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喜爱和习练春秋大刀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帮助学练者尽快掌握春秋大刀的技巧,笔者将多年来习练春秋大刀的体会,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一、春秋大刀的风格与特点
春秋大刀也叫“关刀”、“青龙偃月刀”,相传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使用的刀形。因关羽喜欢读《春秋》,所以后人就把他使用的刀形也称作“春秋大刀”。由于冷兵器退出了战争,从***事手段转为以健身修身为主的体育项目,所以当今武林中习练其他大刀的已不多见了。而春秋大刀形状美观,又有历史典故,深受习武者喜欢,所以习练春秋大刀者日见增多。
春秋大刀演练起来,威猛彪悍,节奏迅捷,刀法紧密,翻转跳跃,技法多变,以劈、砍、斩、剁、削、截、撩、挂、拨、压、绞、错等并穿插缠腰、裹脖、云胸、舞背、左右舞花以及各种步形、步法、身法而组成完整的套路。人随刀走,刀随人行,身形翻转,刀光闪烁,如银龙穿云绕雾、似猛虎力战八方,既凶猛刚健,又潇洒飘逸。所以,习练春秋大刀既能强身健身,又能陶冶情操。由于春秋大刀具有很高的武术美学的欣赏价值,因此又是很好的艺术表演项目。
二、春秋大刀的形制与结构
春秋大刀由刀头、刀盘、刀柄(把)、刀柄四部分组成。刀头:是刀的杀伤部位,宽而厚、带刃口;刀盘:是刀头与刀柄接合部椭圆形盘状的部件,也有龙头形或虎头形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前手;刀柄:在刀盘后面,双手握持操纵大刀的部位,刀柄有木制的也有铁(钢)制的;刀柄为刀柄端部锥形的三棱体,主要起配重平衡刀身作用,同时反手可以当槊和矛使用,具有杀伤力,而且也使整个刀形更美观协调。
春秋大刀的长度及重量没有统一规定,可根据习练者的身高和体能而定。古代战场上使用的大刀一般在二三十斤左右,也有更重的。当今有以练体能功力为主的“重刀”有50公斤左右,而演练套路则需用轻一些的刀。
三、春秋大刀的握持方法
春秋大刀的握持方法为:右手在前(上),左手在后(下),右手在距离刀盘15厘米处握持,左手在刀柄下半部中间位置握持。右手握把要牢固,因为大刀的一切发力动作、刀身运行方向的控制以及刃口角度的调整主要靠右手,所以右手要握紧握实以防滑动脱手。但右手又不能握得过僵过死,在控制和调整刃口方向和角度时,往往需要右手扭转刃口的方向,因而右手原则上在固定位置握住不能前后滑动,但要经常在固定位置转动。左手以虚握为主,虚实结合。因为大刀在运行当中左手握持的部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动作变化的需要而经常滑动变换把位,尤其是各种舞花及云抡等刀法,所以左手握把的方法是该紧则紧、该松则松、该实则实、该虚则虚,经常上下(前后)滑动变换把位。武术谚语中对大刀的握持方法有“前手钳、后手管”的说法,意思是右(前)手握把像钳子一样牢固,左(后)手像套管一样灵活。春秋大刀的双手握持方法就像民间舞龙一样,右手好像龙头,带动龙身运动,左手好像龙尾,配合龙头,这样整条龙才能舞活。
四、春秋大刀的基本刀法
春秋大刀的招式动作繁多,各地区及各武术门派的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大多数的动作招式都以形容词来命名,而且各门派各地区的名称差异也很大。所以只能根据大刀的运行方式和力道特点归纳为以下一些主要刀法。
劈刀:刀从上向下垂直运行,力达刀刃,是大刀的主要攻击动作。
砍刀:刀从上向下斜向运行,力达刀刃,是大刀的主要攻击动作。
斩刀:刀向左或右水平运行,力达刀刃,是大刀的主要攻击动作。
剁刀:刀从上向下直线运行,动作短促脆快,力达刀刃。
截刀:刀从上向下或从前向后截挡,力达刀刃。
戳刀:刀从前上向后下直线运行,力达刀头前
弓。
撩刀:刀从后下向前上弧形运行,力达刀刃。左右撩刀的连续动作则成平“8”形双侧圆周运动。
挂刀:刀从前上向后下弧形运动,力达刀刃。左右挂刀连续动作则成平“8”形双侧圆周运动。撩刀与挂刀的动作基本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拨刀:刀向左或右拦截格挡,可用刃口也可用刀面或刀背。
压刀:刀向左或右下压,力在刀面,属防守性动作,一般同拨刀、推刀、绞刀、撩刀等组合使用。
推刀:刀从后向前横刀水平运行,力达刀刃。
绞刀:刀向左或右圆周旋转,力在刀头。
扎刀:刀从后向前直线运行,力在刀弓。
云刀:刀过头顶水平旋转,是主要的过渡和衔接动作。
扫刀:刀向左或右水平圆弧形运行,力在刀刃。
带刀:刀从前向后水平抽拉,力在刀刃。
缠腰:刀身围绕腰部水平旋转。
裹脖:刀身围绕颈部水平旋转。
云胸:刀在胸前立圆旋转或仰身水平旋转。
舞背:刀在背后立圆旋转或俯身水平旋转。云胸与舞背往往联用,形成完整的云胸舞背刀花。
行步左右刀花:刀随人行走转动,左右成平“8”字形运转。此为大刀的过渡动作,很多招式都是通过行步左右刀花而引申出来的。
翻身抡劈:刀随人体翻跳而抡劈,往往连续做2~3个动作。
绕肩缠臂:大刀围肩臂旋转缠绕。
春秋大刀的刀法招式很多,这里列举的是主要的和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