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原文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整理的《柳》原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原文赏析 1
柳
罗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柳》原文赏析 2
原文: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
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
诗词赏析:
这是女诗人纪映淮的一首咏物诗。
首句写柳树所处的环境。清秋时节,几点寒鸦栖息在秦淮河边的柳树上,清凉澄澈的秋水在河中缓缓流淌,微泛波光,这些风物,点染出一派清冷萧瑟的气氛,对下句诗中秋柳的萧疏神态起了适切的陪衬作用。次句写女诗人此时的心情。秋季的柳树已不像春天那样生机蓬勃、婀娜多姿了。随着树叶黄落,秋柳已显得有些萧条稀疏,特别是眼前的秦淮柳只有稀稀落落的几行,就更令人增添萧疏之感了。“萧疏”二字,突现出秋柳的风神资质;而女诗人偏偏爱看秋柳这萧疏的神态,这不仅因为秋柳本身显示出一种与春柳迥异的清朗的美,而且也因为女诗人本身具有清高的气质和孤寂的心境,正是这种主客观的交融才使诗人产生了独特的美感。
在前两句诗曲尽秋柳妙处的基础上,诗人在末两句又进一步抒写了内心的情思。春天时节,柳色青青,柔条依依,人们常折柳以表惜别之情,如今秋柳这般萧疏,它那衰黄的枝条显然已不可能系住离亲别友的游子行人了,可是,曾几何时,当柳树扬花吐絮,它曾撩起多少诗人才女的诗意啊!《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谢道韫),左将***王凝之妻也。”谢道韫以飞絮比雪,应声成佳句,后世遂用“咏絮才、咏雪才、柳絮才、谢女才”等称扬工于吟诗的女子,或指其才华。此处女诗人反用此典,以雪比飞絮,“飞香”二字,又点化了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之句,显得更为凝练优美,使读者仿佛嗅到杨柳吐絮飞花时节的清香。显然,诗人是以谢女自况而又并不逊色的。无怪乎王士祯闻此诗,因作《秦淮杂诗》云:“十里秦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盖赏其风神也。
《柳》原文赏析 3
原文: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
诗词赏析:
这首《渔歌子》乃记游之作,有景致,有情趣,令人神往。
上片前三句:“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描绘出开阔秀丽的背景:暮春天气,楚江两岸,垂柳轻拂,袅娜多姿,一树树鲜花,姹紫艳红,芳香四溢,沁人肺腑,更有莺歌燕舞,生机盎然,好一派明媚春光。这为作者春游渲染出欢快明朗的气氛。
后三句:“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写作者初游:他乘坐一叶扁舟,轻轻荡着船桨,悠闲自得地从一条小河上出发,刚刚漂入开阔的楚江之时,便听到悠扬的歌声;那歌声起处,但见早出的打鱼人,已经满载着鱼儿,穿梭似地往来于江上,各自回家,他们看着丰硕的收获,喜出望外,欣然而歌,吸引了游客。这里有渔船,游船;渔人,游人;滔滔江水伴着高亢的渔歌,沓杂纷繁,热闹异常。
一船船鲜嫩的鱼虾鳖蟹,令人垂涎。游兴正浓的作者,不肯作罢。过片“罢垂纶”之句,正是说他为渔郎之获吸引而垂钓长川,且喜有了可足美餐的收获,方才作罢。旋即以此嘉肴佐美酒,呼朋啸侣相斟酌,亦即词中所云“还酌醑”。这是一次饶有兴味的野餐,人们早自忘却了时光的流逝,直到酒足兴尽才准备回家。“孤村遥指云遮处”一句,即是准备返航时的一幅画面:已是暮云西遮,同伴们相邀返回,可哪里是住处呢?他们遥望着远方,相互指指点点,那天边依稀可辨的孤村,即是下榻的去处。
早在垂钓之时,船儿信自游去,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江中沙洲之上。下片后三句:“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则是写从沙洲返回的情景。“临深渡”句,《全唐五代词》作“临浅渡”,反不好。用“深”字才形象性极强,暗示出已是夜幕降临时分,船儿在水上摸黑行进,难辨深浅,人们小心翼翼屏息而行的情状,可以想见。忽然间,“惊起一行沙鹭”,打破了万簌俱寂的江空。这一句以动写静,与上文明媚春光下的莺啼燕鸣、渔郎引吭以及鸣俦啸侣形成鲜明对比。以此作结,耐人回味。
《柳》原文赏析 4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古诗简介
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注释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发情感。全诗言少意丰,隐而不露,含蓄委婉,“柳”的形象也被刻画得生动饱满、跃然纸上。产生这种效果主要是因为诗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
拟人。咏物诗当然会涉及到对物的描绘,但如何着墨,则方法多样了。诗人在刻画“柳”这一形象时,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本是风吹柳动,却偏要写成柳逐风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第三句一个“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写。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两句连起来读,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你怎么愿意在清秋之日,既带着昏黄的斜阳,又带着凄鸣的寒蝉呢?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
对比。巧妙地运用对比,是本诗的另一特色。诗的前两句着力刻画春日之柳,写春柳的万条丝绦随风舞动,写乐游苑的繁花似锦,也写到了春日乐游苑舞筵的热闹盛大。似乎让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飘飘。总之,呈现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诗的后两句则极言秋日的凄清。秋是清秋,阳是斜阳,蝉是寒蝉。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组合成凄冷的秋景。前后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给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冲击。
虚词的妙用。古诗词中的虚词多为衬字,而这首诗中的虚词则另有妙处。全诗二十八字,共有虚词五个:曾、如何、肯、已、又。而这五个词在诗中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没有“曾”则看不到昨日之柳、春日之柳的情状,那么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层铺垫,少了一层对比。没有“如何”、“肯”,则柳的形象就不够生动,反诘的语气也不够强烈。“已”和“又”本身构成并列关系,这里,两者连用,似又带有递进一层的意味,把柳在秋日的凄清写得入木三分。五个虚词的使用,不仅使表情达意愈加准确,更是让人感到意味蕴藉,回味久远。
象征。咏物诗大多是借物写人,托物言志。或是借物之形象写人之形象,或是将人之性格赋予物之特点。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写春日之柳,写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托的。所谓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是也。春日之柳正是当初风华正茂、春风得意、胸怀天下的诗人的写照,而秋日之柳则是长期沉沦下僚、生活维艰、飘沦憔悴的今日的诗人。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借柳这一形象来表达,含思宛转,藏锋不露。言近旨远,言有穷而意无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人在选材构思上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选择,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无不匠心独运,但是又让人感觉不到雕琢的痕迹。正所谓精雕细琢,浑然天成。
《柳》原文赏析 5
原文:
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闺中红日奈何长。
诗词赏析:
这首小令写春日***的寂寞。上阕前二句以瑰丽的彩笔描绘出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鹅黄的新柳,娇红的桃杏,映着青青的芳草,织就一幅美不胜收的***画。“春到青门”四字极有诗意,词人把春天来到人间的景况形象地比拟为春姑娘翩翩地来到大自然的芳草青青的门槛,这想象是多么新奇,美丽而又得体贴切,“柳色黄”三字也用得妙,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季节,柳梢最初缀着的是米粒大的新芽,而新芽初茁之际,柳条上便缀满了鹅黄的嫩叶,渐渐才变成淡绿碧绿的成叶。前人有“柳垂金线拂平桥”之句,即是描写这一“柳色初黄”的情景。次句“一梢红杏出低墙”一出,画面就更为之增色,,在鹅黄淡绿的背景上加添了绯红瑰丽的一笔——一枝红艳艳的杏花探出低低的墙垣,呈现在我们眼前,就益发感到春色的迷人。北宋词人宋祁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南宋诗人叶绍翁也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绝唱,但他们皆在冯延巳之后,从字句的安排与意境的经营上都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后二者较之前者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最早能吟出这样佳句者却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
前二句对于“莺窗人起未梳妆”来说是一种反衬,即以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与万紫千红来反衬人物的慵懒无绪与黯然寂寞。“莺窗”这一意象也捕捉得十分美妙,它使我们听到窗外莺啼的婉啭,也使我们联想到草长莺飞的美丽意境,还使我们想起“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名篇。黄莺儿真的惊破了丽人的好梦了吗?她悻悻地、懒懒地起了床,却恹恹地、迟迟地不去梳妆打扮。“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悦己者远在他乡,是没有心思去拭容饰貌的。
下阕紧承上阕第三句,描写***起床后呆呆地出神、默默地痴想的神态:方才在绣帐中萦回的别梦已成为依稀的碎影,而玉炉中袅袅香篆更增添了心境的寂寥。“玉炉空袅寂寥香”一句,把女主人公寂寥的心境形象化:她那落寞心绪正象袅袅香篆悠悠地舒卷、轻轻地飘散着。词人在这里找到了一个最能外化主人公心境的意象。尾句“闺中红日奈何长”乃点题之笔,良辰苦短,愁日倍长,这是人的心理时间在起作用。对于一个无所事事只盼良人归来的闺中***来说,她肯定感到时间是无可奈何的漫长。这也正是有闲阶级的妇女不幸之所在。
《柳》原文赏析 6
柳
半烟半雨江桥畔⑴,映杏映桃山路中⑵。
会得离人无限意⑶,千丝万絮惹春风⑷。
注释
⑴半烟半雨:形容柳树一半如烟,一半如雨。江桥:江上之桥。
⑵映杏映桃:形容柳枝与桃杏相互辉映。
⑶会得:懂得,理解。离人:离别的人。无限意:深深的惜别之意。
⑷丝:指柳枝,双关为“思”。絮:柳絮。惹:招引,沾惹。
译文
一半似烟一半如雨立在江桥侧畔,有桃杏相映于山路之中。
能够领会离人的无限心意,无数柳丝柳絮牵惹着春风。
创作背景
郑谷是一位苦吟诗人,在当时诗名颇盛。他曾修改齐己《早梅》诗中“昨夜数枝开”的“数枝”为“一枝”,齐己拜其为“一字师”。此诗题目“柳”有“留”意,唐人有折柳赠别习俗,故有“挽留”之意,可知这是一首送别之作。[2][5-6]
赏析
诗的首句中“半烟半雨”是以烟雨形容柳树所呈现的状态。如果只是一株两株柳树,看上去就不会像一半烟一半雨,只有成排成片的柳树,稍远一点看去才是如烟如雨。“江桥畔”主要写柳树所在的位置,但也写了江与桥两样景物。当然,江与桥是柳树存在的必要条件,柳树就在江桥的侧畔,但诗人所要写的主要是柳树,因此江与桥也起陪衬作用。起陪衬作用的不只是江桥,还有第二句所写的杏与桃。诗人明说“映杏映桃”,杏桃也确乎相互映衬,但诗题为“柳”,所以杏桃除了相互映衬之外,更重要的是映衬柳树。并且,它们是在山路中映衬。也就是说,这一句写了“映杏映桃”,还写了山和山路。“山路中”也是从较远的地方看,杏桃好像生长在山路中;若是近看,就生长在山路两旁了。这两句着重写的是烟雨一般的柳树,江桥、杏桃、山路都是用来衬托柳树的,目的是使柳树呈现的景色更加全面、更加具体、更加美好。正是通过以上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柳树景色的欣赏之情。
诗的第三句突然说“会得离人无限意”。柳树“会得”离人意,这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唐代人们分别时,送行的人常折柳枝送离人,用以表现送者对行者的情意。但是这里并没有写折柳枝,而是以“千丝万絮惹春风”来表达送者对行者的心意。柳树以它的许多丝条、无尽的柳絮,惹引春风吹来,让它摆动“千丝”,飞起“万絮”,这对离别之人来说,比折柳枝更能表达情意,所以才说“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似为双关,明言垂条、飞絮,暗指情思、愁绪。这样再回读“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就别有一番情味了。
这首诗同贺知章《咏柳》一样,通过柳树以及衬托柳树的几样景物的描写,唤起读者对于真实柳树的联想,唤起对于与柳树相映衬的真实景物的联想,唤起真实柳树在春风中摆动身姿、扬起飞絮的联想。然而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却与《咏柳》有所不同。《咏柳》是借着描绘柳树的新妆,歌咏春天的来临;这首诗主要是欣赏柳景,表达诗人对于柳树的赞美之情。另外,两首诗对春风的描写也大不相同。《咏柳》中的春风是主动者,是春风裁出了美丽的细叶;这首诗中的柳树是主动者,是柳树的千丝万絮惹引春风,以便向离人示意,这样就变被动为主动,使诗句活泼、景致引人了。
作者简介
郑谷(约851—约910),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光启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约卒于梁初。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有《郑守愚文集》。
《柳》原文赏析 7
柳
垂杨垂柳管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锁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注释
1.柳: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种类很多。有垂柳、旱柳、杞柳等。此应指垂柳。
2.“垂杨”句:因杨柳得春气之先,发绿最早,所以用“管”字,说它管住了春天。垂杨,即垂柳,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
3.媚:形容柳絮轻盈妖嫋。
4.“金距”句:古时斗鸡,在鸡脚上套上金爪。这句既以寒食节令,暗写柳;又以斗鸡的金爪比拟柳芽。
5.玉蛾:白蝴蝶。
6.“别离”句:古人离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柳与“留”音。
7.“游子”句:暗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言塞外游子,思乡情浓,对月黯然,听到一曲《折柳》,无限伤凄。
8.“美人”句:用王昌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烟,指浓绿的柳枝。[2-3]
译文
不论是垂柳还是垂杨,都只顾自己的盛年;用它们的飞花飞絮取悦于遥遥的远天。
像寒食后金距斗鸡,精神异常雄健;像白蝴蝶,像翻雪,飘舞在春风面前。
它们离开了江上,有的被抛在了桥畔;它们离开了河上,有的被抛在了路边。
感伤它,塞外月夜,天涯游子神魂飞散;感伤它,雕楼春霄,家中美人痛断肠肝。
创作背景
此诗为诗人咏柳之作,当作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前后。时杨慎因“大礼议”受廷杖,又被判谪戍于云南永昌卫,行役途中,来到永昌卫附近的板桥镇,思乡之情触景而发,作此诗。
赏析
此诗首联两句写杨柳在整个春天的得意之场景。垂杨即垂柳,飞花即飞絮,而一经重叠使用,读者眼前仿佛出现处处垂柳成行,满天柳絮飘飞的开阔景象,而又使诗句富有委婉抒情、一唱三叹的韵致。
颔联“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是紧承首联,进一步渲染杨柳的“管芳年”和“媚远天”。诗人用“金距斗鸡”形容淡黄色柳芽,兼备柳芽的色、形、神,堪称精妙。而用“玉蛾”形容一团一团的柳絮,极形象,而在漫天大雪中飞舞,又写出了柳絮“媚远天”的气势。
以上二联写尽杨柳的绮丽风光,春风得意。颈联“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笔锋一转就写柳与人的感情的牵连了。自从《诗经·采薇》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就和人间的离别发生了瓜葛。以后联系日密,又孕生了折柳的风俗,临别折柳用以牵系行人,表示送行者恋恋不舍的情意。在这一联里“江上还河上”“桥边与路边”,又用字句重叠的手法,造成了一种咏叹抒情的风调。
尾联紧承上联并进行引申,由写柳的悲剧色彩转而正面写人的悲剧命运:“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在那“江上河上”“桥边路边”折柳分别以后,关山远隔的心爱的人必是过着凄苦的岁月了。结尾虽写人事,又紧密联系着杨柳来写,揭出咏柳题旨,堪称点睛之笔。
此诗咏柳的姿态风貌,尾联即物达情,写别离之苦。诗用齐梁体,句句围绕所咏对象,每联为一组,分写柳的姿态、时令、有关柳的典故及由柳而产生的情感。全诗八句皆对,清婉绮丽,字字天成,如珠在盘,自然流转。咏物诗起自六朝,随着齐梁宫体从宏观的吟咏山河、寄托感慨,转而注意自然界至微至细的一景一物,咏物诗开始占领诗坛,自备一路。杨慎诗学六朝,故咏物之作,栩栩如生,风流蕴藉,如初发芙蓉,鲜华莫比。诗除了首句点出是咏杨柳外,以下各句都不再出现柳字,只写与柳有关的时、景、典、情,不粘不离,得咏物真旨。
作者简介
杨慎(1488~1559年),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