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代尚左尚右问题难以定论,但礼仪中的男左女右背后的文化概念应主要是男女有别,而不是男尊女卑。男女有别体现的是分别,男尊女卑体现的是差别。男尊女卑是在男女有别的概念上,逐步强化等级尊卑的产物。在今日,男之于女,女之于男,更应是相须而后成的关系,而不是尊卑贵贱之分。
关键词:男左女右;男女有别;男尊女卑
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是对男左女右的两种典型的解读概念。但这两种概念的根源何在,以及这两种概念之间的演变是值得深入探讨一番的。
一、男尊女卑探源
若论源流,男尊女卑与天尊地卑,左尊右卑同出一源,即扶阳抑阴或崇阳抑阴。用阴阳的概念即可溯源。
1.男尊女卑与天尊地卑
天为阳地为阴,是以“天尊地卑”;男为阳女为阴,是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1]232, 由此而为“男尊女卑”。对天地阴阳卑高贵贱,朱熹注:“天地者,阴阳形气之实体;乾坤者,易中纯阴初阳之卦名也。卑高者天地万物上下之位,贵贱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2]。
天尊地卑中的尊卑与社会等级中的尊卑是有区别的。天尊地卑中的尊卑为上下之位,非为贵贱之位,而且这个尊卑上下之位是可以变换的,若是强以等级上的尊卑贵贱解释天地阴阳男女,有违易经之初义。毕竟,阴阳阴阳,先言阴再言阳,为何反以阴阳之概念论阳尊阴卑?
再者,礼仪的本义是礼者,卑也,让也,谦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1]238。知以崇为贵,礼以卑为用。所尊者为宾,所卑者为己,方为礼谦之意。
《周易》为文王所作,不曾明言男尊女卑。十翼为孔子或及其门人所作,十翼成书时间或说战国中期,或说战国晚期,言尊卑并不明显,从《系辞》就可看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是在两汉时期逐渐强化的,在汉人著作中也多有提及男尊女卑。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干脆有一章就名为“阳尊阴卑”,“达阳不达阴,以天道制之也。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3]138。董子之意,阴阳之间,阳尊贵而阴卑微。阳为天、君、父、夫、德;阴为地、臣、子、妇、刑。阳为主,阴为辅。
班固所记录的《白虎通义・嫁娶》有言:“礼,男娶女嫁何?阴卑,不得自专,就阳而成之。故传曰:‘阳倡阴和,男行女随’”[4]452。
《礼》在春秋之时就已是君子六艺之一,但是《礼记》是西汉戴圣所撰,只是内容多采用秦汉以前的礼仪之书,这是必须清楚的。因而在《礼记》中关于男尊女卑,男为主,女从男的记载同样不少。明白了《礼记》的撰写时代对于理解《礼记》中记载的“尊卑”是很重要的。
2.男尊女卑与左尊右卑
男尊女卑与左尊右卑、男左女右涉及的是方位的问题,即尚左还是尚右。
主客的方位是主在东,客在西,“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5]38,主左宾右,多解释为主卑客尊、左卑右尊;而男女的方位是男在东,女在西,“君在阼,夫人在房”[5]754,男左女右,解释为男尊女卑、左尊右卑。这似乎相互矛盾。
但仔细琢磨一番,其实是相通的。礼为让。客尊于主,这是礼仪在制定时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层面,但在现实层面,宾就一定尊贵于主?有时候现实生活与礼仪的理想层面是不相符甚至于是相悖的。如《礼记・郊特牲》中说到:“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5]815。《礼记・曾子问》中孔子曾这样解释道:“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5]583。但实际上,婚礼既用乐也大肆庆贺。
将主宾延伸到君臣的角度,是君尊还是臣尊呢?礼仪上,君自谦,示臣以尊。而现实中,其实是君尊于臣,这就是对礼仪的概念解读发生了改变。男左女右,最初并没有过于明显的等级尊卑之分,只是随着社会生活中男权的发展并最终占主导地位时,男尊女卑、左尊右卑、东尊西卑的概念逐渐深固。其根源在于以阳尊阴卑来解读天地男女,以等级尊卑来解读方位座次。
二、男女有别解析
1.何以男女有别
礼仪中关于男女的内容制定,初始之意是鉴于上古时期群婚社会的男女不分,因而尤为强调男女有别。“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5]814。“无别无义,禽兽之道”用得相当好,点明了男女不分之前群婚制的混乱之态,与动物无甚差别。《白虎通义・嫁娶》同样提到“不娶同姓者,重人伦,防***u,耻于禽兽同也”[4]477。
男女用币无别是为乱。《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御孙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而由夫人乱之,无乃不可乎?[6]189”
男女有别是借由左右、内外、阴阳、吉凶的概念来体现的。
2.男女有别与男左女右
出生之礼,“子生,男子设弧於门左,女子设於门右”[5]860。王弼注:“表男女也。弧者,示有事於武也。,事人之佩巾也。”弧为弓,代表武勇;为巾,代表柔顺。在门口悬弧挂,男左女右,以示男女之分,便于宾客知主家生男还是生女。
留发之礼,“三月之末,择日翦发为D,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5]862。三月之末,即百日之礼,留发不同,男角女羁或男左女右以示分别。
行路之礼,“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5]837。男右女左,这是与“男左女右”相反的记载,因而被很多人引用来反驳“男左女右”的说法。关于这句话,孔颖达疏:“地道尊右”。因为地道尊右,所以行走在路上,男子沿右而走,女子沿左而走。姑且不论这样的解释是否能通以及现实生活中是否如此,不可否认的是“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这句话本身就体现了“男女有别”的思想。
男左女右,以空间上的左右界定男女之别。门左门右是空间,发左发右是空间,道左道右是空间, 阼阶西阶是空间,东席西席、东房西房是空间,东宫西宫同样是空间。以空间界定男女,男为东为左,女为西为右。
2.男女有别与男外女内
男外女内,以内外的概念界定男女之别。这个内外概念一方面是空间上的内外之分,即“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5]858,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5]836。
另一方面体现在职责与职务的分工,“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1]144,“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5]1624。简而言之,即男主外,女主内。好内有时又衍生为好女色之意。“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曰:‘吾闻之:好内,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恶其以好内闻也’”[7]。
3.男女有别与男阳女阴
男阳女阴,中医以阴阳的概念界定男女之别,衍生出男血女气的概念,且把脉取男左女右之分。如《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有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8]15。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阳为气为男,女为血为阴,因此男之病为阳气衰,女之病多阴血不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为太阳,阴为月亮。阳左而升,阴左而降。道路若经脉,故男把脉于左手,女把脉于右手以体现男左女右之别。
4. 男女有别与左吉右凶
左吉右凶,是以左阳右阴,阳生阴灭的概念来界定的。
《礼记・内则》:“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5]870。即拜礼中,有吉凶之分,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以男子为例,左手为上为吉拜,为日常相拜时所用。右手为上则为凶拜,有丧事时所用。女子则相反。
《礼记・檀弓》也提到:“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效孔子也。王弼注:“复正也。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5]206。
5.男左女右、左阴右阳、左吉右凶解析
想要解释礼仪中男左女右、左阴右阳、左吉右凶的概念定义,要追溯制礼的背景,由其背景解析。
“昭公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而来见,礼也。观书於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6]1208”韩宣子见《易象》与《鲁春秋》而言周礼尽在鲁,可见礼与《易象》渊源不浅。
《礼记・礼器》有言:“是故昔先王之制礼也,因其财物而致其义焉尔,故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是故天时雨泽,君子达焉”[5]751。即礼之制是效法于天时、日月、丘陵、山泽的。
《周易・系辞》讲得更为透彻:“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247。即作八卦也好,制礼也好,古人都是效法天地、诸身诸物的。由此,《易象》与周礼的关系明了,同出一源。
观象于天,“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5]754。大明即太阳,太阳从东边升起,于是东边为阳。太阳从西边落下,月亮于西方出现,于是西边为阴。“天道所以左旋、地道右周何?以为天地动而不别,行而不离。所以左旋、右周者,犹君臣、阴阳相对之义”[4]422。因天左旋,地右旋,故言天道尊左,地道尊右。
观法于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也”[8]16。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高而寒,故西北为阴。东南低而热,故东南为阳。
近取诸身,先取己身,“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1]260。若以自身应阴阳,则自身之表里内外、五脏六腑皆可为阴阳。再取男女之身。“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以乾坤、男女、血气与阴阳相应。
远取诸物,取诸畜为八卦之象,“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1]260。接着广取诸物为八卦之象,略言之,为“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1]260-262。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1]252。诸物相杂才为文,不取诸物难为礼。所以礼仪的制定是观象于天地、诸身诸物。
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演化为男左女右,夫立阼阶,妇立西阶;太阳升于东,落于西,类比为东阳西阴,左阳右阴;东南多生机,西北多萧瑟,类比为东生西死,左吉右凶。因而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吉拜尚左,凶拜尚右。
天象征着男,地象征着女,阳象征着男,阴象征着女,阳象征着生机,阴象征着衰亡。天地、阴阳、男女、左右、吉凶、尊卑,归根到底就是概念的类比象征。
类比象征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将宇宙天地与人的性情、秩序进行类比和想象,于是宇宙万物的运转具有象征意义,当象征意义长时段地普遍地甚至于是潜意识地被运用的时候,象征就成为了一种概念,一种符号。
三、 总结
那男尊女卑与男女有别有没有联系呢?有,支流与源头的关系。男尊女卑首先体现的就是有分别,然后才是有尊卑。“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牛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9]”维熊维罴、维虺维蛇是男女之别,阴阳之分;床与地,裳与裼,璋与瓦,是男女有别,但更明显的体现出男尊女卑的思想。礼仪中的男左女右,由男女有别到男尊女卑的概念嬗变,是一个逐渐加深的建构过程。男女有别应是指有分别,而不是有差别。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二十三“尚右”条:
“尚左尚右之说,纷纷不一……汉人尚右,则诚然矣。若谓本当如此,自古皆然,则师古妄也。天左旋,日月五星右旋,天贵乎?日月五星贵乎?天道尊左,地道尊右,天贵乎?地贵乎?左阳右阴,左生长之方,右肃杀之地,故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阳贵乎?阴贵乎?《内则》‘子剪发为髻,男左女右,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男贵乎?女贵乎?”[10]
天不一定贵于地,阳不一定贵于阴,男同样不一定贵于女。礼仪中的男左女右,应该更多地解读为“男女有别”,而不是“男尊女卑”。局限于男尊女卑,就是走入了支流而忽略了源头。
时下男之于女,女之于男,应是“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5]1625。(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弼撰,楼宇烈校释.周易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 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221.
[3] 董仲舒.春秋繁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4] 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杜预.左传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
[7] 韦昭注.国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7.
[8] 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9] 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164.
[10]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16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男女有别:礼仪中的男左女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