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原料药的市场上由四种维生素B12,他们分别是羟钴胺、甲钴胺、氰钴胺和腺苷钴胺,这是因为B12分子中的中心离子上带有不同的功能集团而被叫做不同的名字。羟钴胺是因为B12分子的中心离子上连接的是羟基而被叫做羟钴胺的。在这四种B12分子里面,羟钴胺的水溶性最好,在尿中的代谢速度慢,又称长效钴胺素;虽然吸收速度比不上氰钴胺和甲钴胺,但是它在眼部的浓度很高,能够大大缓解视觉疲劳和营养视神经,因此它对中毒造成的弱视有一定的疗效。此外,羟钴胺在水溶液下能够快速与游离的氰根结合生成无毒的氰钴胺,因此它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氰化物中毒的解毒剂。羟钴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B12呢?
一、性状:
羟钴胺又叫羟基维生素B12,是一种枣红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微溶于水和乙醇,不容于乙醚、氯仿和丙酮;分子式为C62H90ClCoN13O15P;分子量为1382.82;结构如下:
二、生产方法:
羟钴胺的生产是通过氰钴胺来合成的的。其合成路线为氰钴胺在水溶液状态下经还原剂的还原生成维生素B12的还原态,还原态的B12再经氧化生成羟钴胺,含有羟钴胺的反应液经过树脂的提纯和丙酮的结晶而得到羟钴胺晶体。
三、羟钴胺的功能:
维生素B12为含钴的维生素,正常人每日需要量为1μg,主要由动物性食物提供,肠道微生物亦能合成少量。单纯因食物中含量不足而导致缺乏者极为罕见。羟钴胺是维生素B12前身物质,其药理与维生素B12 相同。用于防治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各种病症。大剂量注射可用作氰化物的解毒剂,使氰化物迅速转变为氰钴胺而解毒。
四、羟钴胺的药学作用:
维生素B12是细胞***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B12主要参与下列代谢过程:1.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生成蛋氨酸反应,催化这一反应的蛋氨酸合成酶(或称甲基转移酶)的辅基为维生素B12,它参与甲基的转移。B12缺乏时,N5-甲基四氢叶酸上的甲基不能转移,导致蛋氨酸生成受阻,同时也影响四氢叶酸的再循环,影响嘌呤、嘧啶的合成,最终导致核酸合成障碍,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因此B12缺乏会同时引起叶酸缺乏症和同型半胱氨酸(堆积)血症。维生素B12缺乏与叶酸缺乏所致贫血的血细胞形态学异常基本相似,两药可互相纠正血象的异常。2. 5-脱氧腺苷钴胺素是L-甲基丙乙酰CoA变位酶的辅酶,催化L-甲基丙乙酰CoA为琥珀酰4-磷酸泛酰基乙酰CoA。当B12缺乏时,L-甲基丙乙酰CoA大量堆积,后者结构与脂肪酸合成的中间产物丙乙酰CoA相似,因此,影响脂肪酸的正常合成,从而影响髓鞘转化,髓鞘退化,进行性脱髓鞘。由于维生素B12的作用关系到神经髓鞘脂类的合成及维持有鞘神经纤维功能完整,维生素B12缺乏症的神经损害可能与此有关。3.羟钴胺为维生素B12的前身物质,系由羟基取代维生素B12的氰基而成。
五、羟钴胺的药学动力:
口服羟钴胺必须与由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即“内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后,方不易被肠液消化,可在回肠远端被吸收入血。恶性贫血患者的胃黏膜萎缩,内因子缺乏,导致羟钴胺吸收障碍。在通过小肠黏膜时,羟钴胺与蛋白解离,再与一种转运蛋白一转钴胺素Ⅱ(TranscoholaminⅡ,TCⅡ)结合存于血液中,羟钴胺-TCⅡ复合物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或线粒体内。进入肝的羟钴胺与转钴胺素I(TCI)结合,贮存于肝、骨髓和其他组织细胞内。羟钴胺大部分随胆汁排出,少量随泪液、唾液、***汁排泄。羟钴胺肌内注射后迅速吸收,1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峰值,由羟基取代维生素B12的氰基而成。在体内能与氰离子结合形成氰钴胺而起解毒作用。
六、羟钴胺的临床效果:
随着火灾事故增多,火灾烟气吸入导致的一氧化碳和氢氰酸复合中毒已成为氰化物中毒的首要途径。羟钴胺静脉注射给药可用于已知或疑似氰化物中毒的解毒***。其进入体内后可与氰离子直接络合而不需要血红蛋白参与,因而不降低机体携氧能力,非常适于火灾现场烟气吸入患者的院前救治。
总结:通过以上对羟钴胺的介绍,我们对羟钴胺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它不仅可以***B12缺乏症,而且对中毒造成的弱视有一定的疗效,同时还是氰化物中毒的解毒剂。
参考文献:
[1]曾碧榕等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 第8期
[2]杨美燕等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9,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