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俑是古代人们用来“压胜”“辟邪”的镇墓明器,在唐宋墓葬中多有随葬。隋唐时期的生肖俑多为陶质,也有个别铁质、石质、瓷质的。宋代瓷质的生肖俑增多。但总体来看,还是以陶质生肖俑为大宗。西安市郊区唐墓出土的一组彩绘十二生肖陶俑,组合完整,造型生动,堪称生肖俑中的精品。这组生肖俑通高40~42厘米。俑均为兽首人身,头部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形象;身体作人形,着敞领宽袖袍服,衣襟垂至足下,双手拱于胸前,于文雅中显露着一种滑稽之相。
十二生肖,或称十二(相)属,本指代替十二辰名称的十二种动物,是古代占星家用来记星象、记日、记年的一种方式,因而亦称为“十二辰俑”或“十二时俑”。同时也用来表示人的生岁。十二生肖是随着古代占星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古人为了便于观测星象,把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辰,每一个辰都有一种动物与之对应,合而谓之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末至秦代墓葬发掘出土的竹简《日书》(用于选择时日吉凶),已出现将地支与生肖对应的内容,除个别略有出入外,大多与今相同。古文献中十二生肖与十二辰相配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寅,木也,其禽犬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酉,鸡也;卯,兔也……申,猴也。”十二生肖中已罗列出十一种,唯缺龙。而同书《言毒篇》则记有:“辰为龙,巳为蛇……”此外,东汉蔡邕的《月令问答》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十二生肖俑作为随葬品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会要》卷38:“(元和)六年十二月流条:文武官及庶人丧葬,三品以上明器九十事,四神十二时在内……九品以上四十事,四神十二时在内……庶人明器一十五事……四神十二时各仅请不置。”这里说的“十二时”即十二生肖俑。而考古所见,在山东临淄北魏时期的崔氏墓即出土有生肖俑,这是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生肖俑。可见,以生肖俑随葬的习俗在唐代以前已出现,隋唐时期渐成体系,一直沿用到宋元。
十二生肖俑在墓葬中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分别置于墓室四角,东、南、西、北各3个,以鼠为始,以猪为终,按子南午北顺时针方向布置,旨在用它们轮流值班,守护墓主。
十二生肖俑随葬习俗在中原地区和南方两湖一带曾盛行一时。这一葬俗源于南方抑或北方?长期以来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就目前所知,除上述山东临淄北魏崔氏墓外,唐开元以前的中原墓葬中生肖俑尚少见,而南方两湖地区在隋代已出现成体系的十二生肖俑,中原地区的十二生肖俑很可能是从南方传人,南方楚地很可能是这种神灵系统的发源地。这种推断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两湖一带属楚文化范畴,楚地巫风盛行,“信巫鬼,重***祀”,神话传说丰富,富有浪漫气息,有神秘的巫文化色彩;二是楚地流行四时四方观念,这种观念在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的画面中即有体现。该帛书描绘出头朝里、足向外的十二个神灵像,在文字四周作旋转状布置,四角有青、赤、白、黑四株植物。李学勤先生考证帛书边文的十二月名即《尔雅・释天》的十二月名(李学勤:《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起源新证》《文物天地》1984年第3期)。李零先生也指出,帛书讲的是十二神的各月忌宜,顺序是按正月到十二月排列,帛书十二神的“转位”表示十二月的循环李零:《中国方术考》。虽然帛书十二神灵的形象并非日后我们所见的十二生肖,但就其性质以及所代表的十二月的循环思想来说,可以视其为十二生肖的雏形。
随着时代的不同,十二生肖俑的形态也发生着变化。临淄北朝崔氏墓出土的生肖俑以动物原形的形式出现,完全是写实的手法,代表了生肖俑的初始形态。隋代两湖地区的生肖俑已完全摆脱了之前的动物形象,流行身着宽衣博带,拱手盘坐,怀抱或头顶生肖的文官人物俑,并开始出现兽首人身生肖俑。初唐两湖地区生肖俑以兽首人身拱手持笏板的官员形象为主,多为坐姿,也有部分站姿俑。俑身下方有方形或圆形底座。盛唐以后,基本以带有底座的兽首人身站姿生肖俑为固定模式。
可见,生肖俑有着从动物原形到人持抱生肖,再到同体之演变轨迹,体现出“人气”化在逐渐加强。人类历史上,各文明都存在动物崇拜阶段,从神话学的角度看,大致都有动物崇拜到同体,再到神人同形的发展历程。生肖俑的出现虽然较晚,但同样有着这一发展规律。
责编 耕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