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窝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来人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
(选自鲁迅《野草》)
【赏析】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鲁迅先生《野草》中的名篇。它和《野草》中的其他散文不同:其一是没有抒情和议论,甚至通篇运用对话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故事;其二,这个故事非常通俗易懂。文章的开头十分简洁,“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首先遇到了聪明人,第二次遇到了傻子――只是两者的反应截然不同,一个哭哭啼啼陪着抹泪,一个是干脆利落地帮奴才改善环境。然而两者的待遇也不相同,前者得到万分感激,后者被当成强盗赶走了――情节就这么简单。
故事的结尾看来很“完美”,主人的夸奖使奴才觉得“大有希望”。其实它是悲观的,是批判的:奴才何时不为奴才,傻子何时才能为自己正名,聪明人何时才能成为真的聪明人。鲁迅先生没有问,但作为读者,我们不能不在心里这么问。
【练习】
1、请分别简要概括“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的形象特征。
2、通读全文,你认为奴才只会做哪两件事情,请简要作答。
3、请简要分析“来人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中“屋子”的含义。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鲁迅先生《野草》中的名篇,文章通篇运用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在简单的故事中蕴涵着鲁迅先生深刻的思考。
B、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写到了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却从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本文很好地佐证了这一观点。
C、本文开头一段,作者说“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一句,可以看出统治阶级的顽固与强大,说明中国***面临的阻力和困难十分突出。
D、阿Q、闰土、祥林嫂们身上折射出的,正是文中所写的奴性,他们认定了自己就该是被奴役的命,于是心甘情愿地继续认命、受命,在命运的驱使和摆布下,苟且地生活。
E、文章以众人皆大欢喜的喜剧方式结尾,说明奴才将来的生活一定会变好,这也是鲁迅先生毕生追求的理想。【桑进林/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