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经济的生产要素不仅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自然资源和物质设备资源,而且包括技术、信息和知识等新的要素。经济组织使用财务资本从市场上购置生产要素,则生产要素经过市场交易就转变为要素资本。要素资本结构的形成,决定着企业所有权结构模式的形成。技术、信息和知识等新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要素资本价值的投入产出和计量则成为公司财务研究承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生产要素;财务资本;要素资本;价值;市场交易
中***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1-0003-06
一、资源、生产要素和资本的区别:从一则故事谈起
以下从“鲁滨逊”的例子展开分析。“鲁滨逊”最初一人在岛上生存,不需与人交易,也无法交易,所以他无需任何形式的货币。岛上有很多资源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限于能力,“鲁滨逊”主要依靠果树上的果子生存和发展。他把一年收获的果子全部吃掉,没有从当期产出中节省一部分作种子。数年以后,“鲁滨逊”发现一个“知识”:现在省下一个果子用作种子,几年后新种果树结的果子数量是作种子的果子数量的数十倍。如新种果树结果子数为100个,那么,到那一年再吃掉这100个果子带来的效用,折现到今天的量,比今天直接吃这1个果子的效用量多很多。经过动态规划计算,“鲁滨逊”确定每年省下来用作种子的果子数量,于是投资行为出现了。原来,“鲁滨逊”吃掉各期的果子,没有进行任何投资。后来他每期都省下一些果子做种子,这时的“鲁滨逊”就进行资本积累了。一个必须接受的观点由此归纳出来:资本的本质是以往的生产过程的结果,它的任何积累是以缩减以前各期的消费为代价。不过,在“鲁滨逊”的一人世界里,没有货币的影子。
过了几年,孤岛上来了一位“星期五”种麦子。“星期五”和“鲁滨逊”共同组成了一个“二人经济体”。两人互相交换果子和麦子,以物换物。两人各自的资产、权益和负债可用果子来计量,也可用麦子计量。此时他们的投资决策和消费决策变得复杂一些,不过,根本道理没有变。只不过在决策当中,要把个体投资行为带来物品相对价格的变化纳入考虑。每一期生产剩余下来用作种子的果子和麦子,就是“二人经济体”的投资。“二人经济体”的资本存量概念比较清楚了。而如何以一个同度量因素把用作资本的果子和麦子给加起来的“两个剑桥之争”难题之一,此时尚未出现。
接下来,没有几年时间,交易量就逐渐扩大。此时,“星期五”发现了一个“新知识”:可用专司货币之职的贝壳来计量两人的资产、权益和负债。在整个“二人经济体”当中,贝壳充当财富的计量工具和交易媒介。但是,贝壳既不能当果子吃,也不能当麦子吃,更不能当作果树或小麦的种子。贝壳数量的增多,并不增加“二人经济体”总的生产性资本存量。因贝壳不是以往生产过程省下来的生产要素,贝壳不是“二人经济体”的资本。
又过了一段时间,“银行家”来孤岛寻找贝壳以回内地城市作观赏品出售,但他留在了孤岛,跟“鲁滨逊”和“星期五”学习种果树和小麦。于是“三人经济体”诞生。“鲁滨逊”和“星期五”都把一定量贝壳存到“银行家”那里。不管存到“银行家”那儿的贝壳量有多少,贝壳还是既不能当果子吃,也不能当麦子吃;既不能当果树种子,也不能作麦苗种子,所以贝壳这种财富计量工具数量的多寡,并不影响“三人经济体”总的生产性资本的存量。
现在设想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形:“鲁滨逊”也要种麦子,“星期五”要种果子。于是两个人互相购买对方产品的目的,就不仅仅是用来消费,还用来投资(做种子)形成资本。市场交易是良好的,一个贝壳能够买多少果子和麦子的价格,是稳定的。一开始“鲁滨逊”和“星期五”照旧从事各自的生产和交易。但是,后来“星期五”动了脑筋,发现拣贝壳比种麦子容易。于是他每次放下锄头休息时,顺便拣几个贝壳放到自己的兜里。“鲁滨逊”不晓得拣贝壳。两人的行为除了是否拣贝壳外,一如从前。一个生产周期终了的结果是,由于经济体当中的贝壳数量增加了,而且增加部分全部归于“星期五”,而“鲁滨逊”没有意识到应改变以往流行的市场价格。结果必然是,“星期五”凭着他在经济体当中占有计量财富工具贝壳的相对比例的提高,而在经济体总的果子和麦子当中占有了更大的相对比例。
这种情况立即被“银行家”看清楚。为了防止市场良好交易遭到破坏,避免欺诈行为发生,维持“三人经济体”的正常生产秩序,“银行家”把“鲁滨逊”和“星期五”召集在一起,说出了“星期五”拣贝壳的秘密,并提出一套新的办法:(1)贝壳的总数量及其增减由三人共同商量决定,多少贝壳可以交换多少果子和小麦也由大家商量确定;(2)“银行家”“三人经济体”专门管理贝壳,并从事少量的果树和麦子的种植业务。每一个人都在每个贝壳上留下自己的刻印而不被另外两个人知晓。从而防止出现假币;(3)“银行家”用贝壳向“鲁滨逊”和“星期五”分别购买一定量的果子和小麦,“鲁滨逊”和“星期五”可用从“银行家”那里交换得来的贝壳互相购买对方产品。最后,“鲁滨逊”和“星期五”都接受了“银行家”发明的这个制度。“三人经济体”又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并走向繁荣。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归纳出几个判断并做出一些分析:
1 在交易者和交易量很少的情况下,可以没有货币。简单的生产和交易,即使没有货币,人们也有办法把不同种类的资本品以一个同度量因素加起来。但是,当生产规模和交易量很大时,就必须有货币,而货币的有效使用又必须有一个制度。所以,“三人经济体”当中的必要生产力因素至少包括:果种、麦种、贝壳和制度还包括人。这五个生产要素是“三人经济体”有秩序运行的基础条件,缺一不可。大自然和社会里存在很多资源,发现和有效利用资源,决定于人类的能力。今天,一些财务学者将企业拥有的资源称为企业能力,有历史渊源。人类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习、开发知识,就可以使资源变为生产要素。所以,一定时期生产要素的形成,决定于人类知识的增长。
2 具体的资源转变为具体的生产要素,需要人们增加具体的“知识”,并需要经过生产过程的检验。经济体各成员辛勤而有效的劳动,果子、麦子和贝壳的数量都有很大增加,生产量大幅度增长。此时,由于“星期五”动脑筋增长了知识而发现贝壳可以充当货币,说明知识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进一步地,由此可得出一个判断: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料资源、技术、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现代经济的生产要素。
3 “鲁滨逊”、“星期五”和“银行家”为了获取投资所需要的任何生产要素,都需要用贝壳跟别人交换。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换的目的是进行资本积累和投资。“鲁滨逊”如需要“星期五”和“银行家”帮工,也得支付一定量的贝壳给“星期五”和“银行家”作为
工钱。所以,在有货币的情况下,生产要素要转变为资本,就需要经过交易过程。“鲁滨逊”支付给“星期五”一定量的工钱之后,“星期五”这个帮工就被赋予一定量的价值而成为“鲁滨逊”的人力资本。“鲁滨逊”的货币贝壳资本减少了,但人力资本增加了,人力资本的劳动成果再出售给别人而带来的价值远远大于支出的财务资本。同理,财务资本与果种、麦种等物质资本也有区别,财务资本所有者放弃其他用途而用来购置果种和麦种,此时,果种、麦种才能变为资本而创造价值。货币贝壳与“制度”也有关联,制度的产生是贝壳变成货币(财务资本)的重要程序,所以,制度是贝壳成为财务资本货币的充分条件。“鲁滨逊”、“星期五”手里的货币贝壳分别属于“鲁滨逊”和“星期五”的财务资本存量,而对于“银行家”来说,它只是一种社会资源或筹资渠道。如果“银行家”要增加自己的财务资本存量,只能用果子、麦子、自身的劳动或某种有用的知识从“鲁滨逊”和“星期五”那里购置或交换。只有“银行家”完成了购置这样一个交易过程,“鲁滨逊”和“星期五”那里的货币贝壳才能转变为“银行家”的财务资本。可见,在现代经济下,资本的本质是以往市场交易过程的结果。即使是货币,也需要经过交易才可成为资本。
4 货币等财务资源或称金融资产的本质之一是执行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职能和低成本地充当商品交易媒介。按照以往的经济理论,“货币等金融资产的本质之一,是为了方便交易,是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从人类历史上看,一定材质的货币(如贵金属)可以担当财富储存的职能。但是,纸币在宏观层次上,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担当财富储藏职能的”。因此,“当纸币介入流通时,纸币本身替代不了电力、机器、稀土材料……,所以纸币本身是不能提供任何生产性活动和服务性活动的,因而,纸币本身是不能担当资本品职能的”。所以,经济学家们认为,“宏观增长核算研究中的标准做法是,以GDP作为产出指标、以固定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从上述的分析可见,宏观研究中不把一国的金融资产纳入资本度量的范围,是合理的。”但是,我们从“鲁滨逊”等“三人经济体”的实际生产和交易过程看,如果没有贝壳,交易过程就无法完成。交易既是生产要素的来源,又是生产过程的出口。货币贝壳作为生产要素,既是生产过程继续运行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也是经济体资本存量中的核心资本。以往的经济理论关于纸币不是资本品的解释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在微观企业绩效的研究文献中,往往把金融资产排除在资本投入的度量范围之外是不恰当的。
二、生产要素、财务资本和价值
在生产要素里,货币属于财务资源。把以前各期生产过程的生产品缩减或放弃其消费而用作再生产准备一资本积累,货币发挥了核心作用。因为当货币进入生产过程和交易之后,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看,持有货币(财务资本)意味着持有者对于社会上其他人或组织的真实财富的要求权。在市场交易良好的情况下,货币持有者可以随时把他持有的财务资本兑换为生产所需要的资本品投入。进一步,各个微观主体所持有的财务资本都具有这种要求权的功能。所以从微观角度来看,纸币、股票和债券等货币性财务资源应该列入其占用的资本范畴之内。
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由微观主体组成的经济体里,其所有微观主体各自占有的实物形式的资本品的量,就是其实际占用的资本量;把各个微观主体实际占用的资本量进行加总,就得到宏观层次的资本积累量。在货币出现之后,这一判断同样成立。决定微观主体实际能够动员的资本量的因素,不是各个微观主体实际占有的财务资本的绝对量,而是各个微观主体占有的财务资本在微观主体里总的要素资本的相对比例,以及微观主体要素资本总额占整个社会总的真实资本的相对比例。以下仍以刘培林先生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假定一个社会由“鲁滨逊”、“星期五”、“元旦”和“银行”组成。现在这个经济体要清盘,四个人各走各的路。还假定,在这个经济体当中,果子的价格在清盘那一天是1元钱一个。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各自能够分割到的果子数量取决于这个经济体在清盘时的实物财富和财务资本的格局。见***1表述的四个人资产负债数量关系。
首先,分析贯金属充当货币的情形。如果认为贵金属能够充作资本品(质地优良、易于切割、不易磨损等优点,但不是用作导电体等),那么,“鲁滨逊”、“星期五”和“元旦”三个人各自实际拥有的财务资源和果子量对应的总权益量,直接就是各个人实际占用的资本量。“银行”在给三个储户兑付“贵金属存款”之后,仍保持了银行的资本总额。
其次,要明确当纸币介入流通时,虽然纸币本身确实替代不了电力、机器、稀土,但是,电力、机器、稀土也难以替代纸币。过去,人们总是说当纸币介入流通时,纸币本身替代不了电力、机器、稀土材料。但是,大家没有考虑到电力、机器、稀土也同样地难以替代纸币,纸币本身是任何生产性活动和服务性活动的必需财务资源,如同制造汽车必需钢铁一样。因而,同机器设备和黄金一样,纸币本身能够担当资本品的职能。如果四个人都接受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都承认目前的财富格局是以往交易的合理结果,那么,四个人分得的真实的实物财富数量(以要素资本“果种”样本)为:
在这里,每个人的真实实物财富数量是每人今后在各自新的生活地区可以用作资本品果种的最大数量。实际情况是,微观主体的资本占用量包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实物资本、技术资本、信息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财务学上的价值范畴,就是微观主体的资本占用量在市场上的价格(实现价值)。在现代经济社会,货币是资本的唯一度量单位。“鲁滨逊”、“星期五”、“元旦”和“银行”四个人实际占有的真实财富数量要真正成为现实的实物资本,就必须使“果种”价值化。我们强调,生产要素经历生产过程是其成为资本品的必要条件,经历交易过程则是其最终成为资本品的充分条件:马克思经济学始终认为,资本说到底是一种社会关系。现在看来,这是极其精辟的论断。从***1可以看出,四人除了占有一定量的实物资本外,还都占有一定量的财务资本,分别是40元、40元、65元和47.7841元。而且,四个人的资产负债***示隐含一个假设:经济体要清盘。当然,即使社会不清盘,各个主体实际可以动员的资本数量,也应该是这里揭示的要素资本结构。
有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不会清盘,大家没有必要计算清楚各自实际占用的资本量。依据是,当市场运作良好时,直接把各企业的资本品和存货,以及现金、银行存款和净应付账款等等金融资产加起来,就是其占用的资本量的一个良好的近似。这与近年来经济增长理论文献关注的如何刻画资本品里面物化的技术进步成分有关。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由于货币性资产代表对物质产品的要求权,而大量非固定资产性质的其他物质产品当中,也物化了大量的新技术,如新材料中凝结的技术,所以,占有货币性
资产多的企业,也就支配了更多的新技术。而如果市场交易良好的话,大量非固定资产的其他物质产品价格,非常好地反映了其中所凝结的新技术的价值。这样,货币性资产凭借其内在的同质性,使得经济学家在对其加总时,可以不必面对类似固定资产加总时的那种可加性问题。很明显,舒尔茨、贝克尔等虽然把人力资本引入了经济学,但至今,主流经济学家依然只认机器设备为资本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标志的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即指(设备)资本相对于劳动存量的相对结构的提高。经济学里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构成社会基本生产要素的假设依然根深蒂固。尽管在现实的企业里,作为生产必需的实物资本如设备与矿山资源,与生产某一种产品的技术、信息、知识和人力资本等要素资本是完全相对***的,市场里这些要素资本的交易也是分别进行的,但是因会计学现在只能核算实物和财务的投入产出,部分地核算人力的投入产出,无法核算技术资本、信息资本和知识的投入产出,会计核算技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真实反映事实。于是,资本的理论研究尤其是资本理论个别问题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资本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导致了经济学整体理论架构没有真正吸收人力资本、技术资本、财务资本等范畴,使经济学与管理学脱节较大。技术资本、信息资本和知识资本乃至人力资本,其创造价值的现象,如果财务学或经济学在理论上难以解释清楚,在计量方法和技术上没有找到有效的工具,那么,人类社会生产中的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和以人力资源为核心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很难全面迅速地发展。
现代社会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各种商品实际是自然物质、劳动和技术、信息、知识等多种要素的结合。商品的价值,当其所包含的自然物质和劳动被剔除之后,还依然包含着技术、信息、知识等要素的价值。资本的生产过程,实际是生产要素转化为商品、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形成资本积累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货币资本至少有两个作用,第一,它是单个资本产生的基础、起点和原动力,如同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发动机;第二,在资本循环周转过程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资本处于货币资本的形式,再生产规模总是受到货币资本数额的限制。对于第一点,在前述资源和生产要素如何转变成资本的故事里作了系统的推理和证明。对于第二点,现代企业的诞生必须注册一定量的财务资本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因为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是生产力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结果,但是由于一定时期内生产规模的相对稳定性,企业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就会减少货币资本的占用量。即增加货币资本在技术、信息和知识等新的生产要素上的投资,会扩大新的要素资本在企业资本总额中的比例和作用。所以,财务资本是企业各种要素资本形成和工作的发动机,因而成为要素资本中的核心资本。企业的价值实际是企业各种要素资本的价值及其增值。公司财务管理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功能,实际是公司各要素资本的跨时间配置、一定时间内各要素资本数量安排和结构优化,从而增强财务资本的时间价值和增值能力。
三、要素资本结构与企业所有权
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所有者依靠其对物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掌握其对企业所有权。根据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所有权之所以由财务资本所有者掌握,原因在于:如果企业不由财务资本所有者掌握所有权,那么企业必定由该企业的经营者或劳动者完全控制;在市场经济中,无论现实中还是法律上,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必须首先从垫付足够量的货币资本的方式开始生产,其间也可垫支少量随时可以化为货币现金的实物,并且经营活动的运行还要不断地投入财务资本购置其他生产要素。企业完成生产和交易的标志是其经营成果又转化为财务资本。财务资本所有者将货币交给企业使用冒极大的风险――企业中的劳动者可以将这些货币用于自己的生活而不偿还借来的贷款。这样,预付资本的价值运动就会中断而不再进行,这意味着财务资本会由于经营失败而消失,财务资本消失意味着所有者失去自己的财产。为了保证自己投入的财务资本能够收回,财务资本所有者就只有在资本所有者掌握企业所有权、最终控制企业的前提下,才会将其财务资本投入企业。这就使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所有权几乎全部由财务资本所有者掌握。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所以是资本家,并不是因为他是工业的领导人,相反,他所以成为工业的司令官,因为他是资本家”。这种最终由财务资本所有者控制的企业就是“资本雇佣劳动”式企业。
实践表明,以物质设备资本和财务资本为主导的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有一定局限性。在传统经济条件下,物质设备和财务资本相对处于稀缺地位,企业产品所包含的知识与技术含量不高,企业对物质设备资本的控制在竞争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企业的价值被认为更多地取决于物质设备资本的数量。然而,新经济时代高技术企业的涌现彻底改变了企业合约双方在企业收益创造中的相对地位。新经济下的企业拥有的技术、信息和知识等资产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产品价值越来越取决于凝结在产品中的技术、信息和知识的含量。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就必须在企业的发展中不断地创造和形成基于技术、信息和知识的独特资产。这使得以新要素资本在现代企业中的稀缺程度和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物质设备资本。物质设备资本在企业中不再具有中心地位,其保值和增值开始依赖于管理型人力资本投入者的风险决策和日常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知识技术型人力资本成为高技术企业收益的直接创造者。因此,技术、信息和知识等要素资本的所有者必然要求分享企业所有权。同时,只有根据要素贡献的大小形成企业所有权的对称分布,才能有效激励和约束缔结企业契约的各方,从而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和生产效率。
不同的所有权结构产生于不同的要素资本结构,企业将财务索取权对那些交易费用极高的活动进行间接定价能改进交易的效率。在新经济出现之后,由于众多新兴资本的产生,企业所有权安排越发变得眼花缭乱,究竟谁应该掌握企业所有权,已成为新经济亟待解释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人力资本、财务资本、物质设备资本、技术资本、信息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要素资本中,形成企业制度的所有权结构模式除了“(物质设备)资本雇佣劳动”外,还可能出现“劳动雇用资本”、“财务雇用资本”、“技术雇用资本”、“信息雇用资本”和“知识雇用资本”等模式,当然,随着分工的日益发达和要素资本的增加,可供选择的企业制度模式(主要是所有权结构模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拥有整个企业的全部人力资本,因而“劳动雇用资本”的企业制度模式不具有现实性。在“财务雇用资本”模式下,由于财务资本和物质设备资本都是传统资本,二者结合构建的企业在吸收新的资源方面不具有竞争力。很明显,如果一个企业主要由高新技术专家和拥有优良设备的生产专家构成,那么,该企业在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中会表现出很高的生产效率和很强的竞争力。与技术相比,信息和知识要素在当代经济中的投入量仍然比较小。而究竟是“技术雇用(物质设备)资本”还是“(物质设备)资本雇用技术”?拥有高新技术的专家和拥有优良设备的专家,究竟“谁当老板更有效率呢?这取决于两类专家劳动的交易效率……当劳动的交易效率足够高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时,分工会通过劳动市场和厂商来组织,而当用来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比用来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低时,中间产品专家是企业老板。反之,最终产品专家是老板”。所以,在要素资本假说下,有可能出现“技术雇用物质设备资本”替代“资本雇佣劳动”的企业制度趋势。
四、结论与启示
1 财务学的资本结构理论正在由财务资本结构向要素资本结构转变。财务资本不仅是人力资本、物质设备资本的媒介,而且是技术资本、信息资本、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和物质设备资本的媒介,财务资本是公司要素资本结构中的核心资本。解决技术资本、信息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成本与收益计量是我国财务学界亟待研究的问题。
2 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要素资本发展的一个新时代。本文研究表明,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市场经济刚进入要素资本开发的历史时期,尚未步入价值创造时代。我们的工业还很落后,工业中的制造业尤为落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情况足以说明事实。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出路是改进我们的要素禀赋结构,大力开发技术、信息和知识等资本,优化要素资本结构,增加新要素资本的增加值。这也是日本和美国的制造业比我们先进的主要原因。明确我国经济正处于资本时代,而非价值时代,对于企业和***府决策会有重要帮助。
3 要素资本结构决定着企业所有权结构。要素资本及其价值函数将成为财务学的核心范畴。资本理论仍然是我国公司财务的核心理论。加强要素资本研究,有可能对我国的公司财务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