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诗、书皆工,尤其令人叫绝的是他擅长画竹,以画竹蜚声艺林。他所画的竹,栩栩如生,仪态万千,多姿多彩,骨格清奇。
郑板桥画竹,除了以画写意,表达他孤傲自赏,清高不俗的人格外。画竹还治愈了他的抑郁症,并成为他晚年养生之道。
郑板桥出身贫家,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年少时就胸怀大志,要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可是他处在那个封建时代,官场黑暗,在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知县处处受气,郁郁不得其志。他既不随波逐流,也不会奉承拍马,受尽上司讽压,加上他生活清苦,心忧天下,一段时间以来,竟患下了抑郁症。常感头痛、背痛、胃肠不适、胸闷,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日渐消瘦。眼看病势日重,家人忙请来医生为他诊治,可郑板桥心境不好,连医生也不想见。
一天,郑板桥独坐书房。突然风雨大作,只见窗外的竹子在暴风骤雨下,依然坚劲挺拔;与风雨进行不屈不挠的搏斗。此情此景,郑板桥灵感大发,提笔蘸墨,画了一幅《疾风劲竹***》,悬挂于壁上,自赏自赞。正是人生须豁达,荣辱尽随风。
尔后,郑板桥又在自己的庭院里加种了不少竹子,他生活在竹荫的怀抱里,爱竹成癖,风中雨中倾听它的声音,日下月中观赏它的倩影,闲中闷中把它当作伴侣。这样在种竹、听竹、观竹、画竹……的日子里,郑板桥渐渐觉得怡然自得,心旷神怡,头痛、胸闷、腹胀等症状逐渐消失了,精神也佳,人也健康了起来。
一天,好友张衡来访,他见郑板桥气色甚佳,病状全消,沉吟片刻感悟道:“你常画竹,精神所托,情感得以宣泄,画竹又须观竹、品竹,以动生气,凝神平气,气顺畅达,抑郁之疾也自然而解,真可喜可贺矣!”郑板桥闻之,深感有理,从此,更与竹结下了一生情缘。他在66岁时作的《竹石***轴》题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寥寥28字的七绝,是郑公一生画竹技艺的总结。郑公画上的竹,绝不是天然之竹的刻板摹拟。他在另一则《题画》中讲出:“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段话的意思是:首先,画家由于对竹子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才能在脑海中形成独特的感受(眼中之竹);然后,在此基础上,郑公匠心独运地将生活中自然形态的竹,概括、提炼成饱含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意象(胸中之竹);最后,他充分发挥中国画纸、笔、墨、水的功能,将“胸中之竹”用娴熟的画技表现出来,创造出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手中之竹)。这种由“眼中之竹”变为“胸中之竹”再成为“手中之。竹”的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的创作过程,其关键就在于“夜间思”――精妙的构思,细致、独特的精神劳动。这种精神劳动,不仅治好了郑公的抑郁症,而且他因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后,画竹更成为他晚年自娱怡乐不可少的养生之道,同时,他自书了“……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的“板桥润格”,因而画竹既养生又谋生,实为一举两得。郑公在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享年72岁,可谓高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