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去袁长浦,幽楼宛在兹。碧藓依斜砌,黄花满矮篱。”挂职期间,每次我经过三观堂,总会想起清朝诗人张忆《迎真道院》(即三观堂前身)的诗句。据地方志《上海名镇志》记载,江湾镇原有历代古刹10多座,最早的昆福寺距今已1500年,但大多毁于炮火或被拆毁。三观堂是江湾镇境内唯一留存的古寺院。笔者平时从事民族宗教方面的工作,对此自然多了一份关注。
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的三观堂原名“三官堂”,属道教活动场所,后香火日衰,于光绪十四年改为佛教寺院。兴慈法师于1932年着手修复并增设其为法藏讲寺下院。抗战期间,其破败不堪、信众零落。“”期间,尼众被赶离寺庙,改为工厂。20世纪90年代,三官堂逐渐恢复宗教活动。1999年6月,经上海市民族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登记为佛教寺院,建筑面积562平方米,明D法师亲自题写匾额,改“三官堂”为“三观堂”,由通霖法师负责主持修复工作。2007年,在市和虹口区民宗部门、江湾镇街道、佛教团体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开始全面修复三观堂。2008年4月15日,在觉醒法师主持下,三观堂改扩建工程正式奠基动工。定质μ率众逐渐将其建设成为一座规模完整的佛教尼堂。2010年10月,大雄宝殿竣工,修复后的三观堂总面积3466平方米,由定质μ担任监院,并恢复正常的佛教法事活动。三观堂一波三折、留存复兴的历史变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和国家宗教***策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挂职期间,有幸与三观堂有更近距离的接触。有一次,为做好宗教事务法规的宣传工作,虹口区民宗办的同志赴三观堂商议相关事宜,邀我同往。顺着狭窄弯曲的万安路,经过一片黄澄澄的外墙,便踏进照壁式山门。空间虽略显局促,但丝毫不影响其清雅之气场。黄色琉璃瓦照壁后为天王殿,两侧圆型拱门连接主殿大雄宝殿,主殿为两层庑殿顶假窗楼阁式大殿。灰瓦、白墙、青烟、金殿、红柱,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惠风和畅、莲幢光明,天台宗“一心三观”之要义通过精致的建筑,得到了具象的展现。
绕过一片翠竹,来到西面尼众住所的底楼会客厅,周围一片寂静,本以为定质μ在此修行讲经。没想到,一进门,只见师太一手握手机,一手握筷在吃一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清汤面。她接完电话,和我们说,已连续几天只睡三个小时,又患了重感冒,这碗面从早上一直吃到现在。瞧,事情太多了。我们这儿收留了几百条流浪狗,得联系商家持续以优惠价提供大量狗粮;这几年因钢贸生意破产的商客陡增,不少人来这儿寻求心灵慰藉,得认真接待;更令人担忧的是,三观堂改建虽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后续还有较多资金尚未偿还,得抓紧化缘还债……她一面说,一面不时接上几个电话。
区民宗办的同志向我介绍,三观堂和区里其他宗教活动场所一样,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早在1937上海沦陷时,三官堂就作为市郊施粥和施衣点,救济了滞留在江湾镇一带的大量难民。师太刚才讲的收留流浪狗、舒缓特殊人群的情绪等,都是如此。她们还不定期组织特殊群体人员聆听教义讲座,接受宗教的正能量,不少人因此迷途知返。
耳闻目睹之间,令我想到在今年5月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等论述。我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将来的文化可能更为纷繁多元,宗教工作将在其中发挥更多心灵滋养及道德教化的作用。
宗教的社会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同,与此同时,***府部门也在依法管理、取缔非法宗教活动、为宗教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根据《上海市宗教事务条例》第六条第四款关于“市和区县宗教事务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府和街道办事处,对本行***区域内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等相关规定,虹口区民宗办于2011年4月开始,以江湾镇街道为试点,在基层宗教事务委托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建立健全社区宗教事务管理四级网络、制定街道和居民区二级台账、应急预案、信息上报等制度,在法律***策宣传、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抵御境外渗透、宗教界人士教育引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委托管理以来,区域内宗教事务管理网络更加健全、手段更加多样,信教群众需求得到更及时的回应,群众对***和***府的向心力不断增强。
随着挂职接近尾声,与三观堂的接触也将暂告段落。但她留给我对基层宗教事务管理、做好信教群众工作的思考,将不断延伸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