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兰老师第一次上课时在中学校园里迷路了。
他是一个中等个子、有一点点胖的眼镜老师,看上去有点傻乎乎。他数的也不是什么顶重要的课程,音乐欣赏。这种课程就像课余兴趣小组,他这个老师在学校里的地位最多也就和校足球队教练样。实际上,霍兰老师根本不在乎,他压根就不想当什么音乐欣赏课老师,躲进学校只是为了有多余的时间作曲,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伟大交响乐。他的偶像是贝多芬。
他觉得班上那帮学生太没出息了,一个个笨得要死,一问三不知,课堂气氛冷得一塌糊涂。他也不想想自己问的都是些什么问题――高深的乐理知识、枯燥的历史流派……只有研究所的高才生才能回答他,而不是眼前这些刚刚有点兴趣的中学生。不过,他可没空思考这些,只管准时上课准时下课,提起包就往家冲――他还有伟大的交响乐等待完成。
终于有一天他被女校长训了一通。
校长: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好老师么?
霍兰:当然。我传授给他们知识……
校长:只是这样就够了么?
霍兰:那您说还要怎样?
校长: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没有引导,算什么老师?
霍兰:……
伟大的梦想家被女校长嘲讽的语气刺激了:以他这样的天才,难道连一帮中学生都搞不定?他来到自习室,一个喜欢吹长笛、水平却很烂的金发女孩凌还在独自练习,吹出来的音符像鬼叫。对这种没什么资质的学生,霍兰本来是没兴趣教的,但他忍不住坐了下来,给凌当钢琴伴奏。他弹得很好听,凌被带起来了,可是一到高音就是提不上去,像条赖皮蛇一样软趴趴地掉下来。霍兰停下来,问她到底在想什么。凌哭了,她有肚子的苦水:“我姐姐有芭蕾特长,加分进了茱莉亚音乐学院;我哥哥有足球特长,加分进了大学;我的爸爸和妈妈都有拿得出手的爱好特长,我们家只有我一无所长,拼命学长笛却学成这样……”
这就像以后我们要填写的个人表格上通常会有的那一栏:爱好特长。总不能随便填些“看书”、“听音乐”之类的吧,那是人人都会做、都能做的事情,不能证明你的确有真正的特长。真正的特长是要花时间的,同样,时间花在哪里也是能看得到的。
梦想成为音乐大师的霍兰意识到他作为老师的责任,其实,如果他真的想成为一个好老师,他能成为一个超级无敌天才好老师。
霍兰:当你照镜子的时候,你最喜欢自己哪个地方?
凌:头发。
霍兰:为什么?
凌:因为爸爸说过,我的头发像晚霞一样好看。
霍兰:那么,试试吹出晚霞一样的感觉吧。
结果,霍兰老师略施小技,就激发出凌的潜在能量。他们在自习室里练习很久,那天晚上,霍兰老师把自己创作交响乐的计划抛到九霄云外。
第二天的音乐欣赏课让所有学生大吃一惊,史上最古板无趣的霍兰老师破天荒没再问任何乐理问题,他即兴弹了一段当红的流行歌曲,正是大家都喜欢的。
霍兰: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学生们:《游戏舞曲》。
霍兰:是谁写的?
学生们:玩具乐队!
霍兰:实际上,这是巴赫的《G小调小步舞曲》……
他把花哨的编曲去掉,干干净净地,重新弹了一遍,叫大家仔细听其中的分别。这种方法很像在我们的中学音乐课上弹一段S.H.E的《不想长大》,然后告诉大家未经改编的原始版本――莫扎特的《G小调第40号交响曲》是怎么一回事。
霍兰老师的音乐课成了学校里的明星课程,他在课堂上跳舞,组织学生乐队;学校的足球队员被吸引过来,霍兰老师把他调教成一个出类拔萃的鼓手(后来他成为一名为国捐躯的英雄);他还排练戏剧,发掘校园音乐天才(那女孩后来奔赴纽约追求梦想);教师生涯忙忙乱乱地过去了,他忙碌了整整三十年,转眼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除了解决每个学生的琐事,没干过任何让自己出人头地的大事。他的交响乐之梦早已化为泡影。
就在他行将退休之际,学校突然做出一个意外决定:为了缩减开支,取消音乐课。霍兰跑去教务处据理力争,负责人冷冷地说:“如果要在算术、语文和音乐课之间选择,校方只能放弃音乐课。”霍兰一下子觉得无比空虚,他毕生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只是微不足道,甚至可有可无。他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人听他说话。那一刻,悲伤和无奈让画面变得很阴暗。当然电影的最后还是安排了一个光明的结局,霍兰老师的欢送会非常隆重,当地的州长特地来致欢送辞,那个能干的金发女州长,就是当年为自己的笨拙而哭泣的长笛女孩,凌。
霍兰老师让我们从头细数我们遇见过的那些老师――世界上的老师有千百种,各有古怪、特别的风格和样貌,只要能在趣味上影响到自己的学生,让他们绽放出本来的光彩,就是老师最好的境界。
淘 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