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素养篇1
2008年年初,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明确界定我国公民健康素养应该了解的66条知识――
一、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
1.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 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 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4. 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5. 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等多种疾病。
6. 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
7. 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8. 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9. 献血助人利己,提倡无偿献血。
10. 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钟。
11. 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12. 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职业保护的权利。
13. 接种***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14. 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15. 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16. 坚持正规***,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
17. 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3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18. 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19. 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减轻是癌症重要的早期报警信号。
20. 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
21. 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22. 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23. 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
24. 妥善存放农药和药品等有毒物品,谨防儿童接触。
25. 发生创伤性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止血;对骨折的伤员不应轻易搬动。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26. 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
27. 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28. 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
29. 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不吸烟者免于被动吸烟的权利。
30. 少饮酒,不酗酒。
31. 不滥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
32. 拒绝***。
33. 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人畜粪便。
34. 讲究饮水卫生,注意饮水安全。
35. 经常开窗通风。
36. 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
37. 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38. 膳食要清淡少盐。
39. 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40. 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按照医嘱用药。
41. 不滥用抗生素。
42. 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
43. 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
44. 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45. 妇女怀孕后及时去医院体检,孕期体检至少5次,住院分娩。
46. 孩子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母***喂养,6个月合理添加辅食。
47. 儿童青少年应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48. 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养成良好习惯。
49. 孩子出生后,要按照计划免***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50. 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51. 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
52. 家养犬应接种狂犬病***苗;人被犬、猫咬伤、抓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血清和狂犬病***苗。
53. 在血吸虫病***区,应尽量避免接触***水;接触***水后,应及时预防性服药。
54. 食用合格碘盐,预防碘缺乏病。
55. 每年做1次健康体检。
56. 系安全带(或戴头盔)、不超速、不酒后驾车能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伤害。
57. 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或发生溺水。
58. 安全存放农药,依照说明书使用农药。
59. 冬季取暖注意通风,谨防煤气中毒。
三、健康基本技能
60. 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61. 能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
62. 会测量腋下体温。
63. 会测量脉搏。
64. 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
65. 抢救触电者时,不直接接触触电者身体,要首先切断电源。
66. 发生火灾时,会隔离烟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下腰寻找出口逃生;会拨打火警电话119。
健康素养篇2
康素养是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提高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中也提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既是重要目标之一,又是各项指标最终实现的基本保证,这充分表明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中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居民防病和自我保健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居民对自己健康状况做出判断的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居民合理就医能力,以及有效利用现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能力。
为了解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现状,卫生部委托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在参考国内外健康素养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基础上,编写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并于2008年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生产建设兵团,调查对象为15~69岁的常住人口,回收问卷79542份。并于去年年底公布了《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
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状况表现如下:
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较低
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即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从健康素养的3方面内容看,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素养的人口比例分别是14.97%、6.93%和20.39%。
总体健康素养和三个方面健康素养均显示如下特征:①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②45岁以下年龄组高于45岁及以上年龄组;③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也越高,不识字、少识字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存在差异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和地域差别。本次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9.94%)明显高于农村居民(3.43%)。在地域分布中,东中西部地区在健康素养水平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分别为7.03%、7.67%和5.23%。可能与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文体和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等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有关。同时受各种条件限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没有广泛深入开展,因此农村居民在健康科学观念的形成、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以及基本医疗技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总体健康素养水平相对于城市居民偏低。
低龄和高龄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较低
年龄在55~69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其中65~69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最低,为3.81%;55~64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次之,为4.69%。老年人是健康的脆弱群体,容易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困扰,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应该给予更多关注,提高他们的自我健康能力,以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求。
健康素养水平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
健康素养水平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提高,这与中国居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的科学素养水平与文化程度和教育水平的关系基本一致,表明居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是提高健康素养的前提条件。同时,应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及措施。
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
根据我国当前的主要卫生问题,就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等5类健康问题,具备相关健康素养的人口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科学健康观素养29.97%、安全与急救素养18.70%、传染病预防素养15.86%、基本医疗素养7.43%、慢性病预防素养4.66%。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基本医疗素养次之。
中国居民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人口比例均呈现:①东、中部地区居民高于西部地区居民;②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③男性高于女性;④55岁以下居民高于55岁以上者,除慢性病预防素养外,25~34年龄段的居民具备其他4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最高;⑤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也越高。
1.具备科学的健康观是基础和前提――具备科学的健康观,是驱动人们进一步获取健康相关信息,主动采纳健康行为的基础和前提。本调查在科学健康观中,居民对于健康的内涵和外延、健康与环境的关系、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和知晓率较高,表明居民的科学健康观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对心理健康、不歧视病残人员的正确认知偏低,这反映了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精神疾患以及伤残患者的歧视态度和疏离的行为。随着精神健康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关注精神心理健康,增强社会大众对此的正确认知态度应成为健康素养普及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传染病预防素养中免***接种认知度较高,但对“四害”传播疾病的认知较低――长期以来,传染病防控一直是我国医学和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普及计划免***,对控制消灭曾经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计划免***的宣传深入人心,因此居民对于免***接种方面的正确认知普遍较高,这充分显示长期持续地普及教育对于健康素养的提高作用显著。调查发现,对于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四种常见生物(简称“四害”)分别传播的疾病种类认知(即“四害”可以传播哪些疾病)相当低,仅为3.28%。
3.慢性病预防素养较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当前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也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消耗国家巨大医疗卫生费用的重点问题。本调查中具备慢性病预防素养的比例仅为4.66%。
4.急救技能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在安全急救素养中,只有17.28%和27.05%的调查对象了解骨折伤员的处置和急救止血方法。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采取正确合理的急救措施,是挽救生命的重要环节。本次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我国居民在急救技能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
由此可见,中国居民具备慢性病预防素养的比例最低,具体表现在居民对“成年人食用盐日摄入量”、“成年人牛奶日摄入量”、“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对“肥胖的正确认识”等的认知程度较低。具备基本医疗素养的比例列倒数第二位,表现为居民对“镇静止痛药的正确理解”、“认识药品说明书”、“安全注射”的认知水平较低。
相关链接
对肥胖的正确认识
1.成年人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为超重;
2.成年人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为肥胖。
对镇静止痛药的正确理解
1.安眠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长期服用安眠药、止痛药具有成瘾性。
认识药品说明书
1.标有OTC标志的药物可以按照说明书自行使用,其他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会识别药品的有效期,超过有效期的药物不能使用。
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成年人每天饮酒的酒精量,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成年人食用盐日摄入量
健康人每天应小于6克。
对“四害”传播疾病的正确认识
1.蚊子可以传播疟疾、乙脑;
2.苍蝇可以传播肠道传染病;
3.老鼠可以传播流行性出血热和鼠***;
4.蟑螂可以传播肠道传染病。
骨折伤员的处置
1.在对骨折伤员进行急救时,在搬移前应先固定骨折部位,不要在现场进行复位;
2.如果伤势严重,应在进行现场急救的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内容
2007年,卫生部组织医药卫生领域百余位专家,研讨并界定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2008年1月,卫生部第3号公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以下简称《公告》)。《公告》是世界上第一份全面界定公民基本健康素养内容的***府文件。
目前的测评内容基于我国的健康素养66条的要点,是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必须理解或掌握的、最基本的健康相关信息,因此将测评问题回答正确率达到80%作为具备健康素养的标准。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相关专家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大力推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仅为6.48%,这充分证明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是努力探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鉴于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特别需要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健康问题,制定科学、可行及有效的传播策略,探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广泛开展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为目的的健康传播活动,如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竞赛活动;依托“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平台,以学校、厂矿企业、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室)等为阵地,广泛开展以提高基本健康知识与技能、促进健康行为形成为目的的综合干预活动。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也离不开居民个人的努力。通过开展综合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促使广大城乡居民从自身做起,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提高对健康信息的甄别能力,合理利用身边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提高个人健康素养水平。
三是定期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及时监测结果。在此基础上,力争将居民健康素养评价指标纳入到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之中,作为综合反映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促进我国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健康素养篇3
说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甚至“科学素养”,大家也许并不陌生。您听说过“健康素养”这个词吗?您的健康素养有几何呢?
何谓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工作,如美国分别在1992年和2003年开展了两次全国范围内的成人健康素养调查,为指导国家制定和调整公共卫生***策和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为切实有效地做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全面提升国民的健康素质,上海市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分别在 2008年和2009年在全市19个区县全面开展市民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监测工作,并进行了数千人做为样本量的上海市市民健康素养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地区问卷调查总评得分约66.6分,高于全国平均分7~8分。
根据2008年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的《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的概述,调查问卷包括健康理念和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三个部分:
健康理念和基本知识包括健康与心理卫生、常见重点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等的基本常识,职业危害与职业安全,吸烟与健康,癌症的预警信号,急救常识,蚊子、苍蝇、老鼠和蟑螂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其他与健康相关的理念和观点等。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包括基本的卫生和健康习惯,如不共用毛巾、牙刷,正确洗手、刷牙,不随地吐痰,开窗通风,食品生熟分开,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喝生水,合理食用碘盐,注意交通安全等。还涵盖一些预防保健知识,如合理膳食,适量饮酒,限盐,控制体重,保护视力,健康体检,及时就医等。更高要求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如安眠、止痛药成瘾性和应遵医嘱服用,不滥用抗生素,***对健康有危害,安全使用农药,接种狂犬***苗,预防血吸虫病,预防禽流感,煤气中毒的急救等。
健康技能包括当自己或家人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如何拨打120电话;正常测量脉搏、腋下体温,会读药品有效期,正确理解OTC(非处方药)的含义,正确认识安全标识(剧毒、易燃、高压、易爆、生物安全和放射性)等。
问卷调查结果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1.健康素养水平与市民的文化程度呈正相关,文化程度越高得分也越高;
2. 46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初中文化程度以下人群、下岗及失业人群、农民工和家庭月收入较低的人群普遍得分较低,应该全面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健康素养水平;
3.在问卷调查的三个部分中,公民健康技能总评得分最低,存在的模糊认识不少:
基本急救知识是薄弱环节如仅有31.6%的人知道“加压包扎止血”,高达82.9%的人错误地认为“在对骨折伤员进行急救时,首先要进行复位”等。
用药安全未引起足够警觉如关于安眠药和止痛药的几种说法,完全正确应答者仅占25.1%。能正确答出药盒上“OTC”标志含义是“不用医生开的药”和看懂药品有效期的仅占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