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销员之死》的主人公威利・洛曼笃信依靠个人的魅力和不屑的努力便可获得成功。但社会的现实与他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他不敢面对自己的困境,选择自杀这样愚蠢的方式来逃离现实。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威利的死因,以揭示人物悲剧的真正根源。
关键词:成功 对比 根源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戏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作品篇幅不长,通过对威利・洛曼 一家人在24小时内的人物的生活和心里的变化反衬出一个普通人的悲剧,家庭的悲剧及社会的悲剧。米勒的这部作品揭露了“美国梦的疵点”,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代表作。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威利的死因,以揭示人物悲剧的真正根源。
一、 价值观的偏执与错位
威利・洛曼一生都在从事推销工作,他深信不疑,只要经过个人的不懈奋斗便能获得好的生活,带着这样的价值观念,威利直至老年依然干着推销员的这份工作。曾经的高薪回报已不复存在,现实的无奈使得他筋疲力尽,但他依然认为只要坚持就会好转。文中并没有直接的话语评价威利的生活,米勒是以对比的方式进行了讽刺[1]。当威利坐在只有几种简单家具的小屋时,屋子后面以及四周密密层层的都是高耸入云、有棱有角的大楼轮廓的描述使得读者了解到威利的生活早已跟不上当前的社会发展,而形成不协调的原因是金钱的缺少。推销员工作的性质已发生变化,需向人低三下四的推销商品,要经得住被人的冷眼和拒绝,尽管如此,威利依然坚持着自我认可的梦想。
在感受到大儿子的失败及小儿子的颓废状态之后,威利并没有对自己错位的价值观有所醒悟,对“美国梦”的偏执追求使得他的精神出现问题,常常产生幻觉。随着在幻觉中与他人的交流,威利悲剧地选择了一种懦弱、无知的方式逃离现实――自杀。 说其懦弱,是因他不能正确树立个人的价值观,适时的选择生活方式;说其无知是因为他没有很好的理解当时美国社会的保险制度,他的死未必能换得他所预期的保险费。
二、 家庭关系中的冲突
威利对妻子在态度上是冷酷的,行为上是背叛的,但同时因其大男子主义的性格使得他在妻子面前很虚假的保持着个人的尊严。遇到困难碍于面子不敢妻子说出实情,艰难地支撑着自己的尊严,即便是妻子早已了解他工作上的不顺,借钱生活,但威利依然不愿坦诚相待。正如大儿子比夫所说“在这个家里说实话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威利把大儿子比夫看做是自己的继承人,要求儿子按照自己价值观作为蓝本,认为只要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在这一点上,威利的固执与坚守并没有给比夫的人生带来正确的引导,仅仅是希望由儿子事业上成功来弥补他的失败之处。作为一个父亲他没有正确教育孩子,而导致原本在学校是体育明星的比夫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被学校发现,处罚后,威力也没有认识到这些行为方式对孩子后期人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他没有责备比夫,依然是回忆自己过去的小成就,放大孩子的优点,逃避孩子的缺点。小儿子哈比完全是威利的翻版,很聪明,但不踏实,总幻想通过某种捷径获得成功。如果说两个儿子的性格是对威利价值观、是非观的反应,那同时也是社会氛围中大多数人盲目追求美国梦的一种体现[2]。两个儿子的不成器使威利隐约感到自己的失败,就像是一面镜子反衬着自己,将自己的不如意一切都照的清清楚楚,但他仍不愿承认这样的事实,继续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能够有奇迹发生,换得年轻时的美好境遇。
三、 社会现实与美国梦的不协调性
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这就是“美国梦”最初的带给人走向成功的信念。威利年轻时的推销工作很受大众的喜欢,从而让他心里形成了“好人缘”的概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梦”的弊端与同步社会的不协调性渐渐显露出来[3]。到了20世纪20年代人们的思想意识早已不是当初的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换取生活的幸福,取而代之的是享乐主义、铺张浪费。精神上极度空虚,一味追求物质财富,完全是金钱至上的思想,剧中的哈比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在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的同时,由于一战战争导致社会经济、福利各方面的保障也有了不足。尽管威利做了一辈子的推销员工作,也在市场经济好的时期为自己的老板赚取了很多的利益,但在他年老,已超过60岁的时候依然需要工作所得来养家糊口,这就说明了,美国的对于工人在保险制度上的不完善之处,若按照当今的保障体系及保障环节,威利可以通过养老补贴、退休金等等来安度晚年,如若有此保障,他也不用为了辛苦的工作,在年老时尝尽社会的冷暖,最终选择自杀。
保障是最重要的一面,另一方面,威利的推销工作大大不如以前的原因是在一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已呈现出衰退的景象,买方的购买力明显下降,威利要想像年轻时通过自己的客套话,好人缘再去推销出自己的货品已是不可能的了。
四、结语
米勒通过对威利洛曼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以及对他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困惑的境遇描述,反应了美国社会中,普通人对于梦想的憧憬以及为生活的挣扎。米勒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典型的“美国梦”破灭的悲剧,一方面揭示了威利洛曼这样小人物自身的性格弱点,另一方面主要揭露了美国社会本身的弊病。
参考文献:
[1] 贾百贺.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小人物威利的命运. 校园英语. 2012年第9期:118
[2] 邓建华. 小人物的悲剧――浅析“美国梦”在《推销员之死》中的体现与幻灭. 东北大学学报. 2005年5月. 232
[3] 范健. 美国梦的虚幻和堕落.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8年第三期:87
作者简介:梁(1984.01-) ,女,河北承德人,本科,助教,主要从事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工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探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