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看生肖运程时,大家都会注意到,有些生肖犯太岁,冲太岁,刑太岁。老话说的好,“太岁头上不能动土”,那到底何为“太岁”呢?
太岁的威力为何如此巨大?关于太岁的俗语从何时开始流传?民间认为太岁是什么?
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所谓“岁星”。由地球往上看,“岁星”大约十二年环绕天一周。天文学家将它的运行轨迹分作十二等份,由西运行至东。当“岁星”经过一个方位,正好为一年,于是“岁”就取代“年”。“岁星”就是“木星”的古称,也是现代人所供奉为神的“太岁”。古人对于占星术深信不疑,而木星被称为“福星”或者“岁星”,寄托了世间的富贵、平安、吉祥等美好愿望,而木星运动所对应的不同地域,就会有“太岁”出现,相当于木星在地上的化身。由于以往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于这个“难得一见”的“神的使者”充满了恐惧心理,担心得罪了它就会被老天降祸。其实,早在大禹时代,太岁就已经被记录在《山海经》上了。
太岁,本为道教神明的尊称,是对应天上地下的神煞领导。后被引用为“神煞论”来推断人的运程。古书云:“岁摄兵权,人生死。”又云:”逢太岁之年,无喜必有祸。”或云:“反吟伏吟,涕泣零零。”等等之论点。流年太岁?流年,是指一年一年不停地替换。流年太岁,共有六十位。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故称六十甲子。又每两组配一纳音五行。按道教经典记载:太岁星君为六十花甲子,六十年轮临人间当值,由斗姥天尊统帅,审查人间善恶,司本命祸福。每个人都由自己的太岁星君守护本命。
每一位太岁都有其姓名,而顺序值年,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故又称“值年使者”。流年太岁,是司管人间一年之吉凶祸福的岁君。古书云:“太岁如君,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 太岁为众煞之主,其所在之方及相反方,都宜避忌,因太岁主宰人的命运;而每年都由一位太岁主一年的祸福。俗语说:“太岁当头坐,无喜便成祸”。所以世人膜拜太岁为期望做事没阻隔,左右逢贵人。
太岁又称太岁星君,或者岁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祇。从秦、汉时起,太岁就作为凶神受人敬畏,有“抵太岁凶,负太岁亦凶”之说。人们认为太岁所在的方向为凶方,不可向太岁,所谓可背不可向,且在太岁方不可动土,迁徙或婚嫁,否则就算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必招祸殃。元明以后,被列入祀典,岁时奉祀,祈祷辅国安民。 犯太岁的人可能会流年不利,或百事不顺,事业多困厄,身体多病变,为求心安理得,人们都会到供奉太岁的庙宇,作个太岁福来化解,亦可在家中拜太岁,以求平安顺事,工商兴盛,财运亨通,万事如意。
“摄太岁”的历史源远流长,“太岁”一词早在商朝已出现。相传纣王的一位妃子姜氏,身怀六甲时被纣王抛弃,其后孩子长大成人,为母报仇大义灭亲,协助周文王讨伐纣王有功,被姜太公封为“治德太岁”。后东汉刘秀起义成功,晋封多名战将为“二十八宿太岁”,之后道家陆续晋封有德之士为“太岁”达六十位之多。太岁的人形偶像化则始见于宋朝。而拜太岁必须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前完成,且非日日都可拜,最好挑选良辰吉日。除了拜太岁外,事主亦可配戴一些古玉或是太岁符来化解。 太岁除了显示流年大运外,也可影响个人运程。若个人的生肖与流年太岁有所不合,则谓之犯太岁,会对该年的运程有所影响,故习俗以摄太岁来消灾化解。
如2002壬午马年有四个生肖犯太岁马人—犯刑、鼠人—犯冲兔人—犯破、牛人—犯害 “刑”有刑律、刑伤之意;抵触相刑,亦称伏吟。“冲”有击、对抗之意;交战相,亦称反吟。“破”:有损坏、破裂之意。“害”:有不和、不合之意。 无论是犯刑、冲、破、害者,皆受到流年太岁的影响,会导致官非纠缠、仕途阻滞、投资失利、情绪波动、人事不和及感情离合、严重者有意外血光之灾等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