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1年开始,武汉电视台推出了一档“武汉地区艺术名家亲自担纲,专业创作团队联合执笔,江城演艺名流联袂出演”的汉味栏目剧《都市茶座》。八年来,武汉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家长里短,都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演绎,《都市茶座》已然成为了武汉的一张文化名片。笔者认为该栏目成功的根本在于其鲜明的地域意识和本土化色彩,本文将对其采取的本土化策略进行剖析。
关键字:栏目剧 本土化 策略 汉味
一、本土生活,原汁原味
《都市茶座》把武汉当地的生活习俗、社会现象、时下流行的热点和话语等软新闻巧妙地结合到节目中,在流行话题中找题材,发掘武汉人最熟悉的事和最熟悉的文化现象。这是其增强生活贴近性的重要手段。比如《都市茶座》近期改版的新“茶座”就将前老板娘化身为武汉街头遍布的擦鞋女,通过其活灵活现、入木三分的表演,将武汉街头这一特有的社会现象真实地再现荧屏。比如武汉特有的岔巴子成了都市茶座的老板,而且尽其所能地发挥其特长,管千家事,理万家情。比如奥运来了,这段时期出来的内容就常常加进一些涉及奥运的内容。《都市茶座》正是因为结合了电视新闻性和故事性的双重优势,令人耳目一新,也才使得它成为武汉荧屏最有观众缘的一档栏目剧。
二、真情故事,传递和谐
《都市茶座》从处于转型期的当下社会生活里选取素材,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对形形的价值观念予以辨析和审视,挖掘故事中所蕴含的人性内涵和社会意义,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致力于和谐社会的舆论创建。
《都市茶座》将眼光和触角伸向了活跃在火热江城的各行各业形形的平凡人,既有风情万种的老板娘,也有大大咧咧的擦鞋女;既有口齿伶俐的岔巴子,也有口吃不清的保安“斗不拢”;既有腰缠万贯的暴发户,也有普通平凡的杂货店主……这一群人从陌生到熟悉,共同在这家小小的都市茶座中上演着各自的戏剧人生。然而不管他们来自社会的哪个阶层,却都怀有一颗关爱他人之心、一腔关切他人之情。《那一群稀烂的班子》里擦鞋女刘闯三十岁生日,向王老板定了间包房邀请自己的擦鞋姐妹来共同庆祝,谁料却被自己的姐妹们“放了鸽子”(爽约)。为了安慰擦鞋女,王老板、老板娘徐慧慧、杂货铺老板、保安“斗不拢”积极为她筹备了生日宴,一群人其乐融融,好不快哉!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擦鞋女的喜怒哀乐却牵动着这群善良人的心,这恰是故事的动人之处。
三、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都市茶座》每集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按照栏目结构划分,共上下两场戏,每三分钟必须有一个兴奋点,每五分钟有一次矛盾冲突,在全剧的第20分钟(插播广告前),应该是全剧的转折点,即剧情走向和剧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发生重大变化。于是乎,悬念构建成为《都市茶座》的主要表现方式,在故事开端或者情节展开之前迅速地抛出结构性的总悬念,把故事的全部、局部或某种迹象与征兆向观众作预先提示,但是谜底却到节目结尾处才出人意外地给予揭示。
同时在节目进行中间加入大量兴奋性的小悬念来铺垫故事情节、加剧人物冲突、增强故事的曲折性,使观众随收视对象的命运遭遇而悲喜交加、紧张、焦虑,增强受众对故事情节的紧迫感,同时注重添加矛盾冲突的事件或细节,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更有甚者,《都市茶座》还不定期地对整个栏目进行改版,比如演播室的插入,岔巴子变身主持人为《都市茶座》又开拓了一个表现的平台,演播室和茶座相互呼应,好戏更易上演。又比如将岔巴子变成古人,老板娘变成擦鞋女,模样没变,身份大变,彼二人究竟是不是此二人,彼二人又与此二人有何关联,这个谜团吸引着茶座的粉丝欲罢不能。
四、方言俚语,亲切自然
日常生活中的“方言现象”比“普通话现象”更为普遍、常见,方言比普通话更为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为了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同时突出作品的地域特色,栏目剧往往采用地方方言。鲁迅先生曾说过:“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作家周立波在《方言问题》一文中指出:“要是不采用在人民的口头上天天反复使用的生动活泼的,适宜表现实际生活的地方性的土话,我们的创作就不会精彩。”栏目剧直接面对观众的是人物的语言,要表现地域特色和人物的特殊风貌和性格,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电视栏目剧就必须倚重方言的运用。
《都市茶座》既然是本土电视栏目剧,当然就选择了武汉人最热爱的武汉话。千百年来,武汉话的铿锵响亮显示出武汉人的坦率,风趣幽默表达武汉人的豁达乐观,生动丰富的表现力充分表现了武汉人的机智精灵。而当今流行在武汉人群中的新的武汉方言,更显示出武汉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都市茶座》适时地将这些鲜活的语言引入了栏目,更使得栏目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当下意识。
五、专业演员,表演逼真
由于《都市茶座》的定位相对其他栏目剧要高许多,因此它不能随意地启用非专业演员,而是成为了一个宣传武汉本土演员的平台。本地演员演本土故事的本色表演方式,给栏目剧烙上了深深的本土化色彩,使观众越发处于一种体验的境界,将观看的内容深深印到自己的脑海中。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专业演员专业的真实表演,我们才能欣赏到这些来自日常生活的人物以及他们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如清风拂面,让我们找回那种生存的真实感。
这些本土演员本身对于汉味文化就有着切身的深切感受,加上又是专业演员,表演就更加传神到位。相比业余演员,专业演员更能形神兼备、绘声绘色地描摹剧中人物,更能细腻地把捉剧中人物的性格、心理。专业的舞台经验在栏目剧中更显得游刃有余,而栏目剧则为这些专业演员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小品的舞台,他们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表演功底。曾经的老板娘化身为擦鞋女后,对活跃于武汉大街小巷的擦鞋女的身形、神态、动作的把握,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活脱脱一个街头擦鞋女,表演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绝非一般非专业演员可以达到。
六、定位清晰,受众明确
《都市茶座》很明确地将热爱武汉本土文化的中青年人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受众,这群人思维活跃、关注当下生活,熟悉人情世故,如此一来故事篇幅短,节奏紧凑,内容***,符合现代都市人的收视习惯。相比于动不动就几十甚至上百集的电视剧,《都市茶座》每期节目只有40分钟。在这不长的时间内,通过不断设置兴趣元素,快节奏的叙事转换,把矛盾冲突集中化、故事人物神秘化、语言动作性格化,再到最后结局的戏剧性反转演绎出来。
与一般电视剧、电影相比较,《都市茶座》作为栏目剧,讲述故事有自己的特点:虽都是在“说”故事,但故事的来源却各不相同。德国作家本雅明认为作为故事的源头,讲故事的人所讲述的是取自经验――亲自经验或别人转述的经验,而与电视剧相比,栏目剧更倾向于“经验说”。抛开具体的电视手段,栏目剧和电视剧的根本差别应该以受众的心理区分,在看电视剧的时候观众怀着看他人的经历,怀着看稀奇、看古怪的心理。栏目剧的受众心理则是体验型的,希望能够在电视上找到类似的生活或者心理经历。真实,是栏目剧的最大卖点,脱离了真实,脱离了生活,栏目剧就没有生存的土壤。
央视索福瑞对全国做栏目剧的十多家电视台的调查显示,真正撑起收视率的还是情感题材。这些看起来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婆婆妈妈的感情纠葛和平平常常的喜怒哀乐,才真正构成了栏目剧讲故事的主要内容,也体现了现代地方媒体对本土观众深切的人文关怀。日本导演黑泽明曾说过:“尽管摄像机可以把一切拍下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拍电影和电视剧。”栏目剧尽管可以表现任何题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故事、演员和题材都适合栏目剧,强烈的地域意识和本土化色彩才是栏目剧的根本。作为全国众多栏目剧的一种,《都市茶座》一直没有脱离其本土的生存土壤,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它不断地用本土策略为自己在湖北方言剧、栏目剧辈出的今天找寻一条康庄大道。它的探索是有意义的,汉味栏目剧要想勃兴,必须坚定地承担传承汉味文化,捍卫汉味文化的重任,只有扛起汉味地域文化的大旗,汉味栏目剧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1993.
[2] (德)本雅明.本雅明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9.
课题来源: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继承与断裂――湖北传统文艺形式在当代都市文化语境中的传播方式与媒介研究编号:【2007q03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汉味栏目剧《都市茶座》的本土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