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主刑辅”思想自汉朝被董仲舒正式提出以来,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如唐初的“德礼为***教之本,刑罚为***教之用”,便是“德主刑辅”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它是整个封建社会极为重要的法制思想,其核心内容甚至波及到当今人们的法律观念。这种法律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作用为主,以法律强制为辅,主张“礼治”、“德治”、“人治”,从而轻视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作用。正是受这种法律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君主专制的状态。
一、“德主刑辅”思想的产生
儒家认为,实行道德教化,可以使人为善,而刑罚则无强人为善的力量,只可能消极地使人不敢为恶。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道之以***,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言论。这可以说是德主刑辅思想的前身。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德主刑辅”思想,突出强调实施“仁***”的重要性。他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治,重礼义教化,实行仁***,方能统一天下。可是到了秦朝,统治者“专任刑罚”,无视道德教化,横征暴敛,结果只存在了14年就被农民起义***了。西汉王朝建立以后,陆贾、贾谊等思想家总结秦亡的教训,先后向高祖刘邦和文帝刘恒提出文武并用、礼法结合的建议,封建统治阶级在***治实践中逐步予以实施,使它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然而,随着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贵族官僚、富商大贾的兼并土地之风盛行起来,而且法律日益严峻,社会上蕴藏着一次危机。于是,董仲舒在继承前人“德主刑辅”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完整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力***以它作为统治人民和解决社会危机的思想武器,“德主刑辅”思想就这样产生了。这种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一经形成,对中国社会就产生了深刻影响,它逐渐对封建立法和司法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二、“德主刑辅”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状况
“德主刑辅”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于:1.统治者应秉承“天意”,对人民进行教化。2.不反对动用刑罚,但教化是“本”,刑罚为“末”。3.董仲舒还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人能“循三纲五纪”,是教化的立法者和执行者,而贫穷的下等人性本恶,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化后才可以为善。4.对不同等级的人施行德和刑的时候应当各有所侧重:少数上等人天性向善,当然没有什么施刑的问题。而对于中间阶层,主要通过教化使之为善,所以,对他们应当“厚其德而减其刑”。对于穷苦人民是教化不过来的,则要侧重用刑,只能“发刑罚以立其危”。
自董仲舒以后,历代一些著名思想家、***治家的思想主张,如王充的“文武张设”,李世民的“明刑弼教”,韩愈的“德礼为先而辅以***刑”,司马光的“振举纪纲,一遵正法”,丘溶的“礼教刑辟交相为用”,康熙的“以德化民,以刑弼教”,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的德主刑辅同礼法融合思想相辅相成,它同样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
表面看来“德主刑辅”是统治阶级实行仁***,用更为文明的方式规范人民的行为。但由以上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它实质上只是一种封建统治工具,坚决维护着统治阶级利益却不惜牺牲被统治阶级利益。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不倡导严格公正法律制度的作法,几千年来一直阻碍着中国法律体制的健全与发展。
三、“德主刑辅”思想在古代封建中国实施推广的根源
通过对“德主刑辅”思想产生、发展及内容的了解,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它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得以在中国古代法制思想中确立统治地位,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朝代更迭中留存并代代相传?究其根源,我们可以看出,其魔力并不在“德主刑辅”思想本身,而在漫长时间内统治中国的封建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正是这种禁锢人灵魂的封建主义和封建中央集权制打造了“德主刑辅”的法律制度并推动了它的发展。
如果说董仲舒倡导的加强德治、轻视法治是一种试***摆脱野蛮的文明作法,那我们又如何解释随着世界文明的一步步发展,各个国家都在逐渐趋向法制化,其法律制度也在一步步走向健全与完善呢?
比较中国,古代西方社会法律体系显然更为完整。这同时也说明了法律在西方社会所占的地位远比中国为高。由此看来,极度专制的社会体制,缺乏民主思想,会导致法律无法在社会上普及。显而易见,没有了这重阻碍,社会进步也更加迅速。所以在我看来,拥有较为健全、民主的法律制度,也是西方在近代史上较东方更为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法律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宪法,其主要意义即在于限制国家权力,从而保障公民权利。从这一方面看来,其主旨正与“德主刑辅”论相悖。在当今社会,“德治”与“法治”仍然是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我们应该具有更为清醒的民主法律意识。当然,与此同时,我们还是要强调道德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弥补法律的某些不足。
(作者单位: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