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五十年来,《焦仲卿妻》反封建思想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众多研究者主要集中于作品的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主题分析,悲剧根源探究,作品成因,运用新理论、新观点对作品中的人物心理、行为的深层次的挖掘等等。总的看来,近五十年来对《孔雀东南飞》的研究呈现出越来越深入的趋势。
【关键词】《焦仲卿妻》 反封建思想 主题 悲剧根源 作品成因
【中***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6-02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学界近五十年来共发表了300余篇《焦仲卿妻》研究论文。而《焦仲卿妻》的反封建主题研究,也成为近五十年来研究者最为关注的方面。学术界多角度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们的及时交流,为《焦仲卿妻》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本文欲从《焦仲卿妻》的主题、悲剧成因、焦刘二人对爱情婚姻的态度、不足与期待等问题入手,对《焦仲卿妻》近五十年的反封建思想研究论文予以综述性分析,供研究者参考。
一、 关于主题
(一)反封建礼教和反封建伦理道德
上世纪60年代以后,坚持这一主题的讨论文章很多,如:陆坚认为,“《孔雀》是一篇反封建专制主义的控诉书——控诉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吴小如认为,《孔雀》是通过家长压迫下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性。谭学纯认为,《孔雀》以否定的形式批判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悲剧性地表现对人的尊严的追求。
方雪松认为,《孔雀东南飞》在焦、刘爱情悲剧的叙述中,真实记录了汉代儒学大师们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封建社会纲常伦理到了东汉末年已经因社会思想基础的混乱动摇而趋于瓦解和消亡的社会现实。因此,《孔雀东南飞》可称作是一曲汉末纲常伦理的挽歌。
邱永山认为,这首长诗, 通过刘兰芝的悲剧, 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罪恶,通过刘兰芝的苦难, 反衬了人民追求美好理想的顽强,也就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从而在“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上”暴露了封建制度, 封建礼教的深重罪恶。
在60年代,对此观点持不同意见者李嘉言、何法周指出,焦、刘二人“衡量是非的标准,辩论的理由、依据都是封建礼教”,“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反抗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体系”。
80年代以后,反对此观点者较多。如:赵新尉认为“从诗作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是一个深通封建礼教,并且按封建礼教处事的‘规矩’女子”。因此,研究作品要从原文出发,不要给作品套上人民性、斗争性、反封建礼教等作品本身不存在的东西。
季寿荣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以儒家的“折中”思想来反对恶性膨胀的人欲对传统礼教的迫害,以此维护和加强封建礼教的统治。
汤斌认为,他们婚姻的本身,乃是奉行礼教的结果,于是坚持这种婚姻,就不属于反抗礼教的范畴。
(二)歌颂爱情
林怀宇认为:“人们几乎想当然地把刘兰芝与焦仲卿看作是一对自始至终、忠贞不渝的夫妻,其实这是阅读上的盲点。”
王富仁的《主题的重建》更对爱情说提出尖锐批评。“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怎会建立起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爱情呢?”刘兰芝充其量也只是能严守妇德,尽义务。焦仲卿对妻子是满意、同情的,“但这基本上还不是爱的感情,而是一种维持比较满意婚姻形式的努力。”“他们有婚姻而没有爱情。”据此,王富仁认为,《孔雀》的主题首先是一个人生的主题,是人的生与死的主题,是人物命运的主题。
张秀英认为,“感动作者,促使作者提笔创作的原因在于兰芝和仲卿的双双殉情,也就是兰芝夫妇誓死捍卫真挚爱情的行为震撼了作者,是爱情的力量促使作者写下如此哀婉动人、传唱千古的。”因而,“我们从创作者的角度可以看出,《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在于抨击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其重心在于歌颂人间至真至纯的美好爱情。”
(三)歌颂女德
魏鸿雁认为,作者是有明显的劝谕世人的含意的, “寡妇起仿徨”自然应该是希望那些寡居在家的女子能从刘兰芝身上看到女德的力量、贞节的重要。文中大量描写兰芝的穿戴外貌说明她是遵守“妇容”要求的, 而非单纯刻画兰芝的美丽。“全诗情节紧紧围绕妇行,分别从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方面对女主人公的品行展开描写, 从而突出了刘兰芝完美的女德操守, 是一曲感天动地的女德赞歌。”
(四)反对封建制度
80年代以后,王汝弼提出观点认为,诗歌“准确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相互关系;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但吴惠娟认为,诗中的反抗就其实质来说,“反的是封建的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对现存制度还是承认它的合理性”。
二、悲剧成因
(一)无子
《孔雀》中未出现与此种观点相关的字句,论者多以“揆情”为出发点,认为无子乃是客观事实。如:赵新尉认为“他们在婚后这么长的时间里,兰芝却没有生育过一个孩子”,这应是焦母和兰芝的真正矛盾所在。焦母提出为焦仲卿再娶东家女也“正是从焦家衍繁后代这一点着想的”。
赞成此说者还有田禾、郭利群、许兵、杜艳等。
(二)封建制度、封建文化的摧残
潘朝录、车光斌认为,焦母、刘兄所体现的封建家长意识是主人公悲剧产生原因的重要方面;从被压迫的角度看,兰芝与仲卿所具有的对封建家长意识的反叛精神是他们悲剧产生原因的另一重要方面。
张玉琴认为,“焦母是个封建卫道士,在她身上体现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抑和奴化。焦母自己酿下的这杯苦酒将由她自己来承担。由此来看这样的悲剧不能由焦母独自承担,而引入深思的结果便是这些当事人背后那狰狞可怕的封建礼教。”此外,“‘从一而终’在中国女性思想中的根深蒂固,使得这首诗暴露出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严重缺失”。
王亚林《传统文化视野中的悲剧》认为,如果将焦刘的爱情悲剧置于博大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之中来审视,就会发现他们的爱情悲剧是宗法社会中孝文化下的万难选择;“个人”、“自由”观念缺失文化下的艰难反抗;精魂化为异类才可长相厮守的缺憾。这场悲剧所蕴含的深刻丰富的文化意义,凸显了诗中主人公特别是男主角焦仲卿是如何在宗法社会孝文化的背景下,挣脱复杂牢固伦理网络而不惜以死来身殉爱情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近五十年《焦仲卿妻》反封建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