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逆转新闻又称新闻反转或乌龙新闻,从2013年至今已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逆转新闻的频繁上演,不仅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同时也对媒体自身公信力与影响力带来负面效果。文章在拉斯韦尔5W基础上,初步对逆转新闻的传播过程进行探讨,分析其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以及每一传播环节中均可能使新闻发生反转的因素,以期今后能够减少新闻反转剧的上演。
关键词:逆转新闻;传播过程;5W模式
“逆转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2013年底新华网《盘点2013十大逆转新闻》一文中,它指那些引发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新闻,随着新闻报道的不断深入导致最初的报道与事实主体不符甚至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大众的态度也随新闻事实真相的不断呈现,而表现出立场的急剧转换。
对于时下逆转新闻的不断上演,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宏认为,逆转新闻并非今天才有,这种伴随式的新闻现象从新闻产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已经存在了 ,只是在现今网络传媒生态下显得非常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黄楚新等认为,新闻反转剧的发生是媒体专业与道德素养缺失的表现,并提出公众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清醒围观冷静表达使舆论不随着新闻报道而发生“过山车”式的变化 ,才是新闻发生反转时的应对之策。由此不难发现,在现今的媒介生态环境下,逆转新闻的发生不仅仅是新闻媒介单方面的因素,也是由于传播过程中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本文试***基于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5W模式,对逆转新闻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传播过程中每个引起新闻反转不断发酵的环节与因素。
一、逆转新闻的传播者主体分析
根据拉斯韦尔5W模式,传播过程是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的目标受众以及传播效果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传播者又称信源,指传播行为的主体和引发者,是传播系统的主体 ”,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者组织。
如果说逆转新闻这种传播现象一直是伴随着新闻生产,那么在新媒体发展还未如此迅速之前,其传播的主体基本上是新闻生产单位即新闻媒体。当下发生的新闻反转现象中,不乏来自新闻媒体的“作品”,第一时间传播独家新闻是当今媒体的生存之道,媒体在求新、求快的过程中极易因抢夺时效而产生失实报道。“大连男子开房就被抓”一事在《杭州日报》上几经反转才落下帷幕,杭州日报***微博还给当事人冠以“影帝”的称号,殊不知最后被网友反讽自身才是真正的“影帝”,并因报道失实向当事人致歉。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新闻反转现象的传播主体逐渐呈现出网民化的传播趋势。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自媒体的普及,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新媒体的使用者。简单来说,大众可以利用这些平台用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因而新媒体也是逆转新闻传播的“重灾区”。观察者网刊发的《新年第一天,先来回顾下2015十大反转新闻》一文中有六、七条反转新闻都来发端于新媒体。包括“中国老人日本碰瓷”“安徽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四川男子暴打女司机”以及“派出所民警无人办公让群众等候”等事件都是来自于网友的微博、论坛、QQ的爆料。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每一个人,网民所发出的信息都可能且容易成为新闻反转的源头。同时,由于新闻媒体长期累积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依旧存在,如果对信息真伪全面不加以核查而只对“速度”的过分追求,就无疑会扩大事件的态势,导致未经核实的碎片化信息过早传播,一旦事实与报道不符就极易引起新闻舆论的反转。
二、逆转新闻的传播内容分析
逆转新闻的内容基本来源于社会新闻,社会新闻大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本身就具有广泛性、趣味性与人情味的特点。与其他的***治经济等领域的新闻相比,社会新闻在专业性上来说要求较低,其传播比较不容易触及法律底线,受众也容易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来。
逆转新闻的传播内容主要包括有公共道德、官民冲突、国民素质、弱势群体 等几类,这些几类新闻或新闻人物带有明显标签符号,内容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受众的刻板成见与固定偏见,容易引起公众情绪化。逆转新闻发生的当事人所处的身份、地位悬殊越大,越能够击中公众的某种心理“痛点”,往往这些内容能够“撩拨”社会存在的仇富仇官与国民素质道德问题的情绪,受众会不自觉地运用自己以往的认知与经验对发生的事件有认同感或代入感。去年10月,“中国老人日本碰瓷”的反转新闻中,在事情经过的始末究竟如何还不得知的情况下,一则中国老人日本碰瓷索赔10万日元的消息在网络疯传,仅凭“中国老人”“碰瓷”的标签,网友们都忍不住站出来批判一番,“丢人都丢到国外去了”“中国人碰瓷都走出了国门”,似乎提到的“中国老人”就与“被讹”“碰瓷”有关,说到“城管”就与“”有关。逆转新闻的内容与受众具有一定的心理上或地理上的贴近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受众的认同或反感的情绪,越带有噱头的新闻内容越会引起受众的关注。
三、逆转新闻传播媒介分析
传播媒介即传播渠道、手段或者工具,它是传播内容的载体。逆转新闻的传播媒介形式多表现为融合媒体传播,兼具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点。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之快,博得受众关注度的威力已经让传统媒体开始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力***在传播速度与影响力上占据高地。速度与时效是新媒体的先天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导致对其他媒体的议程设置 。
通常一个新闻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引起社会的关注之后,报纸和电视也会随之将报道的注意力的转移到新媒体所关注的热点上。新闻媒体很容易为了抢得第一时间落点而缺乏对新闻的核实,信息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多,真假难辨。引爆“上海女逃离江西男友家”事件的正是最初源于篱笆网(一个网络生活社区)上一位网友所发题为《有点想分手》的帖子。华西都市报、重庆商报等诸多新闻媒体的***微博对该文进行转载报道,并随后登上了腾讯、凤凰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网站。随着“上海女”与“江西男”的矛盾在网络上愈演愈烈,《人民日报》、《法制晚报》等各大主流媒体的评论也纷纷接踵而来,无论转载或是评论,这种直接引述帖子的行为客观上就会误导受众是对新闻事实的肯定。新闻反转剧已经呈现出了小平台,引起网友和各种大V热议后,新闻媒体在未求证新闻真实的情况下转载报道导致不实信息作用于已有的信息环境,并进一步扩大事态的趋势。
四、逆转新闻的传播受众分析
受众即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反馈方。在现今的媒介生态环境下,逆转新闻的受众群体是大部分网民,具有信息受传者与传播者相结合的特征。
相比传统媒体固定受众群较为匮乏的反馈机制,新媒体技术赋予公众拥有公开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与机会,个人在享受未经甄别的信息流通便利时,习惯了第一时间表态,享受话语权的同时陶醉于情绪化与极端化的表达,这就会导致集体非理性的产生。在“四川男子疯打女司机”的新闻反转过程中,开始仅凭网络上的一段暴打视频,网友们将舆论的矛头对象了这名男子,对男司机下手之狠表示震惊与愤怒,对女司机持有同情态度。随着男子将行车记录仪上的视频公之于众后,网友们又将舆论矛头指向女司机,甚至不少网民为这则暴力事件拍手称快,并对该女司机进行“人肉搜索”等舆论监督越界和违法的行为。本来一起交通事故只需要走正常的法律途径即可解决的事情,但网友最后却成为了事件的“离场介入者” 。
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选择性报道所构成的“拟态环境”会直接影响受众的思维定势与认知判断,换句话说,很多时候影响受众的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媒介信息环境培养出的受众认知与片面零碎的信息共同作用的结果。碎片化信息在不断转移受众注意力的同时受众的判断力与洞察力也随之弱化,不明真相但急于“站队”的网民往往只会使舆论激化,加速推动新闻事态的反转。
五、逆转新闻的传播效果分析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它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之后,引起认识,态度行为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是否达到了传播者的意***或者目的。
据人民网舆情检测室的监测数据,“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发生之后,以“上海女”作为检索词大致统计,自2月6日至2月14日,这一周的时间里该话题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度,相关新闻有9000多条,论坛与博客文章6000余条,微信文章5千余篇。以@成都商报微博发起的“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为核心话题展开的网络讨论,截至2月14日,阅读量已有1.1亿人次,话题讨论量近10万条。诚然,碎片化的信息会使新闻媒体在短时间内博得受众眼球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受众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一时的关注与参与,也得到自己情绪的宣泄,媒体乐于报道,受众乐于围观。
但从长期来看,每一条新闻都是构成社会生态的细胞,受众的思维与观念在潜移默化之中都会被它所承载的价值观影响着,受众的行为会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现实环境。人们关注的往往会超越新闻本身而映射到自己,老人摔倒到底应不应该扶起,面对社会不幸应不应该持有同情心理,新闻反转剧消费的恐怕是受众对新闻媒体与社会的信任与善意。当受众对媒介环境产生怀疑时,当“狼来了”的故事不再有人相信时,威胁的是媒体长期累积下来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逆转新闻传播过程的要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的频繁发生不仅仅是新闻媒介单方面作用的结果,网民的媒介素养,信息爆炸式的媒介环境,迎合受众焦虑情绪的内容,以及缺乏思考急于表达的受众都是能够引起新闻出现反转的因素。面对越来越多的新闻反转现象,新闻媒介需要思考自身媒体责任的同时,受众也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不做快时代媒介的“消费品”。
参考文献:
[1]刘宏,逆转新闻频繁出现说明了什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年7月28日,第007版.
[2]黄楚新,,逆转新闻的成因及应对应对策略――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分析,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10期.
[3]林坚,科技传播的结构和模式探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4期.
[4]王超群,从新闻反转剧看媒体***微博报道的失范与规范,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4月.
[5]元开放,逆转新闻产生的原因探析及规避策略,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第16期.
[6]“离场介入者”,即特定社会事件中,不在事件现场的非利益相关方借助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和表达的自由机制,对该事件进行表达实践。
作者简介:刘一梦,女,中南财经***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15级新闻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新媒体传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逆转新闻传播过程的5W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