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家族是中国电影事业名副其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凝聚着邵逸夫及其家人的心血。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与兄长活跃于中国的电影业。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爪哇、越南、婆罗州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
“东方好莱坞”之父
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来到经济开始起飞的香港,开始创立属于自己的电影事业。两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其间,邵逸夫倾力打造位于香港清水湾,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这一工程历时7年始告完工。其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
60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李翰祥、陵波……无不出自“邵氏”门下。其中《江山美人》、《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太连看一百多场,由《梁祝》而在台湾掀起黄梅调狂热;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发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东身份出任香港“无线”董事局***。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与此同时,邵逸夫还投资房产物业、股票市场等,开展多元化经营。香港素为藏龙卧虎之地,富商豪贾云集,但以经营影视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唯有邵逸夫一人。
邵逸夫不但创造了中国的电影传奇,也创造了捐资助学传奇。
散尽千金善心动天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早在1973年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当年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此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