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农业经营生产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利于发展规模经济,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与竞争的加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本文在介绍农业产业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措施,希望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概念;存在的不足;解决措施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农业产业化从产生至今,取得了不少的成效。在市场经济下,有利于实行规模化经营,节约农业的投资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给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加之我国地理因素的影响,地区间的差异明显,农业产业化模式的选择多样,这给产业化的发展带来难题。因此,科学地分析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解
1.1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内涵
一般来说,农业产业化指的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通过发挥不同类型的农产品龙头组织的带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将主导的产业与产品为发展的重点,优化与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一种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系列化加工的模式,并通过采取市场牵动龙头、龙头拉动基地、基地拉动农民的方式,构建农业生产的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等一体化的经营体系,使农业走出一条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新型发展道路。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从实质上来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与更新,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特点
农业产业化是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的一种手段,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一是从农业产业化的性质出发,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出发点与最终的归宿。实行农业产业化经济模式,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状态,所以说,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点。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实施前提是需要一片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生产基地,因此,区域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之一。三是农业产业化要求专业化程度高,即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等环节都较高的专业化要求。四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求生产的规模化,只有具备一定要求的规模化经营模式,才能够增强农业的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五是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一体化,即是实现农业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六是企业化运作方式,这体现了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管理的企业化特点。
2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民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识薄弱,认识程度有待提高
农业产业化是为了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民的总体教育水平较低,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对农业产业化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甚至部分农民认为农业产业化仅仅是传统农业的另一个别称,并没有认识到它的内涵与本质。由于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不深,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在具体的操作上,部分农民不配合,更加大了农业产业化的规划与协调的难度,阻碍产业化的发展。
2.2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任何行业来说,科学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说,由于我国的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的种植技术仍停留在传统技术上,机械化程度不高,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各种农药、化肥的使用不符合规定,部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较为突出,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有待提高。另外,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也不高,农产品生产主要以粗放型经营为主,技术创新能力较为低下,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就目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来说,急需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技术水平。
2.3无法科学的把握市场信息导致生产具有盲目性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市场的需求信息,从而调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规模化生产。而发展中的一大难题是,由于小农经济的意识根深蒂固,农民的思维受限,往往不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的需求信息,而是按照自身的意愿与经验来种植农作物,盲目生产,这就加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影响农业的经济效益,也会打击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在营养、安全、绿色、便捷等方面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需求与过去相比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而由于市场意识薄弱,农产品生产并不满足市场的需求,加之营销观念意识不强,缺乏专业的市场推广手段与营销渠道,使得农产品市场只能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4产业链有待拓宽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之一是要提高一体化的程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延伸产业链,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农业生产观念的制约,许多地区在开展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道路时,过度重视龙头企业的建设与规模化生产,而忽视了与第二、第三产业间的融合,这大大缩短了农产品的产业链。加之农业生产技术的薄弱,大量的农产品缺乏深加工与精加工的环节,就直接进入市场,导致农产品的价格较低,延伸产品少,产品种类较为单一,缺乏竞争的优势,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加大了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风险。例如,部分地区在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时,对玉米的规划发展就只有种植与初级加工环节,这不但造成了农产品的浪费,降低了经营效益,还缩短了玉米生产的产业链,降低了整体的附加价值。
2.5可持续经营的意识薄弱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转型,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是经济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许多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不惜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这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还破坏了土壤结构,导致肥力下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违反了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另外,由于我国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较为落后,深加工的层级较低,导致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多、消耗量大、材料的利用率低等问题,这影响了农产品价值的实现,也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说,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走集约化、专业化与节约化的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3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解决措施
3.1加强人才的投入与培养
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对农业产业化的成效影响极大,产业化的发展又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提高农民的产业化意识,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宣传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与技能。另外,还应该有各种激励机制,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更多人才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从而促进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3.2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农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和谐理念下,在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生态的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所谓的生态农业(ECO),指的是在依据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与管理手段,在发展农业时协调好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这二者间的矛盾,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统一。发展生态农业是科学的理念,生产的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在农业发展的时候,创新农业技术,加强科技与知识要素的投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农产品的产出率,进而在兼顾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走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3.3完善生产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针对当前深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导致产业链较短、农业附加价值低等问题,应该要完善生产加工技术,加大技术投入,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加强经济效益。在农产品的种植环节中,要改善种植的条件,加强与农民的沟通,积极指导他们相关的加工技术,并进行培训,努力做到集约化、规模化与专业化生产。另外,还要发挥出龙头企业的作用,组织与协调好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发挥出良好的带动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的生产中去。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要改善加工技术,充分开发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行深度加工,加强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延伸产业链,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4完善相关***策与法律法规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府的支持与鼓励,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府可以加强资金投入与税收优惠***策,一方面,鼓励更多的人才加入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另一方面,还能够引导投资,完善招商引资的工作,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府还需要加大***力度,完善法律法规,重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使用量与残余量,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环保局要加强监督与指导,加强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要重视食品加工环节中的废料排放与资源消耗等问题,使其符合规范要求。
4结语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对传统农业的重大变革,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增加农民的利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及时地发现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解决问题,加强技术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涤非.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2]张峰.中国农业产业化融资体系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3]卢凤君,张敏,刘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技术与价值创新问题及其解决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3(31):34-36.
[4]杨玉慧.周口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J].河南农业,2012(20):17,27.
作者:高艺函 辛阳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