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制造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依托,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现阶段,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制造品牌,缺少国际顶级制造企业。在世界产业大转移、全球产业价值出现新动向的大背景下,应以主体功能区与具有发展和竞争潜质的企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动力,以若干装备制造行业为支撑,构筑起中国的现代制造业体系。进而跻身于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
关键词:制造业;现代制造业体系;主体功能区
中***分类号:F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4-0003-10
一、问题的提出
制造业是指对采掘的自然物质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制造业的劳动对象是各种自然产品或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其生产过程是加工和制造,产出则是生产资料或日用消费品。制造业范围广、产品杂、技术性强、覆盖面宽,在国民经济行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是一国国民经济的依托,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加工制造业以采掘业的劳动产品和农产品等原材料为劳动对象,为社会提供各种必需的生活用品,满足居民和***府部门的物质生活消费。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简单再生产活动和扩大再生产活动提供技术装备,一般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其特点是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同时,它技术密集,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工作岗位多、就业容量大。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决定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决定着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而,它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是一国家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奠定了新中国经济的基础,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较大生产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然而,相对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世界发达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制造业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上作为外商直接投资承载主体的跨国公司凭借国外直接投资不断进行着全球性生产布局,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种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通过非关税限制的行***法律措施和对弱势的工农业部门给予补贴,以达到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保护其既有市场的目的。现在,非关税壁垒已经取代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同时,以环境保护为名筑起的“绿色壁垒”,凭借技术优势构建的“技术壁垒”,以及严格的产品准入条件、严格的技术认证和特殊的对外贸易管理和反倾销等,形成了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和产业竞争。加之,祸起20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重创了世界众多国家的经济,包括制造业在内的许多行业面临着升级、调整、转型的历史选择。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的中国,这一任务更是紧迫、艰巨,如何在新形势、新挑战面前,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在世界性的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府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这其中,制造业的升级、现代制造业体系的构建是关键性的环节,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需要重点设计和研究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丰硕,其中较有影响的成果有:李廉水主持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这是近年每年一册的系列报告,是关于中国制造业区域、产业、企业发展以及国际对比的集大成;此外,还有张青山等的《制造业绿色产品评价体系》、贺灿飞等的《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集聚》。一些专家,如杨洪焦等研究了中国制造业的演进态势及其特征;李丹、胡小娟研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相对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李力等研究了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及其影响因素;金碚、李钢等通过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测度了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实力,分析了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空间和努力方向。非则以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为大背景,较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以一些代表性行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策略和思路。
国内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行业集聚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而本文的研究视点则集中在中国制造业如何设计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在未来的5年间或稍长一段时间内,怎样完成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的构建目标?因此,本文研究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在宏观层面的大背景下展开分析,注重对未来的研判;二是强调理论与实际的对接,突出对策和行动方案的可操作性及应用价值。
二、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构建的背景
1.现代制造业体系的界定
提出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的构建问题,首先要明确现代制造业体系的内涵。本文认为,现代制造业就是采用高技术和先进科学技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设备及零部件进行生产、组装的行业总称,或者说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制造业。现代制造业是国际经济发展大背景、大趋势下提出的新的产业概念,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世界各国抢占新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产业经济理论和当代世界制造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与传统制造业相比,现代制造业应具备6大特征:一是生产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二是知识密集,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长;三是行业结构优化,地域分布合理;四是掌握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具有国际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知名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创新成果不断增加;五是污染小、能耗低,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六是管理运营模式科学高效,拥有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具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能力。这些特征表明,现代制造业是以当代先进的技术为先导、以科学知识为支撑的,它带动力大、影响力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微观层面,一个企业可以是现代制造企业;在宏观层面,一个行业则可以是现代制造行业;在国家层面则需要建立现代制造业体系。中国国家统计局将现代制造业分为电子信息、机电、交通运输设备和医药4类,含15个行业大类、45个行业中类和85个行业小类,本文则将现代制造业界定为一个目标,作为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升级的标杆。
2.现代制造业体系构建的国际背景
阐释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构建的国际背景,本质上是分析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当今世界是一个发展的世界,同时也是充满变革、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世界。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际新环境是国际产业大转移、全球产业价值链出现新动向、新贸易保护主义屡屡现身的时期。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国外直接投资将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发
达国家又借口环境约束、质量标准,通过“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形式掣肘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在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市场竞争的同时,发达国家的“巨无霸”跨国公司还利用产品开发、制造、运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包装品循环利用等实现着各环节的价值增值,构成了一条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增值链,迫使欠发达国家的低端制造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渐加深,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工业化必须与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工业化要推进信息化的发展,工业必须与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必须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这从一个侧面给作为工业主体的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分析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环境,也需要认识其在国际大背景中的地位和份量。经过60年的建设,中国已形成行业齐全、规模巨大的制造产业。从建国伊始至1978年,中国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以轻型制造业为主的行业迅猛发展,各类制造行业逐步齐全,制造业在整个工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制造业进入全面提升阶段,高新技术制造的比重显著上升,制造业整体实力得到了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一直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制造大国。自1995年起,中国的制造业总量已超过英国,从2002年起则开始超过德国。在世界制造大国制造业平缓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一直保持了高扬的增长势头。1991-1995年、2001-2006年间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18.44%和16.99%(如表1所示),这一段时期正是经济全球化兴起,科学技术在产业变革、产业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的时期。1991-2000年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平均比重为33.9%,2001年后,这一比重上升到37%以上,这表明中国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行业。
产业经济理论表明:工业内部结构变动的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动趋势,工业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产业结构的均衡度和高级度。经济学家们一般把工业化阶段划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其划分标准主要有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和产业特征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在140-280美元之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为农业国;在280-560美元之间,占比20%为工业化早期;在560-1120美元之间,占比24%为工业化中期;在1120-2100美元之间,占比30%为工业化后期;在2100美元以上,占比36%则为发达经济阶段。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通过资料测算,发现工业化后期主导产业有转向高附加值加工工业的趋势,同时这一时期具有发达的基础工业和完备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比照这一标准,可以认为中国已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这可看成是我们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在国际大背景下的一个定位。
3.现代制造业体系构建的国内背景
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其纺织、服装、家电、医药、电子、钢铁、水泥、化肥等10个制造行业里的80余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近年,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长率一直高达65%左右,一些制造行业,如纺织服装、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钢铁、有色金属、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石油加工等行业的投资增长率更高达60%-120%。据统计,至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315396家,其中装备制造业107333家;总产值355427.6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135152.81万元;增加值94653.02,其中装备制造业33301.39亿元;资产总量270988.3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101440.52亿元;从业人员数6913.01万人,其中装备制造业2503.33万人。这一组数据在总量上展示了中国制造业规模和水平。
结构上,中国制造业表现了明显的地域资源特色,分布不均衡。我们根据行业集中度与区位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收集2007年中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进行运算,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中国多数制造行业的集中度均较高,在40%以上,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只有少部分行业属于竞争型结构。制造业中2位码行业的基尼系数低的为0.2,高的则达到0.6以上,而4位码行业的基尼系数则更高。行业的地域分布体现了地区的经济特色和资源分布状况。
此外,在整体上中国制造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5个悖论:一是庞大的总量与欠优的生产结构;二是较快的增长速率与偏低的生产效率;三是行业的门类齐全与优势行业的欠缺;四是发展势头的强劲与发展潜力的隐忧;五是出口量的巨大与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薄弱。特别地,中国制造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制造品牌,缺少国际顶级制造企业,许多产品缺少核心技术。这也是现阶段中国现代制造业发展必须面对的客观背景。
三、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的框架设计
前文对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的构建背景进行了分析,这为我们设计现代制造业体系的框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支撑。2009年2月,中国出台了《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装备制造业名列其中,其振兴目标是:2015年前后,中国要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和大国,船舶、电力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大型工程机械等大型、成套产品的产销量位列世界第一;形成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若干个国际知名品牌和若干个国际知名、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的研发能力、系统集成能力显著提高,绝大部分产品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立足国内提供,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制能力基本满足国内外需求;产业组织结构、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与国际全面接轨,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达到国外同行先进水平。这一表述为中国现代制造业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基本范式。
依据现代制造业的定义和特征,我们认为,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应有依托基础、支撑行业、发展动力和运行目标4个构成要素。依托基础是主体功能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支撑行业是生产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带动力强、具有强劲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的若干重要行业;发展动力是不断增加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强的技术创新队伍;运行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批国际顶尖级的制造企业,创造一批国际顶级制造品牌,占领国际制造业领域先机,引领国际制造业发展方向。据此,我们将中国现代制造业的框架设计如***1所示。
1.依托基础
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必须要有发展依托的基础,这就是主体功能区、高新技术园区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企业。
主体功能区是由基于不同环境特色、不同资源禀赋和承载能力,按照现有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所确定的具有特定发展方向的空间单元。***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国家未来一段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构筑主体功能区是一种战略性、基础
性和约束性的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人口规模、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供应、交通能力和地域特色等因素;必须考虑现有经济开发的强度、密度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特别地,还必须考虑现有产业集聚的特征和优势。按照现阶段产业集聚规模,中国已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高技术主体功能区,还有正在逐步形成的海西经济带。这些主体功能区正是蕴育国际顶级制造企业的沃土。
在主体功能区上形成的高新技术园区以及园区内的具有国际潜质的“旗舰”制造企业,是现代制造业体系的核心元素,没有行业内的领***制造企业,就不可能有国际顶尖级的制造品牌,也就不可能引领国际制造发展潮流。现阶段,中国一些有规模的制造企业主要集中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业、***制品加工业、农林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各只有2个企业,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还缺乏大而强的企业。
中国目前还少有世界顶级制造企业。资料显示:2006年《世界制造业500强》中,各国企业上榜数分别是:美国228家、日本72家、英国31家、法国29家、加拿大27家、德国17家、瑞士13家、中国大陆(包括香港)共有6家,台湾地区有6家,其他国家71家。从国家分布来看,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显示了强大的实力,上榜美国企业占总数的45.6%,占制造业500强市值总额的49%。上榜企业数居前7位的国家总计有417家企业,占500强总数的83.4%,占制造业500强市值总额的86%。中国大陆上榜企业总共6家,占500强总数的1.2%,占市值总额的0.7%,可见中国制造业与世界制造业之间的差距。在2009年《世界500强》中,中国有43家入选,其中制造企业11家,这些制造企业是未来中国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
2.发展动力
现在,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与德国相当,是一个制造大国,但非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便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制造业竞争力的比拼,归根结底是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在这方面,中国制造业则处于劣势。据统计,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对外依赖度达50%,60%以上的装备需进口,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制造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1.8%;中国制造业在低附加值或低科技含量产品生产方面能力过剩,38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87%供过于求,而高科技工业品仍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制造技术对产出的贡献率仍很低,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418%。另外,中国的能源利用率是32%,而发达国家能源利用率是42%,工业污染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10倍;制造业产品的增值率中国为30%,而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是48%、47%和41%。这说明,中国制造业投入与产出过程中存在过低的资源利用率。
更进一步,可以利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现状。1953年,瑞典统计学家曼奎斯特提出,用以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中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根据曼氏指数运用软件DEAP2.1,可计算出2000-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如表3所示。
表3显示:2000-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技术进步指数在上升,而多数行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指数在下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技术因素和企业的规模因素仍然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因而,今后发展中国的现代制造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制造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没有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就不可能有世界一流的制造品牌,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制造业体系。
3.支撑行业
现代制造业体系的构建,必须有一些支撑行业。这些行业应该是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如电子信息制造、机电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以及国防***工制造等。特别地,那些技术难度大、成套性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需要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才能完成的制造行业,它们是现代制造业骨架。实践证明,没有处于国际领先的装备制造行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制造体系。因此,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必须高度重视发展装备制造业。表4列出了现阶段中国一些支撑行业(装备制造)的总量和结构情况。
表4显示:中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增加值、资产总量以及从业人数等方面均占有较大比重,符合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未来的5年间,除进一步发展这些行业外,还需要加快发展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行业,使之真正成为支撑现代制造业体系的骨干行业。
4.运行目标
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的目标就是要缔造一个世界制造强国。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整体制造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具备重大装备和成套设备的制造能力,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比重大幅度提高。归根结底,就是拥有一批国际顶级制造企业、一批国际知名的制造品牌,在世界制造领域掌握先进技术,引领国际制造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的运行目标就是世界制造强国的标准。
四、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构建行动的重点目标
现代制造业体系的框架是构建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的行动指南,应该按照这一目标,加快构建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在当前国际国内发展背景下,我们认为,构建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的思路是:以优势和前景产业为切入点,建设产业基地,培植“旗舰”企业,扶强弱势产业,重点突出,稳步推进,形成行业结构优化、价值链高端的制造业体系。按照这一思路,在近5年间,应集中精力选准一批有发展潜质的企业,重点培植,进而建成可以领***国内某一制造行业的生产基地。
一个行业的生产基地应具备3个条件:一是生产规模大、产品总量多、市场占有率高,有较高的知名度;二是有较强的集聚和扩散能力,能纳吐一定数量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特别是技术力量;三是有一定的空间范围,拥有核心企业和企业群,群内企业有较密切的联系。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基地,则还要求技术创新能力强,专业化分工水平高,功能配备完善,国际化程度高,管理先进科学。要建成一个基地,就需要选好有潜质的企业。根据产业经济理论,影响企业选址的因素有原料、动力(燃料或电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和水源等。因此,构建一个产业基地,确定一个企业的选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根据前述的分析和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的框架,我们认为,中国在短期内可至少确定3个制造基地:大飞机制造基地、汽车制造基地和计算机制造基地。
1.大飞机制造基地
中国要想成为制造强国,在未来不太长的时期内建设大飞机制造基地势在必行。可以西安为轴心建立中国大飞机制造基地,培植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西飞)为国内领***、国际著名飞机制造企业。目前,中国在哈尔滨、沈阳、南昌、贵阳和成都设有飞机研发或制造基地。其中,沈(阳)飞、成(都)飞和上(海)飞属于中航一集团,哈(尔滨)飞、陕(陕西汉中)飞、南(昌)飞和贵
(阳)飞属于中航二集团。2009年12月,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基地在上海浦东开工建设,这是中国实力最大、最先进的承担大型客机和新支线飞机制造任务的民用飞机总装制造基地,随着基地开工建设,标志着中国大飞机项目的设计研发、总装制造、客户服务已全部启动。
上海已被国家列入了第一个大飞机制造基地,但我们认为:未来5年应在西安建立中国第二个大飞机制造基地,理由是:从现有航空生产实力看,陕西是中国实力最雄厚的地区。陕西已有两家大型飞机制造企业西飞和陕飞,另有几个通用飞机制造企业也将落户西安航空产业基地,这使得陕西成为中国飞机制造企业最多的省份;陕西航空产品产值、出口产值均占到全国1/3有些甚至近一半,陕西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航空工业产业链。
西飞集团是中国最重要的民用飞机生产基地,1958年创建,1980年率先走出国门,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世界著名航空公司进行航空产品合作生产。西飞有望成为大飞机制造基地的条件有4个:一是西飞所在的阎中是中国惟一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并有批量小型飞机出口,突破了中国航空生产出口的零纪录;二是西飞已***参与国际航空生产转包项目的竞标并中标,其对国际航空大型飞机的改装生产,标志着西飞集团的管理能力和制造能力已跻身于世界优秀航空制造企业的行列;三是西北工业大学是中国集“三航”(航空、航天、航海)于一身的重点高校,中国的飞机试飞院也正在西安,西飞所在的阎良,是中国惟一一个航天航空高技术开发区;四是西安交通发达,且周边地区蕴藏较丰富的铝、铁等矿产资源,拥有为飞机制造提供原材料的企业。
2.汽车制造基地
以上海、长春和武汉为轴心建立中国汽车制造业基地,培植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和东风汽车集团为国际著名汽车制造企业。
上汽集团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业务。2008年,上汽集团整车销售超过182.6万辆,其中乘用车销售111.8万辆,商用车销售70.8万辆,在国内汽车集团排名中继续保持第1位。上汽集团除在上海当地发展外,还在柳州、重庆、烟台、沈阳、青岛、仪征、南京和英国长桥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拥有韩国通用大宇10%的股份;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香港特区设有海外公司。2006年,上汽集团以143.6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进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排名。2008年,以226亿美元的合并销售收入,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第373名。2009年,则以248.8亿美元的合并销售收入第5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359位。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1953年奠基兴建,1956年建成并投产,曾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牌卡车。1958年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一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集团已拥有中国汽车行业规模最大、核心能力最强的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艺材料开发于一身的技术中心,拥有中国最大的中重型卡车生产基地、6万辆轻型车生产基地、3万辆红旗轿车生产基地和中德合资的15万辆轿车生产基地,4大基地构成了中国一汽生产力的核心。此外,一汽先后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建立了5大地区性公司,设立了11个分公司和办事机构,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 000多家企业、贸易公司、分销商和商建立了业务关系;进出口总额从3000万美元起步已累计达到41.1亿美元,其中出口各种商用车、乘用车4.3万辆。可以说,一汽已建立了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立足东北、辐射全国、面向海外的开放式发展格局,超级跨国大公司的雏形已经形成。2007年,一汽位列世界500强第303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4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2位和2007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第2位。2009年位于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6位。因此,一汽极有潜质成为国际知名汽车制造企业。
东风汽车公司始建于1969年,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骨干企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陆续建成了十堰、襄樊、武汉和广州4个生产基地,其中十堰主要生产中、重型商用车、零部件、汽车装备,襄樊主要生产轻型商用车和乘用车,武汉和广州则主要生产乘用车。2009年,公司年产20万辆,销售收入突破160亿元,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是一个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轻型商用车公司,同样有成为国际著名制造企业的潜质。
3.计算机制造基地
以深圳为中心建立珠江三角洲计算机制造基地,以天津为中心建立环渤海计算机基地。
深圳市计算机行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计算机及相关工业企业已有1500多家。其中,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近30家。深圳市计算机行业的主要产品为微机、板卡、硬盘、打印机、显示器以及各类计算机应用系统等。从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衡量,深圳已成为中国大陆最有生机的计算机生产基地。近15年来,计算机行业先后建立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公司。长城、联想、中航和华源等已发展成为集团性大公司,对深圳市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起到龙头作用。这些企业成为珠三角地区计算机生产基地的支撑。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向市场经济推进的一个重要经济引擎,其经济腹地涵盖了华北、东北、西北和中原等地区,濒临日本和韩国,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作为环渤海的中心城市――天津逐渐成为电子产业发展的焦点。在9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北京、天津和青岛占有三席,在部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中,仅天津就占有4家。作为天津工业第二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23%,产值规模位居中国第5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7个标志性重大科技成就,其中之一就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它代表着中国计算机最高水平,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标志性科技成就做出过重要贡献,充分体现出中国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原创能力。而“曙光”就诞生在天津,这足以使天津有资本成为中国计算机制造基地之一。
同样地,在未来5年间,可以选择性地建立起中国的机车制造基地和医药制造基地等,培植世界著名的机车制造企业和医药制造企业。
五、结 语
我们以制造业的范畴、分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切入点,在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总量、结构及集聚的基础上,设计了未来“十二五”期间中国构造现代制造业体系的框架,并据此提出了实现现代制造业体系的重点行动目标。本文认为,在当前国际国内大背景下,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中国必须以主体功能区与具有发展和竞争潜质的企业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若干装备制造行业为支撑,构筑起现代制造业体系,进而有望跻身于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