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古诗文中咏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古人偏爱月亮,往往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确,天空中那一轮明月,或是一弯新月,往往最易唤起人们的诗兴和情感,引发诗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像。
用月色渲染气氛,表达贬谪、戍边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感慨;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明月寄相思;借月亮抒写亡国之痛、爱国之情;用月亮来表达男女主人公的离情别恨等等。
翻开唐诗宋词,吟咏月亮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古代文人为何钟情于这一物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用月色渲染气氛,表达贬谪、戍边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感慨
古代为官清***廉洁、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往往逃脱不掉被贬官流放的命运。因而古诗中这类题材的作品数量就很可观。而月亮这一审美物象,便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他们人生无常的感慨。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在遭受***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的心情。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首边塞诗悲亢幽怨,上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下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关将士的孤苦生活展现出来,为下文征人思乡巧妙设定了情境。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悲壮雄浑的诗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
二、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明月寄相思
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圆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亲友。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希望通过月亮来问候他们的亲人,捎去他们深深的祝福和情意。这方面,李白是咏月的高手,他的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明证。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抒写思乡怀人的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一方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一方面也抒发了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大胆的想像,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自许的旷远境界,把自己遗世***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睛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用委婉的问句表达相思之情,“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明月朗照的夜晚使人格外思乡,故不敢等高倚栏望明月。李益的《从***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以明月寄相思,这支远征***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
另外,像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借月亮来表达乡思乡愁的。
三、借月亮抒写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此类作品,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了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烘托他国破家亡的悲伤心情。那冷冷的月光,既照见了愁人“无言独上西楼”,也照见了失去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这一切在冰凉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正视这严酷的现实人生。王沂孙的《眉妩•新月》开篇写到“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瞑。”传神地写出了新月缓缓升起之态。“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这一句是全词的一大转折。词人由憧憬变为失望,因而不觉以离人之眼观月,更以离人之情忖度新月之情,使物我融为一体。当时,作者正处于亡国之时,这弯新月勾起了他无限哀伤之情。月亮还是旧日的月亮,但如今物是人非,山河沦落,这弯新月也便成了历史盛衰兴亡的见证者,让人不得不生发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四、用月亮来表达男女主人公的离情别恨
男女相思离别,闺阁之怨也是古诗文中一个占老而永恒的话题。像吕本中的《采桑子》便是此类之作:“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词中描绘了一位怨妇夜不能寐,***江边楼上,遥望当空明月,寄情远方丈夫,表达怨愤之情。你看那轮明月,多像一位忠实的伴侣,日日相随依依不舍,而我的丈夫却总是别家他去,让我独守空房。这里的月亮显得温情脉脉,反衬出那位夫君的薄情寡义。欧阳修的《生查子》也是抒发男女离情别恨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浪漫温馨,富有情趣!但“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只是“不见去年人”,再面对此情此景,多么令人肝肠欲断。终于,女主人公不堪忍受相思之苦而“泪湿春衫袖”。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倚楼望月,不是在欣赏它的皎洁,而是在忆长安的“我”呀。至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吟咏离别之情的千古名句。
可见,古人偏爱月亮,往往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确,天空中那一轮明月,或是一弯新月,往往最易唤起人们的诗兴和情感,引发诗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像,从而形成了古诗文中咏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5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语文教学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