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能够获得2011年度 “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二等奖,得到国内专业的认同,我感到自豪,而支持我的人,鼓励我的后期拍档也一起分享这份光荣。
我的起步
我原是个IT人, 从事写网页及多媒体工作。打从中学开始,都因为父亲在电视台工作,培养出兴趣,有现成的器材可用,帮忙及以后开始拍摄婚礼赚外快。十几年来,累积了很多临场拍摄经验。达到专业水平的同时,成为婚纱机构的台柱,旺季几乎天天开工,就连快毕业的艺术课程都要暂停,当了全职的婚礼录像师。
在香港,中低档次的婚纱店机构只希望你交行货,乖乖地不要令签单带来麻烦,这样就常有备单做。但我太过风格化,令我挂单的婚纱机构都一则喜一则忧, 很多客人太喜欢我的样片都指定我负责,为机构开辟高档次的签单 ; 忧心是低廉的工资,怕我随时不干。只有用订单量来拉拢, 牵制着我。
虽然是当廉价劳工, 我抱着有得玩, 大胆地尝试新手法、新器材、新的剪接软件。拍录像的确比拍照片有更大的自由度: 歪的、斜的、模模糊糊,甚至上下反转,我都敢当效果出街。但很艰辛, 除了工作时间长,因为要试新招,背的器材比别人的多。只不过是用最经济的器材,一个人的乐队,造出一摄制小组的效果。例如用步法加肩带代替昂贵笨重的斯坦尼康,不停走位充当多机多角度作业,贴钱聘请助手也在所不计。为的是一条超正的精华片段。当早拍晚播时,观众的赞赏、欢呼声、尖叫声已是最大的回馈。我就像着了魔,沉醉在创作的瘾里,不眠不休,寻找新的创意,让观众每次都有新的惊喜。
我的创作路程转折点
2005年爸爸买入Mac mini 让我研究。我马上着迷了,喜欢它易用,有很多漂亮的界面及特殊效果。由i-movie 到final cut pro都很快配合创作需要,妈妈送了我第一部大Mac book pro 更是如虎添翼。
2007年买了尼康 D90 ,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录像功能的数码单反相机,镜头自由配搭。爸爸珍藏的大光圈定焦镜头,都派上用场,景深很浅,很有电影感。它马上成了我的新玩具,取代了传统摄录机,在风格上带来很大改变。
在艺术学院修读电影课时,老师的启发很重要。我们分组交作业,做实验。画好分镜***之后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拍摄,绝不拖泥带水,这都是拍电影的基本功。最好玩又最花时间的莫过于做定格动画故事了。
随着客人要求愈来愈高, 婚纱机构开始喜欢指定摄影师和录像师,他们千方百计的收集和打听,务求找到合适的专业为自己服务。我亦开始用真名自立门户,用网页取代店铺中介,更具充满个人色彩,负责任的态度。客人约见时已对我的作品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我亦和被指定的名摄影师合作, 老牌的David Wong,有个性的女摄影师Ann Choi、Philip、Ben、Simon the photo等都成好朋友。和名师一起工作, 自然获益良多。走高档路线,最紧要的是品质和优雅,能够和大师级人马平起平坐,自我包装都非常重要。
婚礼相关的服务再往前推,求婚服务和恋爱故事影片应运而生, 有一段在尖沙咀1881的求婚片段,就有二十几万的点击, 初尝到Youtube 的威力。今次参赛的“简简单单·爱”就是极好的例子,新人Sha和Isaac 参与编导,演出自己,把他们的经历,走过的路,所思所感, 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虽然都是很普通的香港事物,但十分真挚感人。我用了许多运动的场景,如小巴上、轻铁、篮球场、弹琴等,穿插男女主角的神情,都经过苦心经营,准确到位。
捕捉和写实是我一贯的作风,最低的干扰做出最自然的表情。用镜头去配合人,而不是人去就机器。通常一个镜头过,宁愿不用也不要NG,让爱侣们乐在其中,而不是苦差事。和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情侣合作,能够形成不同风格的影片,只要有真爱,都会激起无比创意,最佳主角造就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