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在《准风月谈·吃教》中,把中国文化下的教徒精神概括为“吃教”,可以说是极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下人们对宗教的基本态度。本文从鲁迅的“吃教”入手,以儒释道为中国文化的三个侧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特点及其成因。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宗教 吃教
[中***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68-01
鲁迅在《准风月谈·吃教》中写到“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凡有文人学士、道士和尚,大抵以‘无特操’为特色的。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耶稣教传入中国,教徒自以为信教,而教外的小百姓却都叫他们是‘吃教’的。这两个字,真是提出了教徒的‘精神’……”可以说极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下人们对宗教的基本态度。
一、中国古代宗教概貌
中国古代宗教所包甚广,从远古时代的自然崇拜、***腾崇拜,到夏、商、周三代的天地崇拜、祖先崇拜,进而衍变出来的对君师的崇拜,到汉魏以后广为流传的佛道二教,凡此均属于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古代文化从原始宗教产生,本土宗教道教形成,到外来宗教佛教、***教、基督教的先后传入,一直没有出现一种宗教统治全面意识的局面,即没有形成所谓的“国教”,而是诸教并存,多神崇拜,互相吸收,彼此相通,及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在中国老百姓眼里,物物是神,处处有神,时时有神。
二、儒释道三教中的宗教态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以儒道文化为主流。儒道文化一阴一阳,对立互补。佛、道两教在唐、宋以来与儒家思想合流以后,儒释道三教互补,形成一套既影响作为文化精英的士大夫阶层,又深入民间社会的观念体系。
(一)儒家文化的务实与冷静
儒家文化很少讨论彼岸和来世,不系统论证一个人格化的神的存在问题,更没有树立一个主宰世界的人格化的神,也没有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明显对立观念,具有明显的重事实、重现实的取向。儒教的世俗性是显而易见的。梁漱溟在明确提出中国文化是“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1],断然否定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学传统是一种。儒家思想为中国社会构建起一个“家国同构,君父同伦”的和乐盈盈的大家庭,把一切的关注放到现世人生中。因此整个儒家,乃至我们中国的文化,不以信仰为重,而是以务实的人生经验,甚至靠着悟性来冷静地处理一些问题。
(二)道教文化的宗教体验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其思想渊源来自中国本土文化,其最能看出中国文化的宗教态度。道教讲求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道教更注重人世间的欢乐。主张人通过“炼丹”就可以达到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目的。
(三)佛教的中国化
我们从佛教在中国文化下发生的转化也能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下对待宗教的态度。高旭东认为佛教被中国现世的生命哲学和宗教变形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朝向上层,使佛学与老庄哲学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解脱痛苦的禅宗。一个朝向民间,使厌弃生命的佛教转变为有利于生命的活身宗教、拜物宗教,其职能与道教相似。[2]笔者基本认同这一观点,但对上层转化为禅宗倾向于是儒释道融合的结果。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态度的成因
(一)经济生产形态的影响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了回应生存环境的挑战,形成的稳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因此,中华民族的宗教态度必与其所处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经济生产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华文明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本的农业文明。农耕文化是以春夏秋冬为劳作周期的,春种秋收是其基本的生产生活模式。秋收对传统社会的人们来说意义重大,丰收了预示着第二年温饱的生活,歉收的话预示着来年要忍饥挨饿。这种春种秋收的周期性造成了中国人讲求现实利益的文化心态,因此其也以谋求对现实的生产和生存现状有直接的救助为目的。
(二)“轴心时代”的影响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描述世界历史时提出来一个著名的“轴心时代”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经历了史前和古代文明时代之后,公元前800-200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因此,轴心时代“终极关怀的觉醒”和“超越的突破”是我们认知中国文化宗教的必经之路。
中国文化在轴心时代虽然同样经历了一次思想的大繁荣,但是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因为意识到自身的有限而转向超越的无限。中国文化的理性更多的是人文的、实践的理性,是执着于人间世道的使用探求。所以中国在轴心时代的理性化是人文实践的理性化,是一种人本化的转向。[3]因此,中国人对待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精神与终极关怀,这就不难理解他们对待各种不同宗教宽容的态度以及辗转于不同尘世的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244.
[2]高旭东.生命之树与知识之书——中西文化比较专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1.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吃教”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