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在技术创新驱动下,工业化空前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富有生态属性的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生态经济的基本内核。***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将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生态经济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而新型工业化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2012年11月,***的十报告强调了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支撑,“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欧美等国家的再工业化浪潮使国际产业竞争聚焦于生态技术创新。从而,研究工业产业的生态技术创新就显得非常必要。技术创新理论由JesephSchumpeter于1912年提出后,成为国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技术创新,虽可大幅度提升生产力,亦加剧了环境污染及资源消耗,致使技术创新的增长效应递减,面临增长极限。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将生态元素融入技术创新,依靠生态技术创新取得技术进步,1950~2003年间中亚国家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经验就是籍此壮大产业。在不同层次、规模上,生态技术创新的目标、影响不同,从而内在机理也不同。应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特性,从***治、经济及文化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结合企业组织、制度的变革来实施生态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的特征包括:创造性,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生产,实施组织、制度、管理上的创新;生态性,将生态因素融入生产的全部环节。生态技术创新受到技术创新、人类、环境等多种因素及相互关系的影响。企业拥有的创新信息资源形成特定的信息生态位———包括信息识别能力、获取能力、整合能力等生态因子,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同。企业与合作伙伴形成技术创新网络,这是类似生命体的“活性组织”。生态技术创新的进化机理可归结为生态共生、生态平衡、生态重组三类。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系统作为社会生态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将生态价值嵌入技术创新,使技术创新在生态领域实现价值回归。综合现有研究的观点,生态技术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为了获取生态经济综合效益,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经济活动链上的各环节,消除污染,促进物质、能量等的循环而实施的技术创新。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将生态学原理移植运用于经济领域探索生态技术创新是一种趋势,但由于涉及生态、经济、技术等复杂因素,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研究,且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单个主体的创新行为,而事实上这是集体性的种群行为。本文依据以前的研究成果,运用生态技术创新种群行为模型,以江西省工业产业为样本,通过计量实证方法,研究工业产业生态技术创新的种群效应,从中得到实施生态技术创新的启示。
2模型构建
生态学中,种群是指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内部以及种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既相互依存于共同的环境,又对环境容量决定的资源展开争夺。将经济系统视为生态子系统,产业即为种群,企业即为种群个体。黄鲁成根据生态学从Logistic模型推导Votka-Volterra模型的思路,建立了技术创新种群行为模型。本文在此基础上,放宽相关假设,构建种群个体数量的临界值指标,拓展生态技术创新种群间关系模型。
3结论与启示
本文运用生态技术创新种群行为模型,基于江西省工业种群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2001~2011年间,作为个体的工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使种群内部、种群之间的关系呈现协同效应下降而竞争效应上升的趋势,反映了生态环境对粗放增长方式所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承载力透支等问题的警示。由于创新资源有限,种群内部关系直接取决于个体数量,很多种群的个体数量超过或逼近临界值,但竞争效应通过市场淘汰机制,使过多的个体趋向均衡,效果却于2011年才开始显现。种群之间的关系不仅取决于个体数量,还与种群之间的产业链衔接紧密度有关。一方面,江西省的工业种群个体数量普遍增加,种群间对区域创新资源的争夺使竞争效应上升;另一方面,生态技术创新相对滞后,产业契合度不高,协同效应不足。本文揭示了生态技术创新种群的竞争、协同效应,其实际贡献在于,提供了实施生态技术创新的有益启示:
①将仅注重单一创新主体创新行为的传统视野,拓展到区域资源决定的种群的更为宽广的范围;
②提升生态技术创新水平,增进种群的协同效应。改进工艺,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增强种群内的产业契合度,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循环链路,拓展互补共生渠道,强化耦合机制,提升种群间的产业紧密度;
③调控个体数量,科学限制种群的竞争效应,提高生态准入门槛,改变当前盛行的盲目上马项目、片面追求依靠增加个体数量来提升种群集聚度的做法,科学配置创新资源,优化种群个体数量,使之趋于合理的均衡水平。此外,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府实施公共投资形成公共种群的实践也具有较好的启迪意义:完善交通、电力等公共种群的发展模式,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增进与其他种群的协同效应,提升基础支持作用。本文仅从个体数量来分析工业产业的生态技术创新种群效应,未涉及产业属性、技术耦合程度等因素,这既是本文的不足,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万春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