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视悲为乐”这个普遍的现象入手谈论为什么悲剧这么受欢迎。结合近代美学大家朱光潜的对这方面的研究和评论,深化研究悲剧美学的特征。
关键词 悲剧美学 “视悲为乐” 朱光潜
一、谈谈悲剧美学里的“视悲为乐”的因素以及美学史上对它的理解
文艺学上常常有这么一个现象,那就是人们不断因为人世间的苦难而,却又喜欢看舞台上演出的悲惨事件。“他们看过美狄亚杀死自己的女儿,或李尔王收到亲生女儿的***,却心满意足地离开剧院回家去。”因而这种“视悲为乐”现象就是破解悲剧美感体验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其实这个命题的提出是人类的两种最基本的情感体验:第一是日常生活体验,第二是艺术生活体验,这两种体验所形成的反差做基础的。众所周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除了病态的人以外,正常的人都有这么一种心理特征,就是接受并欢迎美好的东西,或令人快乐的东西,进而排斥与拒绝另人伤感的、痛苦的东西。但在审美活动中却有另外一种的情况,那就是很多观众愿意接受那些令人哀痛的审美经验,从中得到美感。人们在艺术中的表现悲痛与死亡的东西感到欢乐,甚至是得到解脱。这个现象的破解成为了悲剧美学的一个线索。
在西方美学史上,曾一度有人把悲剧的的原因归结于与生俱来的“恶意”。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欣赏悲剧是处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的本能。因为“死亡意识”的出现,最初的悲剧意识就出现了。当人们进入剧院,看到大人物看到英雄也会死,在心中获得了平衡感就是视悲为乐的一个依据。叔本华与尼采则认为,人类的痛苦和悲剧的根源是人有生命的欲望和意志,而现实中这种欲望与意志又经常受压迫。艺术上尼采所提出的酒神精神,艺术创造是一种生命满溢状态的迸发,哪怕是一些些的颓废或者不充盈的东西都是丑的。最后马克思美学中,恩格斯提出了悲剧冲突的模式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
有关于悲剧,圣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里面有过这么一段精湛的描写:“戏剧也曾使我迷恋,剧中全是表现我的痛苦的形象和激起我的欲望之火的形象。没有谁愿意遭受苦难,但为什么人们又喜欢看悲惨的场面呢?他们喜欢作为观众对这种场面感到悲悯而且正是这种悲悯构成了他们的。这不是可悲的疯狂又是什么呢?因为一个人愈是收到悲惨情节的感染,就愈难摆脱这类情节的控制。”
二、朱光潜的悲剧美学
美学大家朱光潜认为,悲剧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好像没有哪一种原因可以对之全面的说明。他著有《悲剧心理学》,是他再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读书期间的博士论文,是我国现代第一部关于西方悲剧理论的专著。他基本接受形式美学的思想,认为审美过程是一个聚精会神的过程,那一刹那并不存在名理性的思考。但是,他并没有全盘接受克罗齐等人的形式美学思想理论,而是认为艺术活动并不是和人的道德、人生、教化没有关系,只是在那是在美感经验那一刹那之前会有的联想与准备阶段以及之后的名理与道德的思考罢了。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里学》里面,意在把之前西方美学史上的有关于文艺是***与自律的还是依附于道德教化的这两种冲突的派别思想做了一个调和折衷,借用了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把这两派观点连接在了一起。
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方面,朱光潜认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是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有许多人把艺术归入到实际人生之中,是不对的。实际的人生之是整个人生的一个小片段,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这是没有错,但是并不否认它与我们整个人生的关系。“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但是道德名理的思考并不是完全就占领了艺术活动里面,如果人们在欣赏悲剧艺术的时候,欣赏者的道德同情常常会破坏悲剧效果。在直觉审美的一刹那审美的态度和批评的态度是不能够并存的。“距离取决于两个因素:主体和客体。为了形成距离主体必须通过自然的天复活反复的训练具有一定程度的艺术才能。”如果一个人遭遇了最亲人的生分,他过于的悲痛是不能马上用在艺术创造里的。艺术创作总是要等待时间的平息之后,是在在平静中回味的情感。
朱光潜先生有关于西方悲剧美学的研究对我们中国本土的悲剧美学开辟了研究新道路。而中国古典悲剧受到各种流与民族思想观念的影响,影响最为直接的还是儒家学说,儒家的正面积极入世的思想,表现在文学上面就是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思想。但它的负面表现就是儒家的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的君王思想对古典悲剧的影响,往往让主人公失去“个体自主意识”,在命运的打击糟粕面前没有反抗,束手就擒。儒家“仁”的学说是讲究二人对应的,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对个体自主是有伤害的。而西方悲剧的最大特点就是主人公反抗现实,反抗现存秩序,反抗命运的安排,是对个体自主意识的一种加强来体现悲剧性。
三、总结
悲剧美学是文艺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很多历史上的悲剧著作,例如中国的《红楼梦》、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的著作都能够成为经久不衰的文艺经典而被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提及、研究。人们在悲剧美学中获得是一件实事,但是并不能片面的理解为是心理上的同情悲悯亦或是性恶论或平衡的学说。悲剧的欣赏是复杂的,朱光潜先生在悲剧上的观点是更为今人所受用的。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悲剧心里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