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大略总结历史前后国内外研究对于企业性质认识的历史进程,其次从经济、管理两个不同角度概括研究者们对于企业成长在社会中的功能,随后描述近代对于中小企业研究的程度水平上,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生命周期的理论。最后大略概括出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企业成长 企业生命周期
一、引言
在现在世界的发展水平,能够成为社会生产基本单位已经不再是个人,而是至少有几人组成的组织,而组织的名称人们名为企业。就目前现有的文献研究中,不管是经济角度还是社会学或者管理学角度,对于企业的实证或理论研究只增不减。钟幼茶(2007)总结,中小企业成长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问题。说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是因为不管是专业性的文献研究,还是期刊文摘,总会涉及了解到包括美国、英国之类关于中小企业的话题,同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在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更是注重中小企业的成长模式。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长关键所在,也是未来发展到的希望所在。
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小企业数目庞大,并且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截止2010年数据,我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数目已经超过1000万户,占总体数目的99%。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中小企业的贡献。
二、企业成长理论综述
(一)企业性质理论综述
企业是什么?早期的理论是从简单唯一的经济角度去解释企业。西方古典经济认为企业是追求盈利的经济实体,企业成长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最大化。其中代表人如科斯(1776)解释,企业的显著标志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市场交易的内部化。而发展到现在,人们更接受从管理角度解释企业,比如德鲁克(1964)认为企业是由人而不是各种力量创建和管理的。他解释不能单纯的用利润来说明和评价一个企业,而且任何企业的第一项考验不是使利润最大化,而是获得足够的利润来应付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风险,从而防止亏损。他的理论大多数人接受主要是他考虑到了不但是利润的问题,也考虑到了企业和企业家的道德理论领域。迈克尔.波特(1982)在竞争战略中虽然重在企业视角分析各种竞争对手,但他很明显的不仅是考虑利润追求的最大化,而是开发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理论工具企***在企业发展中寻求利润和相关者之间的平衡。
(二)企业成长理论综述
企业成长,刘力钢(2003)认为是其通过企业内部系统功能从不断走向成熟的实现。企业通过内部技能的不断调整从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与国外学者研究企业成长有两个很大的不同点。国外学者如爱迪斯(1989)把企业划分为有限的生命期限,他把企业类比为生物,分为企业初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迈克尔波特(1982)在这个企业生命周期基础上总结出不同的竞争机制和资源调配。格瑞纳(1972)的研究中,他将企业的成长分为五个阶段,并且认为每个阶段都面临特殊的危机,企业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解决这些危机。总之,不管如何划分,前提他们认为企业成长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过程规律,诞生、成长、衰退。
国内学者也认同并且使用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工具。不同的是他们在生命周期上有所改进,认为企业生命周期是可以无限的,可持续发展的,即“拥有无限生命的生物”。具体来说改进的方式有两类:一类如刘力刚(2001),他把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未来扩张能力相结合考虑,回答企业最优化、生存性、持续性三个问题来区别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最终实现延长企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甚至可以是无限延长。他认为企业持续发展有三个要素:注重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加强战略管理;适应市场需求,实施营销创新。另一类是在生命周期之后在分类。如陈佳贵(1995)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将企业成长划分为:孕育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蜕变期。他认为企业是否具有蜕变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关键看四点条件:管理体制是否变革;经营战略是否调整;是否注重产品或者服务的研究开发;是否注重管理方式的创新和职工的培训。梁文潮(2003)总结企业成长可通过创新、变革和强化管理等手段积蓄、整合并促使资源增值而追求可吃持续发展。
美国学者唐纳德.索尔说:一个最普遍的同时又是最令人费解的企业现象是,当成功的公司面对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时,他们经常不能做出有效的反映。面对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战略武装起来的竞争者,他们往往无力自卫,眼睁睁看着销售额和利润下降。最优秀的雇员离开公司以及公司股票市值下跌。有些公司回复元气,但一般是在经历了痛苦的下滑和重构之后。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问题是企业的惰性。反过来说,假设企业能够在成熟期依然注重管理、战略、产品的创新,是存在延长成熟期的可能性,也可能在衰退之后进入蜕变的可能性。
三、我国中小企业现状概括
陈兴淋(2011)把我国中小企业按创业起始目的进行了分类:生存型、企业家型、和关系型。生存型是指为了解决自身及相关人群的就业问题,企业家型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源于创业的动机,关系型是指创业者通过经历中累积一定的关系资源,通过创业活动将这些沉淀的的关系资源转为现实可流动的资源。他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起初多是生存型和关系型,这是发展中国家的特征,特成熟的市场应该更多属于企业家型的企业。我国随着经济发展越加成熟,企业家型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创业的主流。
吕一博,苏敬勤(2010)利用企业网络理论和中小企业成长关系模式结合,总结出企业成长有关的社交网络、声誉网络、合作竞争网络、营销网络、和技术网络几个维度的关系。他们研究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偏重于社交网络、声誉网络和营销网络。合作竞争网络和技术合作网络的发展水平较低。
马永红(2011)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实证调查,把企业成长分为内在素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其中内在素质包括企业家素质、市场开发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外在环境因素包括公共***策和法规、融资环境、人才市场和机制。他认为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下,这些因素企业发展所必须注重和解决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小企业成长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