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二十四史,古之史官记述历史的方法大同小异,皆是按一朝一代之史事为纲,讲述一朝一代之史。二十四史所见都是君主之史,而不见国民之史。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史学思想的传入,一些中国学者吸收了西方区划历史的方法,提出了新的历史分期法,梁启超先生就是其中一个。梁启超先生将中国历史分为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即三世说。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
关键词:梁启超;三世说;三个中国;中外关系
1901年,梁启超先生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将中华文明的历史概括为“三个中国”,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在这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中,他一改古代史官只记君王之史的方法,突出国民在历史中的作用。下面我们试从中外关系史角度来探讨这三个历史阶段。
一、中国之中国
梁启超先生在其《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文中提到:“邻相望,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与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延绵不辍,从未中断。中华民族经历了原始部落联盟时期、夏商周原始奴隶制国家时期、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也开始了与周边民族进行交往。比如,周朝建立后,随着国力的强盛,与西北和中亚草原地区各民族联系日益密切,据史书记载,周成王(前1115年——前1079年)平定商代奴隶主叛乱后,前来朝贺的四邻诸族使臣中,就有来自中亚的渠搜(今费尔干纳)和康居(今撒马尔罕)的使臣。但是,这一时期的总体趋势则是:中华民族自成一体,鲜与外界交往。总的来说,这段时期是中华民族内部自我竞争和发展的时期,此谓梁启超先生的“中国之中国”。
二、亚洲之中国
秦始皇嬴***经过多年的战争,逐一消灭了战国七雄,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一直到清代乾隆末年。这一时期的中国,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治、经济、文化、***事等等各个方面经过了逐步发展,中国成为东方的大国,影响力逐渐扩散到亚洲乃至世界。中国与开始同周边国家,如东边的朝鲜、琉球、日本,南边的越南、缅甸,西边的吐藩、西戎,北边的匈奴、鲜卑等都发生着贸易、战争等各方面的关系。
说起这个时期中外交往,那么丝绸贸易不可不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制丝的国家,在已经发现的丝织品实物中,最早的是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残绢片,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1]到了秦汉时代,中国的丝绸、瓷器独步世界,欧亚大陆的人民非常喜爱中国丝绸,尤其是古代希腊罗马人,对中国丝织品趋之若鹜。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西域诸国共同反击匈奴,虽未达到武帝原本的***治目的,但中西文化交流通道的开辟,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司马迁更是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西域之间互通有无,中国的丝织品、漆器、玉器、铁器等精美的手工艺品以及铸铁、开渠、等技术传入西域。与此同时,西域的物产如苜蓿、葡萄、胡桃、石榴、芝麻、毛褥、毛布、良马、骆驼、狮子、驴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等也陆续传入中国。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西域的于阗,至西汉末年,又通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公元68年,汉明帝派使臣携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返回洛阳,两人曾编译了《四十二章经》,开佛教翻译之先河。[2]东汉末年,由于佛教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月支、安息、印度的高僧相继东来,翻译佛经的数量大大增加,并形成安译和支译两个系统。西晋法显西赴天竺,探寻佛法,在摩揭陀首都留住三年,学习梵书佛律,回国后在建康道场寺主持佛经的翻译,先后译出《大般泥洹经》、《僧祇尼戒律》等经律,又将自身经历写成《佛国记》一书,内容涉及了当时中印水陆交通以及东南亚、南亚史地的重要资料。
公元6到8世纪,中国和大食帝国、拜占庭帝国来往密切。从651年大食使者第一次来华,到798年最后一次来华,大食使者来华次数达39次之多。[3]拜占庭帝国从643年到742年,7次遣使来华。同时,唐朝与南亚的林邑(越南)、真腊(柬埔寨)、骠国(缅甸)、尼婆罗(尼泊尔)、狮子国(斯里兰卡),以及中亚的吐火罗(阿富汗)等国往来密切。在彼此的文化交流中,佛学、医学、历算、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教、祅教、景教、摩尼教等也纷纷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总体来说,中国与亚洲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最为频繁,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也大致限于亚洲,尤其临近中国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华文明的熏陶,此谓梁启超先生的“亚洲之中国”。
三、世界之中国
清代康乾盛世,***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此时,腐朽的封建制度慢慢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而此时,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一个迅速发展时期,14—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到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及西欧法国、德国、英国、尼德兰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蓬勃发展开来,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壮大,欧洲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此消彼长下,西方世界已经渐渐的超过了东方世界。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奉命使华,乾隆朝君臣正在“三跪九叩”礼上争论不休,固守着天朝上国的礼仪,并拒绝了英国通商等要求。但西方资本主义却并没有放弃中国这一殖民扩张的目标,随后而来的几场战争,中国人开始放眼世界,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而是以全世界为坐标系来探寻自身的定位,自此步入梁启超先生的“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即为“世界之中国”。
以上三个阶段的历史发展演变,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地位的悄然变化,其实这何尝不是中国由封闭逐步走向对外交往的过程。目前的史学界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尚无定论,而梁启超先生“三世说”虽然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但却创立了一种新的时代划分之法,启发我们从另外的角度看待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社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云泉.中西文化关系史[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2]李云泉.中西文化关系史[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3]李云泉.中西文化关系史[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中外关系史角度探析梁启超先生的“三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