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长访谈
4月13日,在南宁刚与广西残联谭和平理事长有一番长谈,4月19日,在武汉我又走入了湖北省残联***组书记曾玉兰的办公室。
其实,此次去武汉我是存了点儿私心的:从南宁回北京在理论上是可以经过武汉的,归途顺访是可以以公事论的,于是我就可以捎带办点儿“私事”――与武汉的一帮哥们儿姐们儿再谋一会。武汉是除了北京之外我去过次数最多的3个城市之一(另两个为沈阳和太原),其原因当然就是为了这些朋友,而我那个与这次“人道中国”湖北采访小组会合的借口,真真像那个什么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了,而且确实,我在与湖北省残联的同志联系之时,已是到武汉两天之后了。(国家机密还有保密时限呢,咱这点儿小“私密”就坦白了吧,呵呵。)
但还是被湖北省残联的同志抓了个差,而且,抓得我心情愉快。
能够与曾玉兰书记结识,能够做一番交谈,心情非常愉快。
曾玉兰,女,1968年作为“知青”下乡,当过老师;1970年“招工”进入武汉市化工局下属建汉化工厂,从学徒工做起,后任工段长、***工组宣传干事等,1975年12月入***;1974年被“推荐”参加“工农兵大学生”考试,成绩优秀但未被录取;1977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教系,后获武汉大学法律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湖北省妇联工作,历任省妇联办公室主任、副***等;2008年4月任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组书记;湖北省第七、八、九届***代表,第九、十届省***协***;曾荣获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省优秀妇联干部,有数种研究专著面世。
在曾玉兰同志这份简历中,除了我特意加上引号的诸如“知青”、“招工”、“推荐”、“工农兵大学生”这些专属的历史名词外,我特别注意到的还是那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年份:1977。
1977,一代学子的梦圆之年。
1977年末,因“”而中断10年的全国大学统一招生考试终于恢复,积压了10年的人才,积聚了10年的热情,积累了10年的欲望,在那个初冬瞬间爆发,真可谓千***万马过独木桥。据统计,1977年全国报名人数570万,录取27.3万,录取率4.8%(顺便爆料:2009年全国录取629万,据说2010年北京高考录取率将达到84.6%)――于是,那一年能够被录取的考生无疑是侪辈的精华、命运的宠儿;于是,那一年能够进入高等学府的学生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极具历史意义的称谓:“七七级”。
曾玉兰就是“七七级”。而有幸,我也是。
于是我原来那点儿小小的私心居然就可以有了一个近乎“伟大”的理由:拜会同学!不知道以现如今每年数百万计的同期学生是如何认知这个“同学”,但我相信所有的“七七级”都会有无比强烈的认同感。十好几亿人中的27.3万啊,再减去出国的、退休的以至故去的(以我的大学班级为例:出国20%,退休20%,故去5%,以此比例类推……),眼下在中国大陆还在工作岗位上的“七七级”还能有多少人?那真是“珍稀物种”啦。就拿中国残联来说,在省级残联主要领导职位上,以前没有“七七级”的,我估计将来也未必再有,而唯有现在这一个!仅此一点,能够结识曾玉兰同学,我就感到非常愉快。
于是我与曾玉兰书记的交谈就成为纯粹同学式的轻松而愉快的漫谈。说实话,在采访曾书记之前我就没做什么准备,而当得知曾书记的“同学”身份后,更为自己的小小“疏懒”得意了一把:同学嘛,搞那么正式干什么。省残联的同志也挺配合,也没有很正式地为我整理一大堆材料,只在“漫谈”后塞给我几张纸,我也就随手塞进包包。回来后为写这份材料翻寻出来,发现本来就不多的几张纸居然还丢失了前面的若干张(没标页码所以我也不清楚啦),也不知道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何种原由而发的一篇半截文章,但好歹我还能确定它出自曾书记名下。我在轻掴自己惫懒老脸的同时也不禁暗自宽慰:同学嘛,搞那么谨严干什么。
于是我反而可以从一个同学的角度更为客观地直接面对曾玉兰,省略了客套和空泛,某种共同的经历能够让我更准确地理解这个人。
今天的各地各级残联组织中,书记与理事长分设的情况已经不多了,湖北省却是这不多之一,我想应该有某种必要的理由。残联非***府机构,大概也没有那种严格的***、***之间的统筹与分工,但大的格局应是类似的,残联的***组书记,当然也有着分内的职责与权限。我感觉,曾玉兰书记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度”。
这个“度”可以用9个字概括:出思路,抓班子,带队伍。用曾书记的话说,就是思路决定方向,队伍保证发展。一项事业虽说有无数具体的工作和事务,但更要有一个完整的框架和总体的构想,要有一支满足事业需要的优秀的队伍。这,正是***组书记应该做的。
由此就想到了那篇让我惭愧不已的“半截文章”。因为惭愧所以赶紧认真拜读,尽管只余“半截”但还是可以看出曾书记主要谈的是残联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问题。文中曾书记倡导残联要树立 “五种职业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真正了解,真心关爱,真情帮助;服务奉献精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勤奋学习精神:使学习成为生存能力、工作责任、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克难奋进精神: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廉洁自律精神:不该拿的坚决不能拿,不能做的坚决不去做,不能越雷池半步,一定要警钟长鸣。她提出残联干部工作方式要实行4个转变:由救济为主的福利性工作向制度保障转变;由一人一事解决问题向广泛覆盖转变;由单家独奏向社会合奏转变;由行***化向社会化转变。
当然,以上曾书记仅只谈了作风建设的问题,还不能窥探那种“思路”的全豹,但在这一斑中,也足以体会曾玉兰“思路”的缜密与细腻,以及那种强烈的感性色彩和严谨的理性思辨。当然,这些同时也涉及到了“队伍”。
曾玉兰书记极为重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用她的话说,“干部”就是要“干”,成就事业靠人,队伍走在前面。为此曾玉兰做了一件事:推出7个正副处长职位,采用公开竞争,择优上岗的方式产生,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也形成了透明的良性的队伍建设机制。为此曾玉兰还做了另一件事:树立典型提升组织形象。湖北省残联有“省劳模”、“人民满意公务员”、“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员”获得者,在省直机关颇有影响。省里首次评选“人民满意公务员”,曾玉兰力推省残联康复处处长杨霞同志,亲自为她改写推荐材料至深夜,最后杨霞顺利当选,并作为代表在表彰大会上发言,感动了所有与会的人,主持会议的李鸿忠省长说:残联杨霞的事迹可歌可泣。书记曾玉兰为此“振振有词”地说:就是要树立残疾人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残疾人事业。我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曾书记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放着一张省残联领导班子的合影(其实我眼神儿不好使啊,是曾书记特意提醒我的),同志们面带微笑目光坚定,一派互相理解信任团结和谐其心拳拳其乐融融……据悉:省残联领导班子评测满意度达97%,省残联2009年荣获21项集体荣誉,被评为省直机关文明单位。
其实书记曾玉兰不仅“出思路,抓班子,带队伍”,对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大事、各种业务工作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她谈到刚到残联就赶上中央7号文件下发、残保法修改、残疾人公约签署、残奥会和五代会召开的大好时机,谈到如何争取将为残疾人服务项目纳入湖北省***府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中,谈到省委出台的10号文件38个突破点,谈到湖北作为中国残联两个体系建设的试验区任重道远,谈到现在正着力实施的“三大工程”:“0~6岁残疾儿童抢救”、“阳光家园”计划和“三基建设”,谈到正在或即将建设的康复、托养、文体、培训四个中心特别是文体中心的260亩地……
其实我与曾书记更多的还是那种纯粹同学式的轻松而愉快的漫谈:我们谈到她的世代杏林出身,她到残联之前老领导和朋友的劝阻而她欣然前往,她到残联之后的充实感和成就感,她的幸福指数的提升,慈爱与回报,为人的开诚布公,做人的风轻云淡,残疾人执意送来的紫砂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工作与生活的珍惜,大的原则与小的马虎……
其实,就这么随意谈谈,挺好。
其实,有同学如此,可为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