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作者大都要讲究安设一定的“文眼”。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抓住它,方能把握其内涵,理清其结构。
“文眼”为何物呢?简明地说,即文章的“眼睛”——文心的“窗户”。它在我国的散文创作中,早有提及,刘勰称之为“秀句”,即篇中之独拔。“文眼”与“诗眼”有不同之处,它主要不是指某一个字或一个词在文章中用得如何精当、巧妙,而是作者着力用笔或刻画、或描摹、或明理的中心点所在。因此,它不仅对于表现主题有特殊的作用,而且能制约、统驭文章的结构。
关于这一点,刘熙载说得有一定道理:“文家皆知炼字炼句,然单炼字句则易,对篇章炼字则难,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他还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神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可见,古人所说的“文眼”同文章的主题、全文的结构是紧密相关的。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就是《岳阳楼记》的“文眼”。它使文章显得更有生气、深蕴含蓄,集中体现主题,情、景、物、我为一,耐人寻味。因此,“文眼”也可以说是文章中最精彩、最传神的语句,是内容的“聚光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与“牵动一藤而半山动”的功能。“文眼”的存在,不仅在散文创作中,而且在理论上也是有据的,其中之一就是陆机在《文赋》中说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它的意思是,写文章要有少量精辟的话语做纲要。“文眼”就是“立片言以居要”在散文中的具体运用。写散文也应写出作品的“眼睛”来。这样,才写照传神、尽臻其妙。古今大量散文创作现象证明,其“文眼”的巧设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首先,须为揭示主题或开拓意境服务
“文眼”既是一篇散文主题的凝聚点,又是点睛之笔。古今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大都注意通过“文眼”安设,集中地、有效地揭示主题。例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余居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归有光《项脊轩志》)“我们赞美英勇的斗争和艰苦的劳动,也赞美由此而获得的幸福生活。”(秦牧《花城》)等等,都是于揭示主题有直接作用的“文眼”。它的设立,使作品的“神光”豁现,主题焕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开头一段写病梅,写梅之所以病,在于鬻梅者投文人画士之所好,而对它任加摧残,然后归结于“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两句上。这两句,表现了无限同情之意。而指出“病梅”,又在为下文的“疗梅”蓄势。最后点出“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慨叹句。后一句,就是全文的“文眼”,它揭示了文旨,表现了辟馆疗梅的苦心。有人认为,这个结尾,就如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那样得力地点示主题。
另外,有的散文是以意境的开拓为佳的。“文眼”的艺术安设,也能有效地为开拓意境服务。比如阳朔的《香山红叶》,结尾在写到“有人觉得没有看到一片好红叶,而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在心里去”之后,有这样的语句:“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这也是“文眼”。作家把握与探索到了“越是老秋,越红得可爱”这一生活常识和带有哲理性的语言,作为景与情、物与人相融合而开拓出意境的支撑点,使作品的声韵突出,耐人寻味。
其次,构成结构的焦点,起牵动、制约结构的作用
散文感染读者的方面是很多的,或即景生情、以物言志,或缘事议理,或移情寓意于物,等等。但无论哪方面,都宜于抓住“文眼”以驾驭或理清结构。《荷塘月色》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很好地制约了结构。下文写“我”走到煤屑路上,孤身独影、荷塘景色、淡月朦胧等等,都充满了“静”的氛围,进而衬托了“心里颇不宁静”;接着又以蝉鸣、蛙鼓的“闹”声,烘托月夜荷塘的“静”,等等。最后,以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进而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这样,“文眼”贯穿全篇,支配结构,使意脉明晰,文路井然。可见,散文有了“文眼”,多幅画面的安排、多样材料的剪接、丰富的内心情怀,就能够按点定位、各置其所,并从而构成具有严密内在联系的篇章,以达到似“散”却“聚”的境界。
再次,作为抒情的饱和点,用以组织抒情的波澜
散文的抒情,往往要有所依附,也要有自己的“喷发处”。这主要是集中在“文眼”上。曹靖华的“望断南来雁”,是以“望”鲁迅的来信作为“文眼”的。作者先写热切地盼望他的来信,“晚班邮件快来了,上海的信该来了”。但敲门来报的却是“鲁迅先生去世了!”这惊人的消息,使“我”悲痛万分。接着就写在课堂上自己向学生们讲鲁迅的生平事迹、斗争精神,以寄托自己的悼念之情。然后,才写到接到他生前寄来的最后一封信。然而,毕竟是书信虽至,人却离世。作者因收信而喜、人去又悲的感情,几度起落,“信”就成了感情喷泻的“泉口”。喜、忧、爱、憎的感情,都饱和地凝聚于一封信上。
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散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置的“眼”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因此,不少人认为:散文贵有“文眼”,有“眼”则活,活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