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
一 、我家14岁读初二的蒋筱寒同学很喜欢你这本《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自从得到此书,便成了她桌上、枕边的必读书。读你写范美忠等人,又欢笑又忧伤,读你的《在鲁迅路口》甚至都落了眼泪,最喜欢读的是写菜虫从无到有到长大的那些文字。一个晚上,她突然对我说:阿啃叔叔这本书名,我感觉应该叫“寻找生命的意义”。我发现,她说得还很有道理,你以为呢?
感谢筱寒同学的阅读与指导。能够说出“生命的意义”五个字,筱寒童鞋了不起。包括筱寒在内,包括菜虫,以及所有我们这些朋友的孩子们,他们总是让我产生一种乐观情绪:未来的世界会好的。梁漱溟先生当年的深沉提问,我常报以浅薄的乐观。因为,新的一代人,他们吸收的养分更充足。而涉及到我们成年人自己的写作,如果这种书写始终直面自己内心的话,那么,哪一种书写不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现在,我恰好是一名中学教师,我所不得不面对的,便是教育,所以透过对教育的谈论,无非也是在寻找我生而为人的意义。若我们爱教育,视之为自由的传递,那么,我要寻找的,便是教育生命的意义。
二、在这本《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中,我所看到的,是一个逐渐以自觉意识完成教育使命感的追求自由的教师形象、一个随着生活的延展而努力做好丈夫好父亲的男人形象、和一个坚守底线追求美好热爱生活乐于思考享受友谊的日渐趋于健全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你个人的精神、生活、事业的成长史,草蛇灰线,散布其中。你是否认同我这个观点?
哎呀,金霞你真是不吝赞词啊,令人汗颜。其实我是一个笨拙的中年男人,总是处在被人嘲笑的境地。但我理解,他们善意的嘲讽,是对我的宽容与爱。所以你这么高的赞扬,我首先是不习惯,其次,也真没你所说的高度。至于你所说的成长史,恐怕是有的吧。因为我确实很在意书写中的真实感受,如果写作不忠实于自己的内心,那么写作并无意义。我自认是一个“修正主义者”,不同时间段的想法会有改变,这些改变的逻辑都在我的写作中,所以一定程度上,我认同你的观点。虽然就主观意***而言,我并没这么设计。但既然书已经出版,如何评说,要由读者决定了。
三、从微博上观察,你这本书受众面极广,可谓老少咸宜。再比如,我家读初二的小寒爱读,我教初中的同事也从中受益良多,我有一怀孕5个月的朋友,她购到此书后也一口气读完。因为受众面广,所以它的意义也极大。能够吸引如此广泛的读者,不知是否在你意料之中?你在构架此书时,除了表达你自己,把过去种种做个总结之外,是否也有劝世救生的意***呢?
这真令我意外,会不会是你的误判?我从来不觉得这会是一本老少咸宜的书。就我的想法而言,多少有点离经叛道之嫌。而我在文章中表达的观念,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也跟主流较远,与成功学无关,怎么可能老少咸宜?所以我很感激编辑有决心出版我的书,我担心出版社的盈利情况,然后过几天,就进特价书店。至于你所说的架构,则完全没有,只是把2006年之后关于教育的文字集合起来,略为分类而已。“劝世救生”的意***,抱歉,我不是救苦救难观世音娘娘啊。
关于教育
四、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你的书中,你也特别提到了一些你教学生涯中比较关键的学生,比如朱桂英。这本书的第二篇序《阅读抵抗荒诞:所有的智慧都在朝阳的那一面》即是朱桂英所作。本书中,你只记叙了学生时代你对她的观察,她所引起的你的反思。我想了解一下,作为你的小朋友的朱桂英,在她做教师时以及从事媒体工作之后,你们又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是的,我认为我们之间远远超过师生的关系,而同属于一个精神共同体。并且这不是我教育的成果,而是小朱自我寻觅的过程。她的善良和清晰的理性很好的结合在身上,寻求光,寻求真理。于是多年以后,我们发现依然在同一条道路上。事实是,小朱天资聪颖,对未知的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她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超过我啦。早在2008年我们一起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时,就已经能给我很多启发。在我们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报告中,小朱的文章是我私下里认为最棒的。现在,她的思考立足点很高,关注面很广,我有时候看她博客和微博,看看她现在读什么书,然后也去找来读读。
五、诚如你不久前在朱桂英婚礼上所发表的演说,她是青年才俊,在自己的领域内,属于既勤勉认真而且优秀杰出的那一类人,可称之为你的“得意门生”。但也必定会有更多的学生,他们受了你的影响也影响了你,却并不是世俗所谓的成功人士,然而,因为彼此的相遇,他们依然可以生活得很有意义,或者,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有意义,就像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人一样。有没有另一种的学生,有着另一种生活哲学,不认同或者反感你的教育教学?
朱桂英不是世俗所谓的成功人士,没升官也没发财,也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在绍兴时,想考一个在编的教师职位,还考不进。这不是因为她不杰出,而是太杰出了,因而小城才没有能容纳她的空间。朱桂英其实是我全部学生中的异类,因为稀少,所以我们才珍惜,可能我这样的人也不算多吧。更多的是无动于衷的孩子,若能反感我,那就很不错了,至少这位同学在思考。这里,我想我们要理解教师的无能为力。这是我一个看法,我们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限度,我们对学生做不了什么,我们对他们生命的影响,极其有限。这是一。第二,教育最根本的,是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这是最好的结果,而非单向传递教师的观念。若做不到成为他们自己,那还有一个底线,就是尽力保有善良和同情能力。我希望多数孩子,能够成为有同情之心的人。至于另一种生活哲学,那是显然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将由他自己规划,老师能做什么?而不认同甚至反对,也是常态,教育的民主,就在这里,教师不应有知识的倨傲,更不应自以为垄断了真理。
六、2004年春天,在徐州论坛上,我们第一次见面,那时你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狂狷”。你大概还记得一个网友清唱了几句《青藏高原》,你便闻声落泪而不能禁。那时候,也是你刚刚写完“那一代”批判的文章之时,我想那时,也是你对教育开始了真正的思考和关注之时,你能回顾一下这个关键的时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