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是一个医学专用名词,粗略的解释就是意识障碍,由明显强烈的心理、社会因素应激引起。它的解释似乎使人无法把握其真正的症状,内涵、外延模糊不定。在这种情况下,断定吉林化纤厂集体中毒是因“心因性”引发的结论,显然欠缺“客观真实”的论据。
“吉林化纤厂上千人出现中毒症状”,这是一个表述。“吉林化纤厂上千人疑似中毒主要是心因性的因素”,这是另一个表述。这两个表述,针对的是同一群人的同一群症状,这些症状包括眩晕、恶心、呕吐、倒地抽搐等。
这两个表述用于同一群人和同一个症状群,能让人学到一点医学知识,中毒症状可以由心因性的因素引发,这可以部分地理解为“心想事成”,你想到自己中毒,于是就眩晕、呕吐乃至倒地抽搐。一个人可能这样,上千人也可能这样;小学生可能这样,成人也可能这样。吉林化纤厂千人疑似中毒事件,就这样与化工企业没有关系了。
当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至少这些人都在被怀疑有泄漏的化工项目旁边上班。但是,既然是心因性的,那就是疑神疑鬼,把自己坑害了。不过,卫生部专家虽然“排除化学物质毒性所致”,但话说得还是相当客气也相当有弹性的。心因性的因素,不就是癔病么,但卫生部专家说的心因性的因素,不伤人,而且也没肯定就是癔病。
这是危机公关的智慧,值得嘉许,负作用是让人产生“危机公关意识”妨害专业精神的担忧,但身正不怕影子邪,你要乱担忧,那正好是专家所说的“心因性的因素”。我觉得“心因性的因素”是一个很好的解释模型,可以把所有怀疑都变成一种病理,也可以把病理变成一种心理。
例如,吉林化纤厂为什么出现疑似中毒的集体症状呢,心因性的因素。有报道说,另有专家发现这些“心因性因素”的人,有的出现了器质性的变化,例如检查出硫化氢、氯化物等超标,例如医生处置使用的是解毒剂等等。但用心因性解释了,这些就都不值一哂。此就是病理问题心理化。
例如,不管是中毒还是心因性的因素产生了症状,人数达到了上千,都应该及时信息啊,却是二十天没有出来,这里面有什么把戏没有呢?这样的怀疑,就是心因性的因素。但如果对这些反常给予体谅和理解,包括进行各种“善意的猜测”,是不是经验不足啊,是不是渠道不畅啊,是不是领导太忙啊等等,这就不能叫“心因性的因素”了。
例如,国家安监总局在网上针对此事说要吸取“泄漏教训”,一天后又撤下网文,表明此事无泄漏教训可以吸取,原因何在?这种猜疑,自然也是心因性的,因为它容易“发人深省”。如果能想到这只是一时疏忽,过而能改,就不属于心因性的了。
这样的例如还能够有很多。例如株洲塌桥到底死了多少人,为什么***府不肯公布死难者名单?这种提问是心因性的。***府已经公布了死亡的人数,而且解释了不公布名单的原因――是个惨事,名单会让人悲伤,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无端怀疑,心因性。如果***府咋说我咋信,这不是心因性的,虽然没有名单,确实无可验证死难者到底有无遗漏。
再如甘肃会宁县出现了一个,上千人围攻公安交管机关和县***府,据报是一个无业青年闯了警灯,却冒称学生,登高一呼,就出了事。县委县***府很快平息了事态,开除了三个交通协管员。我感到一个人真的要就业,你不就业,没有钱用,出了事,把无业人员的称号一说,就很容易让人想到你是无赖之徒。但是,我要说,就是一个县长在街上登高一呼,也呼不来上千人吧,就算人们上当,一个学生能呼来上千人,难道一点原因都没有,这个冒称学生的人流血了没有、挨打了没有、受***了没有呢,县里为什么要开除三个交通协管员,他们做了什么,他们是协管员还是警察,或者除了他们还没有警察做了什么……看,问题太多了,都是心因性的。听了县里的解释,讨伐一下那个冒充学生的人,就不是心因性的。
感谢卫生部专家,使我学到一个很好的词汇,有解释力,而且看起来很专业,按周立波在上海清口里讲的,“很有腔调”。再有谁怀疑正经而又奇妙的结论、规定、解释等等,都可以向他奉送这个说法:心因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