙宫、闯入冥府、搅乱天宫。“大闹天宫”是孙悟空作为自然人与社会相冲突的结果,其自然性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制约。大闹天宫后,他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在观音菩萨的劝说下,孙悟空能“知悔”并“情愿修行”,以实际行动去迎接社会的挑战和神佛的考验。可以说,他的个性不断走向完善。而个性也可以说是心理学上所讲的“人格”。“人格的道德完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伦理束缚的方式达到道德的强制完善,二是以伦理自省的方式达到道德的完善”。我们不妨把前者看做是人格完善的外因,后者看做是内因,那么孙悟空人格趋向完善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西行取经和紧箍咒的约束是孙悟空人格道德完善的外因,正是在紧箍咒的约束下,他才会善始善终,修成正果。孙悟空以自省的方式战胜主体欲念,“见性明心”“定性存神”,达到“心灭种种魔灭”,可以看做是内因。孙悟空皈依唐僧后,路遇六个打劫的毛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它们其实就是指人的六种感官和,“心猿归正”就会“六贼无踪”。每逢险山恶水,孙悟空就会反复叮咛唐僧:“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这不也形象地告诉人们:“人有二心生祸灾”“心生种种魔生”。而且,在人格的道德完善过程中,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如果说“心灭种种魔灭”,那么孙悟空降妖灭魔,也可以看成是他以自省的方式,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直至被封为“斗战胜佛”,标志着孙悟空社会化过程的结束,他逐渐懂得了通情达理和人情世故。不过,社会化了的孙悟空并不屈从于封建礼法,正如其师父唐僧所说,他仍“未谙中华圣朝之礼”,仍具有斗争精神和反抗意识,仍没有等级观念。只是他学会了把握为人处世的方寸,对于扫荡人间的恶魔,他仍是见妖必斗,除恶务尽,决不含糊的。
综上所述,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是一位敢斗、善战、能胜的镇魔英雄。他能将个人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之中,对社会人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个人的角度看,孙悟空不断完善自身人格道德,即“缚魔归正仍修身”;从社会的角度看,孙悟空放弃称霸花果山,以大局为重,为民除害,替国分忧,即“扫荡群魔安社稷”。正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济众生。
注:本论文所引用的作品内容均来自王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宝库》之《西游记》,吴承恩著,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年2月版。
参考文献:
[1]蒋松源,谭邦和主编.明清小说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83页.
[2]林庚.西游记漫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页,第31页,第51页.
[3]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1页,
[4]蒋松源,谭邦和主编.明清小说史.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86页.
[5]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63页.
[6]宋克夫,韩晓.心学与文学论稿——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文学概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03页。
(责编 张敬亚)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解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