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人民音乐家郑律成当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4岁写出成名之作《延安颂》
抗战时期的延安,云集了一批优秀的文艺创作人才,在他们当中,就有创作了《延安颂》(曲作者)而一举成名的郑律成。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创作于1938年春,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优美妩媚的旋律倾注了作者对***圣地满腔的热情和由衷的赞美。
词作者莫耶在上世纪70年代末回忆《延安颂》创作经过时写到:
《延安颂》的歌声,使我脑海早重现了四十年前存延安那难忘的岁月,重温了延安鲁艺的学习生活,使我更加怀念老同学、老战友郑律成同志。
抗战开始,成千上万的***青年,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从全国四面八方奔向***圣地延安。延安,到处充满清新活泼气氛,到处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歌声笑语满城刚荡。
一天,我们参加在延安城里开的群众大会,散会时已是下午五点多钟的样子。鲁艺就在延安城北门外的半山坡上,我们同学散会后一出北门先爬卜鲁艺的半山坡,我和几个同学在看散会的抗大一、二大队正从北门外的山野田间走过,边走还边喊口号,全城内外到处是抗战的歌声。当时,郑律成同志正和我们站在一起,就要我给写个歌词给他谱曲。那时夕阳正照耀着宝塔山,东面月亮已经出来,我眺望着眼前的壮美雄伟的延安古城,心潮澎湃。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当即在小本子上写下了《延安颂》的歌词,当时我写的歌名是《歌颂延安》,交给了郑律成同志。过了几天,老郑把曲谱好了,唱给我听了一遍。
接着,延安礼堂开晚会,当晚也参加了晚会。就在这次晚会上,郑律成同志和女歌唱家唐荣枚同志(向隅的爱人,唐当时是鲁艺的声乐老师)两人男女声合唱。第一次为演唱《歌颂延安》。记得当时郑律成同志还弹奏着一把洋琴伴唱(这种琴不知是不是叫曼得铃,我不懂),我当时也坐在礼堂下前面边上,一面看着微笑着听着,一面望着台上郑律成和唐荣枚两位同志的歌唱,感到心情无比激动。为我和郑律成同志合作的这支歌曲,第一次为唱出而感到幸福。《歌颂延安》为唱出的第二天,当时鲁艺的秘书长魏克多告诉我,中央宣传部要去了这首歌子。
不久,魏克多同志拿了一张铅印的歌子给我,说已改名为《延安颂》,征求我的意见,我说这歌名改得好。从此,《延安颂》就在延安广泛流传开来。
《延安颂》在抗战时期曾经响彻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并传到国统区和海外,一直传唱至今。当时许多国统区的青年正是唱着这支歌,奔向延安,投入到***的洪流中。《延安颂》由此成为延安精神的象征。这首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歌曲,先后被评选为“20世纪华人经典歌曲”和“传唱至今的十大经典抗战歌曲”。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台湾著名导演刘维斌在评选活动中说:“我觉得这位作曲家不仅仅是在写一个***派,歌颂某一个人,而是对整个人类――对人类美好的一种向往与讴歌。”
郑律成女儿郑小提女士曾多次满含深情地讲述道:“我父辈那一代人想的是什么?当年延安女大的乌兰阿姨在生命弥留之际,还意味深长地嘱托自己的孩子们:‘我走的时候不要放哀乐,我要听《延安颂》。’后来,乌兰阿姨的儿子安吉斯找到我,要播放《延安颂》音乐。当时因没有音像资料,是在家里由我弹奏爸爸留下的钢琴为他录制的卡带。”
中央***颁布《***歌》命令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这首气吞山河的进行曲,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带着对伟大祖国和人民***队深沉的爱,狂飙一般的勇气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响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激荡在新中国建设的征途上,引导人们向前、向前、向前……
1939年秋,正当中国人民处于抗日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时,作曲家郑律成和诗人公木在延安窑洞里,合作完成了拟议已久的《八路***大合唱》。这部大合唱中包括《八路******歌》、《八路***进行曲》、《炮兵歌》、《子夜岗兵颂》、《冲锋歌》、《快乐的八路***》等。在这年冬季,《八路***大合唱》由鲁艺音乐系油印成册,还在中央大礼堂组织过一次晚会,由郑律成同志亲任指挥,进行专场演奏。以后不只抗大学员唱,各机关、部队、学校也都传唱起来。《八路***大合唱》在后来延安举办的“五四中国青年节征文评奖”活动中,荣获“音乐甲等奖”。其中《八路******歌》和《八路***进行曲》经***认可正式刊登在《八路***》杂志上。这支进行曲像进***的号角,跨越时空,一直伴随着人民***队成长壮大和人民战争胜利的历程,发挥了威力。1988年7月25日,经***中央批准,中央***决定,由******颁布命令,定为《中国人民***歌》。
郑律成后来讲到创作《八路***进行曲》的情形:“我写出后,总觉得不够劲,后来就加了一句:向前向前向前!为什么这么加呢?我觉得我们八路***那么大的一支队伍,开向前方和日本鬼子作战,光用原来的乐句表现不够。我想,得拿出点气魄来,就加上了‘向前,向前,向前’,这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一个道理,一下子抓住问题,气魄就出来了。这么写是因为生活里有那么一股激情。一个人熟悉生活,写出来的东西气魄就不一样。”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郑律成塑造的不是游击小部队的形象,而是大兵团气势恢弘的形象,有着排山倒海的力量。这首歌唱出我***坚不可摧、摧枯拉朽的气势。这首昂扬的战歌,自诞生以后,就被万众传唱,经久不衰。
2009年10月1日,在共和国隆重庆祝六十年华诞的庆典上,伴随着响彻天安门广场大***序幕的进行曲,正是郑律成当年倾注青春热血谱就的《中国人民***歌》。它那威武雄壮的旋律,伴着人民陆海空方阵刚健有力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精神抖擞、英姿勃勃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同志的检阅。亿万人民无不为人民***队的发展壮大而振奋和骄傲!
国际主义战士
郑律成1914年出生在韩国全罗南道光州。他出世的时候,朝鲜半岛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没有了自己的祖国,没有了自己的家园,朝鲜民族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亡国奴。朝鲜爱国者们纷纷奋起抗争,他们要民族***,要祖国***。千千万万朝鲜爱国者到中国寻求***真理,为了自己的祖国,参加中国抗日斗争,与中国朝鲜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浴血奋战。郑律成的父亲及三个哥哥都是爱国者,三个哥哥在中国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郑律成随三哥郑义恩到中国南京进了朝鲜爱国团体“义烈团”办的“朝鲜***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进行抗日活动,同时学习音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郑律成奔赴延安进快公、鲁艺学习,开始以音乐为武器进行抗日斗争。他创作的《延安颂》,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有一代人便是唱着这首歌,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奔向***圣地延安,表达了无数***者对***圣地的向往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
坚定信念;他创作的《八路***进行曲》,在整个战争年代,八路***、新四***以及广大人民都会唱这首进行曲。在抗日战争年代,他的作品起了打击敌人、团结人民、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有力地宣传了***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
原国家副******讲:“郑律成同志用感染力极强的音乐作品,为中国人民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作品是中华民族和无产阶级文化宝藏中的珍贵财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根据八路***总部总司令6号命令:“为配合苏联红***进入中国及朝鲜境内作战,***朝鲜人民,我命令:现地华北对日作战之朝鲜义勇队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朴一禹立即统帅所部,随同八路***及原东北***各部向东北进兵,消灭敌伪,并组织在东北之朝鲜人民,以便达成***朝鲜之任务。”郑律成携夫人丁雪松及女儿随朝鲜义勇***从延安回到朝鲜工作。回到故土的郑律成全身心投入新朝鲜的建设。他全力以赴筹建了朝鲜人民***协奏团,以旺盛的创作激情为朝鲜***民谱写了《朝鲜人民***进行曲》等歌曲以及《东海渔夫》、《***们江》等大合唱。
1949年新中国成立,郑律成夫人丁雪松调回中国工作,丁雪松要求他一同回中国。经***和******协商,得到批准,1950年全家回到中国,郑律成加入中国国籍,定居北京。同年,郑律成同欧阳山尊、刘白羽等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创作组创作员奔赴朝鲜战场,创作了《中国人民志愿***进行曲》、《歌唱白云山>等作品。此后,郑律成作为普通的音乐工作者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深入生活,采集素材,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根据川江号子提炼写出无伴奏合唱《江上的歌声》、歌颂黑土地建设《兴安岭组歌》、少儿歌曲《我们多么幸福》、为战士们谱写《强大的舰队在海上行进》、歌剧《望夫云》、为诗词谱曲……
用音乐搭建中朝韩友谊桥梁
郑律成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他出生在韩国。他个人和家庭成员在******斗争中所做出的贡献,得到韩国人民的尊重。从2005年开始,韩国每年举办“光州郑律成国际音乐节”(目前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他的家乡光州市修建了“郑律成街”:市***厅财***拨款筹备2012年建成郑律成纪念馆。韩国人民因作曲家出生在韩国,并受到13亿中国人民尊重、喜爱而感到无比自豪。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八路***总部6号命令,郑律成一家随朝鲜义勇队从延安回到朝鲜工作,其间郑律成创作了《朝鲜人民***进行曲》,创建了朝鲜人民***协奏团。为此,根据******指示,朝鲜二八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艺术片《音乐家郑律成》,郑律成的名字在朝鲜也是家喻户晓。
2009年7月25日,***歌诞生七十年之际,在哈尔滨市委、市***府和警备区大力支持下,“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在音乐之城哈尔滨隆重开馆。参观者在声中深受感动、热泪盈眶。纪念馆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受到市民喜爱的文博展馆。
2009年9月,人民音乐家郑律成当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中国人民和朝鲜半岛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为打击共同的侵略者结成了血盟关系。在取得国家***、民族***后,郑律成对中朝韩三国的贡献,赢得了三国***府和人民的尊重和敬意,他为振兴东北亚、促进中朝韩三国人民的了解和交往搭建了一座不朽的友谊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