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两汉经学是两汉时期教育的主要特色,在当时不仅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进步,同时也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吸收积极有益的经验,摒弃消极错误的做法。
【关键字】经学教育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中***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73-01
一、西汉经学的兴起
秦朝灭亡后,汉王朝开始统治天下,汉武帝在用强硬的外力统治国家的同时,还采用了对国家臣民精神武器—— “君权神授”及“三纲”为中心的儒学。尤其是自董仲舒主张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汉代开始设立五经博士,经学教育由此兴起。
二、两汉经学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不止是在文字上的区别,今文(汉时通行的隶书),古文(战国时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秦时已废,故汉朝人称为古文),更重要的是对于五经的解说不同。大体上说,今文经学的迷信色彩浓厚,表面上说是偏重微言大义,实际上却是牵强附会,更便于有效地控制思想;而古文经学的迷信较少,注重明物训诂和考证,比较朴实。今文经学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传》。而古文经学崇奉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贾逵等为代表,最重《周礼》。[1]由于今文经学的思想符合统治者的利益需求,所以得到***的扶植,因此称为官学;而古文经学则不能满足统治者的***治要求,所以没有获得官学的地位,只由私人传授。但是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体系,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三、两汉的经学教育
汉武帝即位后,把原有的诸子传记的几十个博士都罢免掉,专置五经博士,真正的“独尊儒术”***策开始执行。五经指儒家的“诗、书、礼、春秋、易”这五种著作。在学校教学上,开办太学,研究儒家经学;在人才选拔上,以儒学五经为主进行考试,设置孝廉、秀才等科;在为***面,以儒术为利禄之途,学儒术者可为官。所以自汉武帝到西汉末经学达到了空前盛世,经学大师多达千余人,经书解说多达百余万字。
汉代学校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官学分为中央与地方两种,中央官学称为太学,太学教官为五经博士,并要求五经博士专长一门经学;太学的教学内容方面,学生需学习的专业学科是博士们所担任的今文经学,有时也加入短期的古文经学学习。除了专经外,学生还有公共必修科目,如《论语》、《孝经》等。
汉代时期,私学也达到了繁盛时期,私学的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业的精进;另一方面对于无法考入官学的学生来说,有利于以后的生活出路。私学分为著录弟子和登门授教两种教学方式,著录弟子即只挂名而不需亲身授业的方式,登门授教即亲身授受并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方式。私学以古文经学的传授为主,注重名物训诂。汉代私学教学的小学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是蒙学,一般称“书馆”,教师称“书师”,学生学习的是子书,目的在识字。第二段学习《论语》、《孝经》,接受封建的道德教育。[2]
四、两汉经学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1.两汉经学对中国封建社会学术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今文经学自东汉末年逐渐衰落以后,直至清代中叶和末叶又复活起来,清末的维新派就是利用属于今文经学的“公羊学”理论作为变法的章本的。古文经学自东汉以后逐渐发展,日益兴盛起来。今文经学之传于后世的只有何休的《公羊解诂》,其他的已失传。从魏晋六朝至隋唐的儒学都是站在古文经学的立场上的,古文经学促进了清代考证学、文字学的发展。
2.经学教育形成优良的学风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顾炎武说,汉儒有“疑经而不敢强通”的精神,这是汉儒优良学风的起点。在严守师法、家法的要求中,需要讲求各家的本源并防止假冒、错误,因而养成了“明本源、防伪冒”的学风。在学术上注重是非,在讨论经义时,许多学者都本着这种精神进行辩论,即使是在有权势的人面前也不肯让步,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重是非,不畏权势”的学风。这在今天看来,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今天的学术研究很多只是重视权威,一切都跟“名家”走,人云亦云的现象颇为严重,很多学者面对所谓的“权威”根本就没有站出来说话的勇气。这就要求我们重翻历史、再学历史,学习历史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经验,重树我们的学风、教风和研究之风。
3.两汉经学教育使得学生拥有知识,具有***反抗意识,开始参加***治活动。
我国历史上的大学学生的***治运动,是从汉代的太学开始的。历史上太学生干涉***治最早的记录就是太学学生王咸领导上千名学生营救鲍宣的事情。由于当时的鲍宣是大儒,为人耿直,敢于揭露当时外戚和官僚的丑恶面目,同情百姓,要求改良腐朽的统治阶级,这正和当时太学中一些学生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学生联合起来共同营救他。同时这一时期太学生在***治运动中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同时提倡砥砺名节,明辨是非,不畏强权,这些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后世的影响甚为深厚。
虽然两汉经学对后世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有很多消极的影响。两汉时期经学中有很多上古传下的经典五段落之分,所以使得分章断句成为理解经义的必要前提。章句实际上是对经籍的讲解,由于其层次分明、结构严整、叙说畅达,方便了弟子的学习和理解。但同时也造成了内容繁琐和叙说刻板的弊病。章句学使得章句容量日益庞大繁琐,竟有释经文一、二字而达数十万言者,增加了学习者的负担,同时也使得释文不能突出重点、难点,不注重内容的连贯性,正如当时的批评者所言:“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学习者被束缚于章句的繁琐刻板,视野狭窄,思维呆滞,缺乏创造和变通,越发显得死气沉沉,同时章句传授的严守师法、家法,也严重的限制了师生的思想,影响了师生的关系。
综上所述,一个时代的教育,关系到一个时代的学术发展。汉代经过专习一经,发展到皆通各经,又注释发展到重考据,其中利弊应予以分别取舍。凡其中繁琐、专断、各立门户、排斥异己都是有害的,而自由探讨,刻苦钻研,自成一家,不肯随声附和等精神都是好的,我们应区别对待,有取舍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古文经学[EB/OL].http:///view/57173.htm.2008.5.5
2 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46、16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两汉经学教育及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