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篇1
(一)我物通讯的含义和类型
1.人物通讯的含义
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教育读者的目的。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
一是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如***、***、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二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三是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的普通人。
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趋向。例如,一名记者发现一个郊区农民,名叫留根,自做自卖豆腐,他本人十分勤劳,豆腐质量也很出色,受到用户们的欢迎。他虽然没有名气,并且比较贫穷,可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劳动者本色还是很动人的。于是记者就跟着他磨豆浆、做豆腐、半夜骑车赶到城里去为客户送豆腐,然后写了一篇稿子,叫做《磨豆腐的留根》,是一篇很动人的人物通讯。
四是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近年来由于反腐败的力度加大,一些贪污腐败分子在新闻媒体上频频曝光。还有一些犯罪分子和地方恶势力的代表人物,也被作为反面典型揭露出来。如1999年10月25日《中国青年报》上就有这样一篇人物通讯:《堂堂人大代表,竟是街头恶霸》。
2.人物通讯的类型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
(1)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例如报道***的通讯《伟大的战士》,就是从***的童年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因公殉职。还有一些虽不包括童年少年的经历,但人物最有价值的主要事迹都写进了作品之中,也属于这种类型。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
(2)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例如《为了***的嘱托》,写吴吉昌只截取他在“***”中为完成***交给的任务,经受巨大磨难痴心不改的事迹,连他在***前怎样成为劳模的事迹都没有写。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前面提到过的《磨豆腐的留根》就是如此。这就更接近于人物特写了。
(3)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像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个,或是司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例如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刻画了多个志愿***战士的形象。
(二)我物通讯的写作
1.请谁来当“新闻人物”
不管是谁,只要他进入通讯之中充当主角,他就成了新闻人物。在通讯写作中,请谁进入通讯之中充当新闻人物,是写作成败最为关键的环节。
请什么样的人来担当新闻人物呢?我们前边说过,可以是英模,可以是名人,可以是普通人,也可以是反面人物。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英模、名人、普通人、反面人物都能进入通讯。选择人物,要注意如下标准:
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
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功的人物通讯中的主角,无不符合以上标准。
2.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
(1)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异点
这是小说常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不过,小说写人物,常把人物的性格夸张到远离常态的地步,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毕竟有违真实原则。通讯写人,可注意捕捉人物不同于别人的性格特异点,但不能夸张失实。在写人物的新闻作品中,数学家陈景润的“痴”和“迂”,就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还有老坚决潘从正的木讷和倔强,“爆炸大王”陈火金的痴迷和书生气,都是成功的范例。
(2)在矛盾冲突中写人
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才能够充分地显现出来。写文章也一样,把人物逼进风口浪尖中去,才能冲刷出人物的深层本色。在《为了***的嘱托》中,要是没有极左路线和科学研究的激烈冲突,吴吉昌的形象就不可能那样鲜明。更典型是***张志新的形象,在正义与邪恶的搏斗中,张志新由一个普通的***员升华为一个光辉的英雄。
(3)借他人之口刻画人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多次借藏族同胞之口对孔繁森的形象渲染衬托,特别是孔繁森因公殉职之后,人们那些和着泪水表达的悼念,对刻画孔繁森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4)借景写人
利用景物写人,是我国的传统写作手法之一。人的品格和物的形态,有着丰富的异质同构联系。比喻、象征等手法,就是建立在这种异质同构基础之上的。人物通讯也不妨使用这些方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可感。
【 例 文 】
约克·伊万斯今天值班
本报9月17日电 在德国对英国狂轰滥炸的时候,人们很少有可能想起伊万斯,更不会在他那瘦削的胸膛上挂一枚奖章,即使在他死后也不会。
他绝不会在一次伴随着低沉的鼓声和嘶哑的喇叭声进行的殡仪中接受人们的致敬。事实上,人们很可能根本不会为他举行葬礼。
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他在码头上干过活,那里尘土飞扬,对他的肺部有影响。上次世界大战后期,为招募新兵进行的体格检查并不十分严格。尽管如此,由于视力差和其他缺陷,人们拒绝让他入伍。
然而,尽管他无声无息,他却具有英雄的品格。
可以这样说:艺术家完全应当以他为模特儿,塑造大英帝国精神的形象,就是依靠这种精神,大英帝国才维持到今天。
让我们继续讲伊万斯的故事吧。他死前成了一名防空民防人员。他接受了一年训练,学习如何戴防毒面具,如何让昏倒的妇女苏醒过来,怎样把行人引导到最近的防空洞等等。在训练中,他的表现平常。
这一天夜间,约克·伊万斯值班。过去一个月中,他几乎每夜都要值班,因为每夜都有空袭警报。如果他还活着,那么他日夜都得值班。现在,空袭随时都可能发生。
那天夜间十一时,他打电话给民防指挥中心,报告说他看到远处有一个亮光。伊万斯的长官听到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在抽雪茄烟,不过烟火太亮罢了。
伊万斯守护在郊区某地一个公用电话亭旁,敌人
轰炸城区时,这里也挨过炸弹。当枚大炸弹丢下来时,他没有来得及离开。这个炸弹没有爆炸,对此,伊万斯开头满高兴。炸弹是带着撕裂人神经的尖叫声落到地面上的。过了一小会儿,伊万斯想到他应该去看看这枚炸弹,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哑弹。在受训期间,他看过不少***片和***表,知道这是一枚定时炸弹,而且是一枚大的。
几分钟后,他把这一切向上司作了报告。
“炸弹在哪里?”上司问道。
“在街心花园里。”伊万斯回答道。
上司命令说:“把无关的人赶走,把附近住宅里的人撤光,让行人不要靠近!”
“是,先生!”伊万斯说。
我们也许有必要在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定时炸弹。对美国人来说这更有必要,因为他们大约从来没有见到过定时炸弹。
首先,定时炸弹不像老式鱼雷那样,头部装有引信,只要有人用钳子把它拧掉就能使之失效。定时炸弹的结构复杂得多,它装有一个定时装置,其原理是用酸腐蚀金属。
被腐蚀的金属板各处厚度不同,因而腐蚀的速度,可以定在一分钟到一个月之间。最后,当金属被穿透,酸液滴到硫酸汞引信上时,就会把炸弹引爆。
伊万斯遵照命令行事。在不到一个小时内,他把附近几户居民撤走。在这以后,他坚守在岗位上疏导行人。
到早上七点钟以前,行人不多。在这以后,上班的工人和各种行人成群结队而至,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汽车。
在连续遭到轰炸的地区,有这样一种荒唐现象,那就是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
突然,约克·伊万斯发现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事。这枚炸弹落在两条街的交叉口上,使四个方向的行人受到威胁。
伊万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他把炸弹后面一百多码的地方用绳子拦了起来,然后,他把自己的岗位移到十字路口的中间。
有数以百计的行人听到他说:“此处有定时炸弹,请走开,请走开。”他们走开了。
从这里路过的人中有一位是附近圣公会教堂的神父。这位神父向记者提供了关于伊万斯生命最后一刻的最生动的情况。
神父说:“他几乎完全没有必要用手指炸弹在哪里。炸弹就在他身后的草坪上。很明显,他是了解这是多么危险的。他的面色苍白、憔悴,但是,从他的声音中人们听不到丝毫颤抖。我永远忘不掉这个场面:他吹哨子,呼喊着,要人们离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像中世纪的麻风病人,他摇着铃,呼喊着‘避开我,避开我!’”
“我要他用绳子把大街拦起来,然后自己撤离。但是,他却对我说:‘我的任务是留在这里。请走开罢,不要给别人树立坏榜样。’于是我只得走开,到电话间打电话向有关方面求助。”
九时十分,炸弹爆炸了,把地面炸开了一个大弹坑。伊万斯连尸骨也没有留下。
──1940年9月17日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
记者罗伯特·凯塞
人物通讯篇2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实例〉 严师·慈父·名医 ——记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 喻登智 吴建平 采访乡村教师——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喻登智,乡亲们异口同声地称他:是名医、似慈父、更是严师! 1975年,喻登智接过教鞭,在评议村小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年。如今,他已由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变成了鬓角染霜的“小老头”,可他痴心无改,无怨无悔。 说他是名医,不是因为他有多高超的医术,而是因为他一直坚持义务为学生和乡亲们***疾病。评议村地处酉阳、黔江、彭水三县结合部,离乡所在地也有近20公里。这里缺医少药。刚当上民师时,学生们因营养不良,常生病。喻登智买来一些医学书籍,在认真教书的同时挑灯自学,掌握了儿科推拿术,并学会了用中草药***简单的疾病。一次,学生谢光玉在课堂上呕泻不止,当即休克。喻老师用学到的知识紧急施救,使谢光玉终于苏醒过来。家长闻讯赶来后,感激之泪涌出眼眶,连称喻老师“恩人”。为备足常用药品,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在外出开会时尽可能多买些西药,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山里采中草药。 他爱生如子。三年级学生胡世淑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可连续几天没到校上课了。喻老师在家访中得知,其父病故后家庭难以维持生计,只好不读书了。喻老师鼻头发酸,眼泪禁不住往外流。他当即决定免去胡世淑的学费,并保证供给她课本和学习用品,使即将失学的胡世淑重返校园。问及20年中喻老师究竟为多少学生资助过书费和学费,他说:这点小事不足挂齿。 他抓校风、学风十分严格。有人对坚持升国旗不理解,他认为“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有人认为学生搞义务劳动是“不务正业”,他说这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劳动的习惯”。学生的红领巾没戴好,他帮助纠正,甚至脸未洗干净他也帮助洗净。 乡亲们还说喻老师是真正的“以校为家”。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教具,所用的直尺、三角极、圆规、量角器及体育器材都是他亲手仿制的。课桌凳、门窗坏了,他亲手补修。房上的瓦片被大风揭了,他亲自上房检修。他说这样可节约点钱,多资助几个失学儿童。 自1983年以来,他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全区的会考中总是名列前茅,其中1983年毕业的40人就有32人升入初中学习。突出的成绩使喻老师多次被乡、区、县、地评为先进教师。他于1994年9月获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园丁奖,去年夏天又光荣地出席了全省乡村教师“夏令营”活动。
人物通讯篇3
诗言志,歌言情。“志”和“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主体,新闻写作亦是如此。
与“诗”和“歌”的分工不同一样,在各类新闻体裁中,对于“志”和“情”的表达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消息重在传递信息,评论用来表达观点,而通讯作品尤其是人物通讯的重点则重在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
人物通讯,是具体而形象地报道各种人物的事迹或经历的一种新闻文体。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物通讯,主要用来报道先进人物;如今,人物通讯也不再限于写先进人物,而可以写不同类型的人物:一个企业家的沉浮,一个小百姓的哀乐,如果有一定的新闻价值,都可写成人物通讯。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人物的特点,为读者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而要做到这一点,对“情”的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情”的描写,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体现人物的性格、思想、行动等,可以让人物更鲜活。
清晰认识“情”的力量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是人在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作为一个人,情感是普遍存在的。喜怒哀乐的情绪都会有所体现。因此,描写和塑造一个人,情感是最不可忽视的要素。
人物报道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指报道对象面对命运、经历的心路历程和感情起伏的过程。发掘和运用好情感因素,是增强人物通讯可读性和感染力的有效手段。它能够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读者潜移默化,最终达到震撼心灵的作用。
大凡新闻前辈或名家采写的人物通讯都有一个明显特点:他们笔下人物的命运。人生的搏击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鲜明的爱憎,往往能做到使读者和他所写的对象那样去狂欢、悲伤、忧虑、思索。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人情味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成功的人物通讯,总是注意巧妙地把人物的思想、事迹,糅合在强烈的感情色彩里阐发,充分利用和借助情感的力量去感染、教育、鼓舞人。
著名记者穆青曾说过,记者的感情要始终溢于胸中,时时流露笔端,只有和主人翁息息相关,水***融,甚至掺着血和泪去写他们,才能使读者交织在感情的漩涡之中,拨动他们的心弦。
中国新闻史上许多名篇佳作,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近些年宣传的许振超、任长霞、杨业功、王乐义等人的感人事迹,都是以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促人奋进为读者所称道。
抓住了人物最真实的情感描写,通讯作品就找到了成功之路,就抓住了最重要的精髓。
精心捕捉“情”的细节
情,要靠精巧、动人的细节来展现。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广阔、复杂、神秘、多彩的领域。对人物要作细致的了解,深层的剖析,不要简单化、平面化。有些人物通讯,反映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变化,深刻感人。有些通讯,人物虽然高大,但总使人感到缺少一些什么,其实就是缺少一些亲切感、平实感,使人觉得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人太少了,可望而不可即,难以仿效,这就影响了人物通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我们的人物通讯,应该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可敬、可亲、可学,是可以琢磨得到的人物。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把重点放在细节的挖掘上。
情节、细节是典型人物形象的主要支撑。细节能充分反映人性中最真实、最深刻、最动人的情感。它不是刻意“作秀”作出来的,所以真实;它不是表面化的东西,所以深刻;它是心灵的回音,所以动人心弦。
报道对象身上表现出来的感人细节是细腻情感的外化。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这也是感人细节更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内在因素。
比如。早些年的优秀通讯《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李月华坐在床前一边观察病情,一边在想,如果王春得了更紧急的病,我醒得晚了,不是很危险吗?怎样才能不耽误时间呢?想着想着,叶大娘家的公鸡喔喔报晓了,李月华心里一亮:鸡能叫明,狗叫不是也能给人个信号吗?回去以后,她就买了一条小黄狗。从此,只要有生人走进院子,小黄狗汪汪一叫,李月华的屋里就点了灯。”这个小中见大的细节,充分反映了李月华对病人的真情实感。尽管这篇通讯已发表多年,但这个例子至今被许多教科书作为范例加以引用。是否抓住了感人细节往往决定着一篇人物通讯的成败。
最能展现情感的细节不是随手可得的,作者要深入挖掘,精心提炼。
采写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尽管动笔前,作者掌握了所写对象的很多故事,但写成后却不触动人。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例子的筛选问题,作者是否运用“优选法”、“比较法”,选用了以一当十,甚至当百的最佳例子;二是例子本身是否具有动人的魅力,如果本身不具备这种魅力,那么堆砌再多的例子、细节,也只能是白开水一杯。
事实上,真正能感动人的不是所谓的“好事”“好例子”,而是那些有趣味的、动情的、最能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比如,对一名金牌运动员的描写,最感人的并不仅仅是他夺冠的一瞬间,他平时训练中的一些故事和细节也许更能让人清晰地了解和认识报道对象。
努力加强“情”的描写
不少新闻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捕捉到了带“情”的细节,只是走完了人物通讯作品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一个如何展现、如何表达的问题。
事实上也是如此,有时尽管掌握了很多听起来生动的细节,但落到纸上,变成沟通读者感情的文字时,却干巴巴的了。究其原因,就是缺少描写功力。同一个细节,在不同的作者、编者笔下,会变成不同的文字。
怎样加强描写的功力呢?其一,就是提高自身的文学功底,加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二,可以多阅读和模仿优秀人物通讯作品,学习其中对人物细节塑造的切入点和选择角度;其三,可以借鉴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学习其中描绘人物特征的技巧。总之,一篇好的人物通讯,要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和丰富的情感描写,达到呼之欲出,其音容笑貌跃然纸上的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日报体育部)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