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的成语篇1
摘 要:“马”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汉语成语词典》中所有带“马”成语,对其分类与分析,揭示出其中蕴含的马的骁勇、坚韧、默默无闻、吃苦耐劳的精神,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所富有的龙马精神。
关键词:“马”类成语;马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内蕴
中***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91-01
成语作为长期使用中形成的较为凝练的固定短语,其中富含浓厚的文化内涵。成语,以精炼的形式传递着深刻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精神态度。通过对含“马”成语的分析,探寻其中所映射出的民族心理与文化。以薛小平于2005年在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中所有带“马”成语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之后发现,“马”字除表示基本的动物种类之外,还蕴含的马的聪慧、骁勇、默默无闻、吃苦耐劳的精神。
一、以马的品质精神喻人沉默谦逊的品质精神
对于马的优劣,以此喻人,成语中有“驽马恋栈”“驽马十驾”中“驽马”都指才能低下、能力差的人。指称官员的有万马齐喑,比喻无人发表意见的沉闷的***治局面,这里的万马则是指朝臣。指新官到任的“走马上任”。通过马的状态喻指人,“仗马寒蝉”比喻不敢说话的人。马有很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成语中有“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状况,能起引导作用。马儿健壮矫美,往往恣情驰骋在草原上,这种迅疾和奔放、没有羁绊投射在人们的才思与心智层面,则表现为“天马行空”、“倚马可待”、“心猿意马”、“倚马万言”。
马儿坚忍不拔而又默默无语,即使立下汗马功劳也会忠贞恋主,人们往往依据马的牙齿的个数来推断其年龄,而成语“马齿徒增”以此比喻人的年龄增大了,而学问没有长进或事业没有成就,多用作自谦。
“龙马精神”,比喻精神昂扬旺盛。《周礼》:“正校人员选,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六尺以上为马。”所以“龙马”只是高大健硕的骏马,然而在古人心中或多或少也存在着一些关于龙和马模糊关系的论述,认为马具有龙性。如《山海经》中“马实龙精,爰出水类”,而同时《吴承恩诗文集》中“马有三分龙性”。龙马精神,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
二、反映社会形势,局部的环境以及社会风貌
马,作为古人的交通工具,它的用途、多少、装饰、饲养。在一个国家中,马匹主要功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国家局势,如“马放南山”、“归马放牛”。马的状态来反映一定的***治局面。如“万马齐喑”比喻无人发表意见的沉闷的***治局面。在局部的小环境中马匹的多少可以放映出热闹与否,如“人欢马叫”、“车水马龙”、“车马盈门”等。通过对马的饲养放映社会风气,主要有“肥马轻裘”、“饮马投钱”、“鲜衣怒马”、“声色犬马”。通过马这一交通代步工具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现社会风貌、个人作风等问题。
三、充沛的生命力、纵情驰骋的精神
通过马的奔腾不息,马的坚持不懈,不思劳苦的精神,表达奋进努力工作的相关成语有“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驽马十驾”、“跃马扬鞭”、“快马加鞭”、“汗马功劳”等。而对于马的形象描绘绘画大师对此情有独钟。《八骏***》一直都享有盛名,马在奔驰过程中,那种豪迈的姿态有着强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与此同时,马的勇敢无畏,其带头与引导作用也体现出来,如“一马当先”,“老马识途”。
马被人类驯服后,最初的用途是驾役。先秦文献常常车马并举,马和车单独被提到时,都代表着以马驾车。如《左传・邵公二十五年》中说到“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孔颖达疏:“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到了战国时期,才从北方匈奴那里学会了骑马作战的方式,马用于狩猎和征战沙场。无论马作为驾车工具,还是用于狩猎和征战,马的吃苦耐劳、忠诚都有所体现。如关羽的坐骑赤兔马,关羽败走麦城,被害东吴,赤兔马也跟着绝食而亡。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其中的“骓”就是项羽的乌骓。项羽的乌骓就在其主人乌江自刎后也跳江而死。
四、征战沙场、狂放不羁、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的无畏精神
天性不羁的不待扬鞭自奋蹄的马儿,在战场上更是纵情驰骋、无所畏惧。在战争频仍,更朝换代、扩张疆域的古代社会中征战沙场是马儿的一个重要使命。当上天赋予马儿那不羁的灵魂的一刻,就注定了它成为保家卫国、匡扶正义的英雄征战、驰骋的翅膀。如“金戈铁马”、“千***万马”、“厉兵秣马”、“兵强马壮”、“盘马弯弓”、“单***匹马”。
马不论是用于日常的交通,还是用于征战沙场,都作为人们生活的帮手,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一直也深深影响着人们。如“马不停蹄”、“驽马十驾”、“鞍马劳顿”等,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总之,马的健硕形体,恣情驰骋,锐不可当、坚忍不拔,各种精神都凝聚一身,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带“马”的成语让我们更为全面的了解“马”被赋予的民族精神,而同时也能从中透析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薛小平.汉语成语词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01.
关于马的成语篇2
摘 要:不同的民族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每种语言在其表达方式上也有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独特性。成语是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在人们所使用语言中的体现和反映,成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本文旨在分析英汉成语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差异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语言的独特性;成语翻译;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中***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208-01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着丰富的成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两种语言中这些丰富的成语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仅是部分对应,或不对应。这些成语在其确切含义和感情色彩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相反。在翻译英汉成语时,只有深入了解了两种语言的的文化内涵,把握好两种文化的转换,才能更准确的理解英汉成语,从而对其进行精确的翻译。
一、英汉成语文化的差异
1、地域环境的不同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地域内,并反映着该地域的自然面貌特征,其语言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是典型的大陆环境,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至关重要,汉语中有很多和土地或农业生产相关的成语。如“挥金如土”、“风调雨顺”、“面如土色”等。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和渔业十分发达,英语中有很多关于水和船的成语,如to miss the boat(错失良机),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风)等。
2、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在两种语言的成语形成中有较多的反映,特别是表现在动物形象上。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龙(dragon)”,在中国龙是吉祥的神物,更是尊严的化身,在国际上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龙的形象已成为中国民族的象征。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诸如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
3、比喻联想的不同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语言在表达思想的时候,不同的民族往往使用不同的比喻表达相同的思想。比如,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很倔的时候常说“他犟得像头牛”,而相同的意思在英语中却表达为as stubborn as a mule(骡)/an ass(驴)。另外,在比喻一个人笨的的时候,汉语常说“他笨得像头猪”,在英语中却常用goose(鹅)或者ass(驴)来表达此意思,如as fool as a goose或者make an ass of oneself。
二、英汉成语翻译的几种策略
1、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to play with fire(玩火);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丰富译语的词汇,使读者体验到一种新鲜感。
2、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指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或脱离原文形象,重点在于正确表达原文内容的翻译方法。有些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喻义相差甚远,无论是直译还是转换形象都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这时译者就得打破原文的结构模式,舍弃原文的形象,在译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意义表述出来即可,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译法”。(黄粉保,1999:79)比如:by hook or by crook可译为“不择手段”,“青黄不接”可译为short of food before the new harvest等。英汉成语中凡以喻义为主、形象为辅或者形义并重的成语,在翻译中难找到对等的成语,或直译无法表达其原文意义,此时,采用意译法非常必要。
3、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在翻译成语时,有时单一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准确或完整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这时可以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以弥补直译难以达意,意译难以传神的不足。比如:“不到黄河不死心”可以译为“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如果“不到黄河”直接译为“Until the Yellow River is reached”,那么外国读者就不知所云了。
4、代换法
在英汉成语中,有一部分英汉成语意义接近,但表述上有别,有的喻意相同,喻体有异,翻译时可相互代换,这种方法就是“代换法”。如中国自古以来主要靠牛耕,自然形成了对牛的热爱,认为牛是吃苦耐劳的象征。而英国古代以马耕为主,对马有深厚的情感,因此,在英国文化中用马喻指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汉语中“健壮如牛”中的“牛”在英语中就代换为horse(马),其翻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成语作为民族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部分。只有深人了解英汉两种民族文化的特点,才能深刻的理解英汉成语的内涵,在翻译成语的过程中,要根据文化差异的不同采用灵活恰当的翻译方法,深刻理解成语本身的意义,才能形神皆备地翻译出原文。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桂华.翻译理论与技巧.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3]杨丽敏.略谈英汉成语的翻译.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6).
关于马的成语篇3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尤其能反映出文化的差异。在德汉两种语言中,有众多的关于动物的成语或习语。十二生肖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德国文化中有何不同的代表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比较十二生肖在德汉两种语言中的不同意义,从而反映出中德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及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 汉语 德语 十二生肖 象征意义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动物形象已经渐渐成为语言的一部分。在不同的语言中,同样的动物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十二生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德语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十二种动物在两种语言中分别代表了怎样的形象?
1.鼠(Maus)
鼠是十二生肖之首,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对于鼠的感情色彩很大程度上是持一种否定态度。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就表现出人们对它的痛恨。另外,关于鼠的成语,如“胆小如鼠、鼠目寸光、贼眉鼠眼、抱头鼠窜等”几乎是清一色的贬义词。而在德语中,人们对于老鼠却抱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许多德国夫妇会喊自己的孩子“meine sü?Ye kleine Maus”(我可爱的小老鼠),这是一种昵称,与“mein Schatz”同义,意为“我可爱的宝贝”。另外,若形容一件事情木已成舟,无法改变时,德国人会说“Da bei?Yt die Maus keinen Faden ab.(老鼠也不能咬下一根线头来。)”在德汉两种语言中,对于猫和老鼠的关系都有描述。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怕另外一个人,用“就像老鼠见了猫”来形容。而德语里的“Wenn die Katze aus dem Haus ist,tanzen die M?]use.(老鼠不在家,群鼠起舞。)”其实就与我们说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具有相同的意思。
2.牛(Kuh/Ochse)
说到牛,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场景可能就是一头牛不知疲倦地在田野里耕作的场景。牛在机器未发明之前的农业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力。因此,德汉语言中的民间习语都有把牛作为财富或财产的意义。比如,汉语里的“一头黄牛半个娃”就体现出牛对农民的重要性。德语中的“Ein Mantel und eine Kuh,deckt viel Armut.(一件大衣,一头奶牛,贫困不再愁。)”也体现出了牛作为财富的象征。另外,由于牛体型庞大,行动迟缓,整日毫无怨言不知疲倦地工作,因此,在两种语言中它都有愚笨、反应迟缓的意思,比如汉语中的“对牛弹琴”,德语中的“Er versteht so viel von der Sache wie die Kuh vom Sonntag.(他对此事完全不懂。)”又如“Da stand er nun wie die Kuh vorm neuen Tor.(他完全束手无策。)”德语中骂别人笨往往还会说“bl?ide Kuh”。
3.虎(Tiger)
虎一直被尊为万兽之王,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力量和勇气的代名词,同时也可能是邪恶和凶残的同义语。例如“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虎父无犬子”等成语是作为褒义的象征,形容人朝气蓬勃,有力量有胆识;而“虎口拔牙、谈虎色变、老虎屁股摸不得”等习语则是指老虎的凶残和危险。而在欧洲,很少有虎,甚至有时老虎的释义为“ein Fleisch-fressendes Tier in Asien.(亚洲一种肉食动物。)”因此,在德语中,关于虎这一形象的描述并不丰富,但虎也有力量的象征意义。比如:形容一个人“stark wie ein Tiger(像虎一样勇猛强壮)”或者“Tigerjunges”(像虎一样有冲劲的年轻人,虎子)”。另外,汉语中比喻外强中干的人会用“纸老虎”一词,这个词在很多国家流传广泛,德语中也有对应的表达:“Papiertiger”。
4.兔(Hase)
兔在卡通动画里多为温顺可爱又聪明的形象,像我们所熟悉的兔巴哥、流氓兔,以及现在网络聊天中流行的“兔斯基”表情。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兔多代表胆小、懦弱的形象,如“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守株待兔”等。兔子的狡猾也是众所周知的,比如“狡兔三窟、兔子不吃窝边草”等。在德语里,关于兔的习语也很多,意义各不相同。像在口语中,父母对孩子的昵称“mein sü?Yes H?]schen”意为“我可爱的宝贝”。又如,描述一个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会说:“Er wohnt da,wo sich Fuchs und Hase gute Nacht sagen.(他住在一个狐狸和兔子会互相道晚安的地方。)”如果一个人非常清楚事态的发展,会说:“Er wei?Y ganz genau,wie der Hase l?]uft.(他很清楚兔子朝哪个方向跑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时,用“Da liegt der Hase im Pfeffer”来表达。而如果一个人说“Mein Name ist Hase”,则意味着他对此事一无所知。
5.龙(Drache)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权力、高贵和吉祥喜庆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我们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与龙有关的词大多含有褒义,比如“龙腾虎跃、望子成龙、龙马精神”等。但如果德国人听到我们说“Wir Chinesen sind Nachkommen des Drachen.(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时,肯定会大吃一惊。因为在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它长似巨蜥,有双翅长尾,常常口吐火焰,烧人田园,跟中国文化里的龙能兴云作雨、滋润农田有着根本意义上的区别。因此,德国人经常用龙来形容恶魔或恶毒的妇女,龙在德国人心目中是泼妇、母老虎的化身。例如,“Ich habe einen Drachen zu Hause.(我家有一泼妇。)”
6.蛇(Schlange)
“农夫和蛇”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蛇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是狠毒、忘恩负义的形象代表。人们形容一个人恶毒,往往会说“蛇蝎心肠”;那些外表美丽、内心阴险毒辣的女人被称为“美女蛇”,像以蛇为形象的成语如“牛鬼蛇神、毒蛇猛兽、打草惊蛇”等大多含有贬义的意思。蛇在西方文化里也是狡猾的象征。《圣经》说,蛇是上帝耶和华所造的万物之中最狡猾的一种,由于它的引诱,伊甸园中的夏娃和亚当偷食了智慧之果,被赶出了伊甸园,从此人类有了“原罪”。为了赎罪,人类必须敬仰上帝,经受各种苦难,蛇也受到了惩罚,只能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并与人类为仇。在德语中,与“农夫和蛇”反映同样意义的习语是“eine Schlange am Busen n?]hren(把蛇放在怀里喂奶)”,意思是养虎遗患。如果形容一个女人毒如蛇蝎,则说:“Sie ist eine richtige Schlange.”
7.马(Pferd)
汉语中与马有关的成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绝大多数都具有褒义的含义。如“马到成功、一马当先、马不停蹄”等,在这里马被看做朝气和活力的象征。另外,由于马在古代的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与马相关的成语很大一部分是与***事、战争有关的,如“人仰马翻、马首是瞻、招兵买马”等。而在德语中,关于“马”的习语意义也各不相同。如:对某人完全信任,口语里说:“Mit ihm kann ich Pferde stehlen.”辛苦卖力地工作被称为“wie ein Pferd arbeiten”。而如果听到别人说:“Ich habe auf das falsche Pferd gesetzt.”则意味着他对于一件事情做了错误的选择或决定。
8.羊(Schaf)
说到羊,大家现在浮现于眼前的可能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的场景。这部国产动画片扭转了传统意义上羊与狼的角色定位,喜羊羊作为机智、勇敢、聪明的代表,与灰太狼进行智慧的较量,每次都大获全胜。而在很多关于羊的成语中,如“饿虎扑羊、亡羊补牢、羊入虎群”,“顺势牵羊”等多是表现羊的胆小和软弱无辜,被作为天生的弱者来看待。在德语文化中,羊的代表意义可以是温顺、胆小的代名词,也可以是笨蛋、傻瓜(ein dummes Schaf)和异己的象征。如“Sie ist wie ein Schaf.(她像绵羊一样胆小。)”“Er ist ein gutmütiges Schaf.(他是一个心肠太好的人。)”如果一个人在群体中格格不入,则被称为“das schwarze Schaf”。而为自己谋求经济上的利益或好处,用“seine Sch?]fchen ins Trockene bringen”来表达。
9.猴(Affe)
猴在汉语的成语里多含有中性或贬义的意思,如“尖嘴猴腮、沐猴而冠、杀鸡儆猴”等。在德语中,关于猴的一些习语也多为贬义,如被人愚弄,可以用“Sie h?]lt ihn zum Affen”(她戏弄了他)来表示。形容某人举动像个疯子,则说:“Er benimmt sich wie ein wildgewordener Affe.”口语中,“Affe”也有“笨蛋”和“花花公子”的意思。
10.鸡(Huhn/Hahn)
在德国和中国,人们把鸡作为家禽来饲养的历史都很久远。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鸡早已被看做是乡村生活的标志。而在成语中,鸡与狗经常连用来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如“鸡犬不宁、狗盗鸡鸣”等。在习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中,鸡犬喻指得道人的亲朋好友。德语中关于鸡的习语也不少。例如“Ein blindes Huhn findet auch ein Korn.(瞎鸡也会找到谷粒。喻指:傻瓜有时也会想出好主意。)”形容一个人话多做事却少,则说:“Hühner,die viel gackern,legen wenig Eier.(叫得多的鸡下蛋少。)”而公鸡在德语中代表着争强好斗、男子气概,如“Ein kleiner Hahn ist auch ein Mann.(小公鸡也是一个男人。)”
11.狗(Hund)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狗作为人类的朋友,以前为我们打猎看家,现在被很多家庭当成宠物饲养,因此关于狗的成语或习语也非常多。尽管狗在两个国家都受人喜爱,但在习语中它们都被视为低贱或卑鄙狡猾的象征。如汉语中的“狗仗人势、丧家之狗、兔死狗烹、狐朋狗友”等。在德语中,形容一个人生活穷困潦倒,则说:“Er lebt wie ein Hund.”***某人用“jemanden wie einen Hund behandeln”来表达。而“Ein bissiger Hund zeigt die Z?]hne nicht”与汉语的习惯表达是一致的,即为“咬人的狗不露齿”。
12.猪(Schwein)
猪是十二生肖最后一个属相。在中国,农业时代起人们就把猪作为家畜来饲养。因此,猪也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动物。但由于猪生性喜脏,在人们眼里又形成了一种好吃懒做的印象,所以关于猪的成语大多具有低贱懒惰的象征意义,且多与狗连用。例如“猪狗不如、猪朋狗友、泥猪疥狗”等。而德语口语中最多的一个用法是“Du hast Schwein gehabt!”意为“你交好运了!”在德语文化中,猪、四叶草及烟囱清扫工等都被视为好运的象征,这是与汉语文化截然不同的地方。表达与某人关系非常密切,说:“Mit jemandem Schweine gehütet haben.”“Da haben wir das falsche Schwein geschlachtet.”意为:“我们犯了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
通过对十二生肖在德汉两种语言中的代表形象及意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每种动物在两种语言中的意义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究其原因,在于中德两个民族思维方式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对动物的观察角度也不一样,才会出现了像诸如“老鼠过街”和“meine sü?Ye kleine Maus(我可爱的宝贝)”这样意义迥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借助本文我们可以对中德两国的动物文化有更好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陈忱,朱建华.中德熟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比较.德国研究,2004,(4).
[2]潭渊.从动物成语看德汉文化差异.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71.
[3]贾慧蝶.德语成语典故词典.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4]刘魁立,张旭.十二生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任启亮.中国文化常识(中德对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邱袁炜.德语学习(30周年精选:文化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Duden (Band 11),Mannheim: Dudenverlag,199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马的成语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