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巩固基础
■刘恩樵
【概念阐释】
写景类文章的首要特点是要抓住所绘之“景”的特点,此时此地之“景”,一定有别于他时他地之“景”,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次,尽管“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写景类文章不单单是绘景,景往往是与人、事连在一起的,有了人与事,景中就有了情,有了理。人、事、景、情、理的融合,才使得“景”更加生动,更加丰富,更有内涵。第三,写景是有层次的。“景”是一个空间的存在,要想让“景”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写景就要有层次感,或按行踪,或按方位,或按类别,这样,才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第四,美景需要有优美的语言。写景类的文章通常都富有文采,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又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经典阅读一】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冰 心
季候上的春天,像一个困倦的孩子,在冬天温暖轻软的绒被下,安稳地合目睡眠。
但是,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分秒必争的中国人民,是不肯让它多睡懒觉的!六亿五千万人商量好了,用各种洪大的声音和震天撼地的动作来把它吵醒。
大雪纷飞。砭骨的朔风,扬起大地上尖刀般的沙土……我们心里带着永在的春天,成群结队地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里,去吵醒季候上的春天。
我们在矿山里开出了春天,在火炉里炼出了春天,在盐场上晒出了春天,在纺机上织出了春天,在沙漠的铁路上筑起了春天,在汹涌的海洋里捞出了春天,在鲜红的唇上唱出了春天,在挥舞的笔下写出了春天……
春天揉着眼睛坐起来了,脸上充满了惊讶的微笑:“几万年来,都是我睡足了,飞出冬天的洞穴,用青青的草色,用潺潺的解冻的河流,用万紫千红的香花……来触动你们,唤醒你们。如今一切都翻转了,伟大呵,你们这些建设社会主义的人们!”
春天,驾着呼啸的春风,拿起招展的春幡,高高地飞起了。
哗啦啦的春幡吹卷声中,大地上一切都惊醒了。
昆仑山,连绵不断的万丈高峰,载着巍峨的冰雪,插入青天。热海般的春气围绕着它,温暖着它,它微笑地欠伸了,身上的雪衣抖开了,融化了;亿万粒的冰珠松解成万丈的洪流,大声地欢笑着,跳下高耸的危崖,奔涌而下。它流入黄河,流入长江,流入银网般的大大小小的江河。在那里,早有亿万个等得不耐烦的、包着头或是穿着工作服的男女老幼,揎拳掳袖满面春风地在迎接着,把它带到清浅的水库里、水渠里,带到干渴的无边的大地里。
隐隐地他们听到了高空中春幡招展的声音;从千万扇细小的天窗里,他们看到了金雾般的春天的阳光。
他们乐得一跳多高!他们一个劲地往上钻,好容易钻出了深深的泥土。他们站住了,深深地吸了一口春天的充满了欢乐的香气,悠然地伸开两片嫩绿的翅叶。
俯在他们上面,用爱怜亲切的眼光注视着他们的,有包着花布头巾笑出酒窝来的大姑娘,也有穿着工作服的眉开眼笑的小伙子,也有举着烟袋在指点夸说的老爷爷……
原来他们又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春天在高空中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笑着自言自语地说:“这些把二十年当做一天来过的人,你们在赶时间,时间也在赶你们!……”
横竖我们已经把春天吵醒了!
(选自《冰心散文集》,有删节)
阅读感悟
题目中有“我们”“春天”“吵醒”三个关键词。“春天”是景,“我们”是人,“吵醒”是事。“春天的景象”自然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但如果这个“春天”离开了“我们”,似乎就没有内涵了。“我们”吵醒了春天,意在表现“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分秒必争的中国人民”在火热的建设年代里为了让祖国繁荣起来的热情与干劲。古语道“人勤春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经典阅读二】
烟雨西塘
舒惠
之所以选择在一个秋雨霏霏的日子去西塘,不全是为了看小桥流水的古镇。其实是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想去寻找细雨中那梦一般的江南。
撑着伞穿过一条小巷,再穿过一条小巷,手指触摸着高高的斑驳的院墙,踩着湿润而显青色的石板路,就这样走进了西塘的街市水巷……
秋雨,缠缠绵绵,把一个西塘似有似无地笼罩着。因为下雨,又因为非节假日,游人并不多,这倒还给了西塘一份宁静,一份安闲,一份来自千年的静谧……这正是我想要的。
纵横交错的小河像一张网,更像是一支支血管,滋养着岸边的白墙黛瓦、垂柳廊棚。水是静静的,带着淡绿,雨落下来,在水面漾起层层涟漪,一点一点将江南的诗意荡漾开来。
河多,自然桥就多,有着各种形态又各自有着美丽名字的拱桥,就像一个个老人,和蔼地立在河上,静静地倾听一年又一年的流水低吟、桨橹浅唱,看桥下盈盈的绿水,看绿水带走如烟的往事,带走江南曾经熟悉的衣香人影。
临河人家,依水而筑,枕河而居,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前门大多是商铺,后门则连着埠头。也有开客栈的,却并不招揽生意,只是将门虚掩着,就像随时可以进入的家。屋檐下挑着的红灯笼,就像这房子的眼睛,透着江南的灵动。
细雨霏霏,穿行在长长的廊棚内,廊外是烟雨朦胧的世界,廊内是恬淡温馨的舒适,商铺一个挨着一个,叫卖声糯而甜,在讨价还价间,这里的商人少了商场上的狡诈,而多了乡村的淳朴。青乌的雨落在黛色的瓦楞上,溅起无数小小的水滴。瓦垄里的雨水汇成一条条水线,在瓦档间织成密密的雨帘。几个孩子,站在雨中的廊棚下,小手伸向轻烟似的雨雾,烂漫的欢笑、单纯的快乐写在孩子的脸上。
水乡黄昏,泛舟河上,泡一壶铁观音,抓一把熏青豆,听雨滴答滴答敲打着舱棚。船舱外,摇橹的阿嫂青衣布衫,歌喉轻展,婉转悠扬。而岸上,不知哪家女孩,撑着油纸伞,婀娜地走来,似梦一般的飘过身旁,又似梦一般的消失在黄昏的雾霭里……
这,就是西塘,烟雨中的西塘。
(选自《兰江导报》2010年4月23日)
阅读感悟
《烟雨西塘》的文笔正如西塘之烟雨一样,让人眼迷离、心滋润。《烟雨西塘》写的是作者漫步西塘触目的细节,但每一个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如水墨般绽放,洇染开来,给人以清新滋润之感。“水是静静的,带着淡绿,雨落下来,在水面漾起层层涟漪,一点一点将江南的诗意荡漾开来。”“屋檐下挑着的红灯笼,就像这房子的眼睛,透着江南的灵动。”“几个孩子,站在雨中的廊棚下,小手伸向轻烟似的雨雾,烂漫的欢笑、单纯的快乐写在孩子的脸上。”这样的句子,已经不仅仅是句子了,而是一种诗境与禅意,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妙手偶得。
【经典阅读三】
乌篷摇梦到春江
叶文玲
去秋今春,我两次均作陪客,陪文朋艺友遨游富春江。一棹轻波碧水路,兴致格外高昂,只觉得不枉我作悬肠念的富春江,比梦中更俏更娇美。
我始想,富春江的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袅娜;行过覆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葫芦湾委实别致有趣,湾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居农舍,更添无限野趣。小船悄悄儿荡进湾来,船上人无不惊殊,若再到那流泻百尺飞珠迸玉的葫芦瀑下溅一溅,定会溅得你满身惬意。
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她的色泽,无怪她有“第二漓江”之称。那江水,真是澄于湖海碧于天,活脱脱是天仙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嶂染翠,峰峰岭岭尽都浓浓淡淡的绿进去; 立在船头看江心,只觉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的绿出来,真难说是山染绿了江,还是江浸绿了山,无怪朋友们相视叹曰:喔,一到富春江,眼瞳都是绿的!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她无与伦比的静。由于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所以,她虽还是千重涧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都是在水底暗处悄悄儿进行的,几十里水面竟没弄出丁点儿惊涛骇浪,“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水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往去,舒泰、自在极了。“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在哄哄闹闹的现代生活中,烦躁了城市的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钟爱富春江这千金难买的幽静。
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尤能展现她扬古启今的魅力。
我又想,古往今来的人对严子陵云云仰慕,大概并不在乎已经成百丈悬崖的钓台当年是不是真能垂钓,而是敬重这位先贤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傲世风骨。试想,几请不出山宁做垂钓翁的归隐客,倘使活至今天,恐怕更要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开后门发横财之类歪风邪道绝缘;而这位敢把脚搁在刘秀肚子上午睡的严光先生和喝了高粱酒“见了皇帝不磕头”的山东好汉们的神魂,又是何等的相通相似!
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光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千年百载,以其特殊的膂力,撩拨着人们心头的重重波澜。
丰哉,富春江,乌篷摇梦梦越酣,唯愿年年得相觅。
(选自《都市文萃》2008年第5期,有删改)
阅读感悟
富春江的美是天下皆知的,那么,富春江美在何处呢?作者紧扣富春江的“俏”“娇”“静”极力渲染富春江的“钟灵毓秀,风物独绝,奇山异水”,从而凸显富春江的特点。为了让富春江更添妩媚与迷人之处,作者描绘并叙述了严子陵垂钓台的风光与传说,这就让富春江更能“撩拨着人们心头的重重波澜”,让人对她更为怀想,更为倾情。
第二讲 阅读鉴赏
■刘恩樵
【鉴赏目标】
鉴赏写景类的文章,要先了解写景类文章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类景物,也各有差异。只有对所描写的景物了然于胸,才能写出景物的精妙之处。2.体会文章的情感。阅读写景类文章,都必须明确作者绝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所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3.把握文章的层次。写景类文章可采用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也可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中一般都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你观察者走动了,笔下的景也跟着变了;或者是根据观察点的移动,把景物的不同方面铺开来写。4.品味文章的语言。写景文章因为要抓住景物特点,又要寄寓情感,所以,语言有着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品味语言,就是要通过对文字的鉴赏,来把握作者在写景中所蕴涵的情感。
【美文品读一】
夏天也是好天气
素 素
整个黄梅季节,都是潮叽叽黏糊糊。暗沉沉的天空,泛出热烘烘的黄光,晃得人头晕目眩。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然后,有一天,“膨”的一声,天空裂了,太阳迸穿了乌云。夏天,来了。
心,刚刚放下一半。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未及发出,便兀自燃烧成一股热浪。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肯回家去,而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
这样的时刻,是一种别样的生活。你的思维、你的渴望、你的生活,全都脱离了往日轨道。往日很多必不可少的事物,都变成了多余。这样的时刻,因为远离世俗,你会感受到一些匆匆忙忙、实实在在中难以领略的滋味,听来全不着边际。
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女孩,扬起双眉,唱着童音说:我喜欢夏天,因为可以穿花裙子。
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男孩,昂起头颅,扮做男子汉说:我喜欢不作准备,就扑通一声跳入清凉的水池。
长大了的人,可以有个借口,放下该做的工作。找个通风僻静的地方,架一张竹藤凉椅,半躺半卧双眼微睁,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
忆及往昔的风云厮杀,唇边掀起一抹自嘲:何苦来哉?这一声心语,为人生送来几许清爽、几许快慰。
或者随手拈出一本早已翻过几十遍的书,轻轻地翻,闲闲地逡巡,似看非看之际,会发现一篇美文蓦然亮在你的眼底。风花雪月,世事沧桑,早已熟稔的文字,在这炎热的绝望中,常常会弹出一曲别有风情、生发出人间的真谛妙音。
春夏秋冬,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而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08年第4期)
鉴赏品读
作者一开篇就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地刻画出夏的特点――闷热,乍一看与标题“夏天也是好天气”相悖,其实乃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了写好夏的闷热,作者泼墨如水:“心,刚刚放下一半”,叹息“未及发出”――夏天来临之快;“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夏天炎热程度之深;“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炎热带来的心理反应。通过形象的比喻、合理的夸张,形象地写出了夏天的特点。再往下读,终于明白前文写夏天难以忍受的闷热,只不过是在“蓄势”,是为写后文的“好”积蓄气势,这样更能突出夏天是个好天气,引人注目。最后总结全文,卒章显志:夏天,“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当然作者的语言也独具特色,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再加上蕴涵哲理的句子,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美文品读二】
大唐芙蓉园记
贾平凹
曲江一带素来是西安的文脉之地,秦汉隋时这里便建过囿。到了唐代,更是皇家御苑和公共自然景区。但唐末以后,所有建筑、植被被毁于兵火,残山剩水,成了一片荒野。新世纪之初,江的北岸大兴土木,再建芙蓉园,辟地999亩,水阔333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创意之新,作工之良,叹为观止。
园内南为山峦,北为水面。如果进西御苑门,一经芙蓉桥,日光便先来水上,山势急逼到眼前。沿坡池阪道深入,愈入愈曲,两旁嘉树枝叶深深浅浅,疑有颜色重染,树下异草,风怀其间。山峦东高西低,紫云楼建于主峰之侧,阙亭拱卫,馆桥飞渡,雄伟不可一世。登楼临窗,远处的秦岭霞气蒸蔚,似乎白云招之即来。回首北边湖面,烟水浩渺,白鹭忽聚忽散。对岸有望春阁,却是另一番态度。一个如龙盘山顶,一个如凤栖水边,两相欲语,却一湖雾漫,白茫茫一片,好像又坐忘于数千年里的往事中,销形作骨,铄骨成尘,更因风散。忽听得有丝竹管弦从山后传来,声而去,过南馆院,转廊槛,由码头驾船到凤凰池,但见笋穿石罅,荷高桥面。山后果然有戏馆,有唐集市,有曲水流觞,有御宴宫,只是游人如蚁,极尽繁华。绕过山脚,找一块僻静处,路上就有灰雀,鸡蛋般大,超落如掷石子,撵了灰雀到一片林前,看小桃花开泛了,道边花分五色,忽一齐飞起,方知是蝴蝶翩跹。从溪上小桥通过,步入峡谷,唐人诗句刻于崖上,一群小儿在下咿呀念诵,便见一鸭从溪中爬出,摇头晃尾而来。抱鸭出谷,拣一奇石歇息,盯一妙地,思想此间可起小楼,驯鹿招鹤,指月评鱼。正得意着,天空恰好飘过一朵云,倏忽细雨洒下,细雨是脸上有感觉,衣衫却不湿。跳跃着跑进一簇馆舍,却怎么也找不着出路,流水穿过这家庭院又穿过那家楼阁,墙那边的葱竹竟荫了墙这边的弄堂。蓦然回首,竟是长廊,廊则绕阁依势而筑,隐显疏密。扶廊栏探身,湖水是掬不着的,荷叶翻卷,俯仰绿成波浪,金鲤成群,宛若红云铺底。遂坐船自划到湖心岛上,岛上有古石,癣斑大如铜钱,有红梅压亭檐,立于亭前听一女子弹琵琶,忽见湖面微皱,如抖丝绸,岛似乎在移动。买一杯茶来,慢慢品尝,直至天近黄昏时,再驾船到北岸,望春阁下,丽人馆外,成群结队的女子,个个衣着新鲜,或嬉戏于浅水滩,或围坐于草坪中,有花能解语,无树不生春,她们既看风景,又让人看,一直要等待夜幕降临,观看水幕电影和焰火表演。
闻名来游园,游园而忘归。芙蓉园之所以让国人震撼,世界惊奇,它不再是中国传统的山水写意园林的模式,而将盛唐最有代表性的,如帝王、诗词、歌舞、市井、佛道、饮食、妇女、杏园、茶酒、科技等主题文化让建筑园林大师们赋以景点,每一处都有说法,每一处都成了文化的都庭。古人讲:“天生大唐则有长安这样的城邑,以成其都。有长安城则有曲江这样的池园以辅助其功。”几千年来中国从未像当今如此渴望强盛,人民从未像当今如此渴望生活的从容优雅。芙蓉园体现了大唐气象,传达着一种精神上的向往和需求。人无精神者颓,城无精神者废,国无精神者衰。芙蓉园建在西安,西安便有自强自信,中国何为不强盛呢!
[选自《世界博览(看中国)》2007年第10期,有删改]
鉴赏品读
西安大唐芙蓉园虽举世闻名,但身不能至的人有许多。贾平凹先生以自己亲至大唐芙蓉园的经历,向我们展现出大唐芙蓉园的面貌。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优美儒雅的文字,让人如临其境,顿生对大唐芙蓉园之向往。文末对大唐芙蓉园的精神提炼,可谓恰到好处,让读者不仅领略到大唐芙蓉园的美丽景致,更得大唐芙蓉园的精华神韵。
【美文品读三】
迷人的夏季牧场
碧 野
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常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就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千里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草原是这样的无边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当你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见千百成群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了含有***汁的酥油草,毛色格外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案一样美。
有时候,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丁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牧女们骑着骏马,优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她们欢笑着跟着嬉逐的马群驰骋,而每当停下来,就倚马轻轻地挥动着牧鞭歌唱她们的爱情。
这雪峰、绿林、繁花围绕着的天山千里牧场,在海拔两三千米以上。每当一片乌云飞来,云脚总是扫着草原,很难分辨得出哪是云头哪是牧群。阵雨过后,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绿宝石,近看那缀满草尖的水珠,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你用不着客气,任何一个蒙古包都是你温暖的家。只要你朝着有火光的地方走去,不论走进哪一家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的接待你。渴了你可以先喝一盆马奶,饿了有烤羊排,有酸奶疙瘩,有酥油饼,你可以尽情享用。
当家家蒙古包的吊壶三脚架下的野牛粪只剩下一堆红灰烬的时候,夜风就会送来冬不拉的弦音和哈萨克牧女们婉转嘹亮的歌声。
过后,整个草远沉浸在夜静中。如果这时你走出蒙古包,在月光下或繁星下,你会感到夜的草原是那么宁静而安详,只有慢流的溪水声引起你对大自然的遐思。
(选自《天山景物记》,有删改)
鉴赏品读
本文紧扣“迷人”二字,先从牧场的大背景着笔,然后再聚焦于牧场,给人以开阔之美。接下来,作者用一个个的特写镜头把读者的目光汇聚于牧场特有的风光上:阳光下水泡似的蒙古包,绿色缎面上的彩色***案一样美的牛群与羊群,随嬉逐的马群驰骋放歌的哈萨克牧女们,远看像绿宝石近看像金刚钻的绿色草原,诱人的牧场黄昏,夜风送来的冬不拉的弦音,以及星光下的漫流的小溪……作者笔下的草原牧场,让人着迷。
第三讲 阅读理解
■刘恩樵
【训练目标】
对写景类文章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一般主要看读者是否能够把握景物的特点,是否能够理清文中写景的顺序,是否能够读出作者写景中所包含的情感或要表明的事理,以及对作者的语言特点与文章蕴涵道理的把握。
写景类文章的解题思路总体上与现代文常规解题思路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其具体的答题方法。1.立足整体,把握特点。通读全文,先弄清楚文章写的是什么景物,了解这样的景物有何特点。有时可以从文章具体的句段里去寻找,有时可以在整体关照前后贯通、抓住文脉的过程中把握。2.找准切合点,析“形”入“情”。这类文章总是借所绘之景和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二者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值得一提的是,在文章中大都能寻找到作者的言志或明理的句子,因而,要仔细阅读,准确提取。3.合理深掘,揽旨品趣。文本的阅读坚决排斥主观臆断,但需要合理的联想来深掘。品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重要词句的含义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联想,通过适当的联想来发掘“景”的背后的情与理。4.阅读明确技法,析其效果。写景类文章无不用到许多技法来达到写景、抒情的目的,因此,了解常用的写作技法对于同学们理解文章与答题都大有帮助,比如,抒情方式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有描写、叙述、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感、排比等。
【阅读训练一】
三峡之秋
方 纪
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
气息。
每当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
三峡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边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就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涌向江心,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这一天,正是中秋。
(选自《方纪散文集》)
阅读思考
1.给下列词语中黑体的字注音。
陡峭 橘柚 谷壑 摇曳
2.阅读全文,请分别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三峡之秋的早晨、中午、下午与夜里的特点。
3.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呢?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语句品析:“(月光)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5.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请在“这一天,正是中秋”的后面续写一句话。
【阅读训练二】
畅怀园随记
汪敏红
水之畔,兰阴脚下,有那么一群人,在每月的二十日,都要在一个叫畅怀园的民居里聚会。他们都是来赶赴一场文字的约会的。围着一蓝布印花的长几,一香茗,一卷书,在兰熏芷染的氤氲气氛中,互诉着对文字的敬畏或倾慕。我是第三次去参加这样的聚会。记忆中,已经有二十二年没有参加这样的活动了。仿佛与世隔绝。
那是一个让人去过一次就难忘的地方。曲水流觞,虚竹静兰。
畅怀园并不大,一眼就能看到头,但是走进宅园,你并没有一览无遗的感觉。这种感觉缘于主人精妙的设计。我不知道主人是否读过李渔的《闲情偶寄》,但是他的小小的宅院的整个布局却是得了李渔居室理念的精华的。
进园丈许,即见一块碑石兀立,碑石面门,却没有突兀障碍感。碑石半遮半掩地挡住了园内的景致。这时,有人告诉我们,这是萧墙。“祸起萧墙”是也。是的,我想起来了!在明清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堵墙,它起到一种阻隔空间,屏蔽正堂的作用,南方人一般叫照壁。我想,这种建筑特色,或许,和中国人讲究含蓄的性格有关吧。
园内有两亭,一亭为三境亭,一亭为摄景亭。“摄景亭”建于楼顶,据说在亭内观景,可俯瞰整个兰花村。我问主人何为三境,主人答:心境,意境,佛境也。蓦然瞟见主人正房上所书的三个字:淡然居。是的,佛境,我若有所悟。这样的境界要经过怎样的历练和参悟才能到达呢?又想起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这些为世俗蒙蔽了双眼的食色男女,又何曾真正认识淡然两字呢?
见我对着古色古香的窗棂不停地用手机拍室内的景致,主人把我请进了里屋。
满屋子都是主人的宝贝。无论是他创作的根雕,还是收藏的奇石,无论是柱上的楹联,还是墙上的字画,无论是几上的茶具,还是架上的书籍,一桌、一椅、一案、一几、一花、一草、一木、一石、一亭,无不透着古典的气息。他和我说着他的宝贝根雕、黄蜡石,自己设计的几案、床椅,如数家珍。我想,那是一个生活在自己执著理念中的老人,而且,乐在其中。正如他室内的一副楹联:“流水无心自淡然,闲云遇岫可
归矣”。
是的,这样的宅园,已经超越了它价值的本身,世界上最华美的装潢在它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选自《兰江导报》2010年7月9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查词典说说“兰熏芷染”的意思。
2.“一桌、一椅、一案、一几、一花、一草、一木、一石、一亭,无不透着古典的气息。”分析此句结构说说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句式列出这些景。
3.本文标题是“畅怀园随记”,作者重点“记”了哪些内容?
4.“那是一个生活在自己执著理念中的老人,而且,乐在其中。”你认为老人的“执著理念”是什么呢?
5.请你谈谈对“世界上最华美的装潢在它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训练三】
烟云弥漫秦淮河
胡新谷
去南京,不能不临秦淮河。历史烟云弥漫,色彩绚丽。秦淮河是南京文明的摇篮,是南京盛衰的见证。“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唐代诗人杜牧《七绝》的歌声隐隐回荡。“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清代戏剧家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景象依稀再现。
百里秦淮,可圈可点的景观恒如沙数,最吸引人的是十里风光带。十里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白鹭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融为一体,民俗、民风、民情、民乐、民声集为一觞。魅力四射,令人驻足凝眸,流连忘返。
信步迈过文德桥。俗话说:“君子不过文德桥,一上此桥栏杆摇。”似有理,似无理。隋唐以来,科举勃兴。以文德桥为界,分成了两个世界。桥南是“赖秀才”埋头苦读之所,桥北雕梁画栋内,则是“绿衣红粉”者的天下。有的读书人难耐寂寞,心旌摇荡,情不自禁为俏佳人所惑,跨过文德桥,摇动了桥两边的栏杆。清初兰溪籍戏剧大师李渔,当年寓居南京,有回心血来潮,让乔王两姬女扮男装,一起夜游秦淮河。三人由南而北,渡过文德桥时,泊在北岸画舫内的粉头争先恐后来拉李渔与乔王二姬。李渔与乔王二姬齐声暴喝:“滚!”粉头大惊失色,逃回画舫。李渔颇自得:文德桥不能为限,若是真君子,可堂而皇之来来去去。
久久滞留乌衣巷。巷在文德桥一端,窄窄的一长溜。据考,三国时东吴的卫队驻此,官兵皆身穿黑色***服,所以此地被称为乌衣巷。乌衣巷地处秦淮河畔,是六朝有名的商业区和王公贵族的住宅区。王导、谢安等东晋大家族,住在乌衣巷口,其子弟黑氅飘飘,被称为“乌衣郎”。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等皆在乌衣巷留下了墨宝及众多趣闻轶事。隋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境况凄凉。唐朝诗人刘禹锡曾作《乌衣巷》,慨叹历史变迁无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描不尽的“秦淮八艳”,排不完的“秦淮八绝”,唱不休的“秦淮八曲”。烟云弥漫秦淮河,历史已然翻新页。彩灯闪烁,画舫胜昔,游人如织。桨声似已不闻,代之以隆隆马达。水波粼粼的秦淮河,谜团多多,让局内人局外人自去破解。
(选自《金华晚报》2010年7月20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查词典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凝眸 慨叹 画舫 心旌
2.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中“烟云弥漫”的理解。
3.文章中多处引用古代诗句与历史故事,这样写有何作用?
4.语句品析:“描不尽的‘秦淮八艳’,排不完的‘秦淮八绝’,唱不休的‘秦淮八曲’。”
5.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一副对联。
上联:百里秦淮,烟云弥漫
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