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9日上午,几位农民工来到辽宁锦州市凌川酒厂老库房挖地基,因为按照市里的规划,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锦州凌川酒厂,将从南宁路迁往锦州市南面的新厂区,老库房改建成数间供商人们放置货物的小仓库,没想到这一挖,就挖出了一段传奇。
无意中发现老酒
当民工们挥舞着镐头,刨在距离西墙约20米的地面上时,听到了不同寻常的声响。当挖到80厘米深时,民工发现了一块木板,把木板周围的沙土清理干净后,一个棺材似的大箱子出现了大家不知道这个箱子是怎么回事,议论纷纷,有人提议应该向凌川酒厂领导报告,于是,他们找到了时任凌川酒厂厂长的张广新。得到消息的张广新立即赶往老库房,当他打开箱子上的木头盖,一股酒气扑面而来。职业的敏感告诉张广新和他的同事们,木箱子里盛的是酒,而木箱子的名称应该叫木酒海。为了弄清酒的多少,张广新让人找来一根木棍,伸到木酒海里试探,结果发现酒深至少五六十厘米。张广新找来铁瓢和铁桶,把里面的酒小心翼翼地舀了出来。张广新隐约意识到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于是他派人请摄影师来拍照,记录下那珍贵的历史瞬间。
6月9日,锦州市文物局考古工作队队长常春林也接到了通知,凌川酒厂大库房里发现了文物,要他立即赶往现场。木酒海飘出的迷人酒香,使平时喜欢喝两盅的常春林禁不住诱惑,决定亲口尝一尝,品尝后他发现口感非常好。一会儿,人们把木酒海弄上了地面。张广新突然有一种预感,他让人用工具仔细敲打地面,来自地下的神秘声音再一次传了出来。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在木酒海的周围挖掘,附近又有3个木酒海相继出现在人们面前,而且里面都有酒。在这4个木酒海里面,人们收获了4000公斤白酒。极度兴奋的张广新对出土的白酒进行分析,这是精心酿造的白酒,52度,颜色发黄,尽管年代久远,依然散发着诱人的芬芳。
努力考证埋藏年代
这时,一个疑问出现了,这些酒的主人是谁呢?锦州人总是习惯把凌川酒厂旧址南宁路叫烧锅大坑,因为从清代嘉庆年间开始,南宁路一直是同盛金酿酒作坊的所在地。史料记载,同盛金烧锅的创办者是满族人高世林,高世林持有清朝户部发的营业执照,他以东北地区优质粮食为原料用满族传统工艺酿造白酒,深得皇家喜爱,走上了宫廷的宴席。张广新认为,这些白酒应该是同盛金的遗产。伴随着酒厂搬迁,一些同盛金的遗物同木酒海一起,陆续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最让张广新感兴趣的是,在一根清代松木房粱上刻有这样的文字:“敕建:同盛金烧锅深蒙嘉庆爷隆恩,国可一日无君,大内不可无同盛金,同盛金烧锅高,沐手恭录。大清嘉庆十三年戌辰,谷且。”熟悉历史的人告诉张广新,这段文字说明,早在嘉庆十三年,同盛金的烧酒已成为朝廷的贡酒了。而“国可一日无君,大内不可无同盛金”这14个字,是嘉庆皇帝对同盛金烧酒的褒奖。
这个发现让张广新激动不已。同盛金为朝廷生产白酒的传说得到了证实。木酒海里面的酒是贡酒之说也有了依据。激动之余,有关木酒海埋藏年代的问题,开始困扰着张广新。不久,张广新得到消息,当酒厂的员工把破损的二号木酒海外层松木板取下时。慷奇地发现内层宣纸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毛笔字。张广新在宣纸上陆续发现了“号”、“银”、“发”、“堂”等字和一些人名。突然,张广新看见了“同盛金”三个字。可惜的是,由于纸张破损,其中的“金”字已模糊不清。尽管如此,张广新依然欣喜万分,因为这再次证明木酒海和里面的白酒,都属于同盛金。遗憾的是。记录木酒海年代的文字始终没有出现。遗弃或与战争相关
木酒海的埋藏时间问题,同样困扰着锦州的考古工作者。为此,常春林多次走近木酒海,期望有所发现,最终也没能如愿。于是,他决定请辽宁省派人来考察。听取了情况汇报后,省里的专家决定到木酒海出土现场进行勘查。突然,有人在泥土中扒出一张类似封条的纸片。抹去上面的尘土,7个汉字跳入人们的眼帘,分别是“大清国”、“道光”、“乙巳”。按照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乙已年为道光+五年,也就是公元1845年。这张纸片的出现,证明4个木酒海和里面的白酒,是1845年封存、窖藏的,已经在地下度过了150多年的漫长岁月。
什么原因使埋藏在地下的木酒海被遗忘了150多年呢?有人猜测,木酒海是同盛金创始人高世林秘密埋藏的,不久。高世林突然死亡,其他人对此一无所知。因此木酒海就一直埋藏在了地下。而更多的人认为,这些木酒海保留至今和鸦片战争密切相关。道光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割地赔款,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向崇尚节俭的道光皇帝,更没有了喝酒的兴致。同盛金为皇宫酿造的贡酒,再也没有得到征用,于是被埋在地下的酒窖里。
工艺特殊包装坚固
木酒海的发现深深吸引了民俗专家王光,她曾多次到酒厂进行实地考察。王光了解到,木酒海分内外两层,外层用的是5厘米厚的松木板。木板与木板之间由八字原始铆链接,两头则用铁巴锯和铁炮钉固定。王光从史料中发现,用松木做成木酒海贮酒的方式,来源于满族人的先祖女真人酿造松苓酒的古老技艺,即将烧好的酒放在陶罐里,然后在山中找一棵又高又直的大松树,断其主根,把酒埋在树下。女真人认为,通过这种特殊的贮存方式,能将松树吸取的精华收进酒中,达到天地交合的目的,饮用这样的酒对人体非常有益。随着时光流逝,走出大山的女真后人们,逐渐放弃了先人把陶罐埋在大树下制作松苓酒的做法,而改用松木板制成容器储藏白酒。
木酒海的内层由宣纸制成,厚度达5厘米。常春林测量过,木酒海的长度为262厘米、宽131厘米、高164厘米。常春林计算得知,木酒海内层需用宣纸1500多张,这些宣纸一张张铺开竟达到29000多平方米,相当于70个篮球场,宣纸之间靠鹿血粘合。据推测,在那个年代,用宣纸和鹿血做一个5厘米厚度的内层,需耗时1年时间。王光认为,之所以使用鹿血粘合宣纸,除了鹿血有很好的粘合作用和药用价值外,还体现出当时的人们对大自然力量的崇拜。
成为国家重要文物
经过中国食品质量监督局检测中心检测,木酒海中的白酒完全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埋藏在地下100多年的白酒依然飘香的奥秘何在呢?专家认为,这首先得益于它一直保存在库房中。其次,木酒海上覆盖了黄沙,有利于保护。此外,它本身就有防腐作用,不易变质。1996年12月8日,全国白酒专家周明与辽宁考古工作者近60人,来到锦州对出土白酒进行鉴定和研讨。专家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考察现场,听取了同盛金烧锅历史介绍、木酒海的发现及论证经过。会议中,出土的白酒经专家们品尝一致认为,这些白酒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收藏和商品价值,并会对中国酒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张广新一直关注木酒海中的酒属于哪种香型,专家们将其定位陈香型。
1998年8月,国家文物局将锦州发现的穴藏白酒和木酒海列为出土文物,属国家所有。同年7月,出土白酒被收入世界基尼斯之最。1999年10月,100公斤出土白酒在嘉德拍卖中心拍出了350万元的高价,这笔款将用于木酒海和出土白酒的保护和研究。1999年12月27日,凌川酒厂职工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出土白酒进京仪式。人们庄重地开启一坛尘封的白酒。从里面打出10公斤,作为全国唯一液体文物和出土白酒的代表捐献给国家博物馆。与白酒同时进京的还有一个木酒海。这是进入21世纪前夜,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最后两件文物。如今,出土的白酒分别储藏在凌川酒厂贴着封条的八个酒瓮里。要想取酒,必须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锦州市出土贡酒保护研究管理委员会人员共同到场监督。如今,当年出土木酒海的地方,已经建起了博物馆,4个仿制的木酒海静静地躺在这里,向人们诉说着他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