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接近于暮色的时间,我终于踏上了那座久违的小城。终究可以以双脚来感知那里泥土的温软,以眼睛来装下那里暮色中黄晕的光线,以全身心集结的意识来触摸她悠远的岁月了。走在那静静的街巷里,听着鞋与地面摩擦出的声响,一股岁月沁下的馨香直抵心灵。原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是难以入眠的,而在那个晚上,我睡得竟是那么安稳。
清晨醒来,打开窗子,这座高原上的小城在我眼中渐次清晰明朗。深蓝的天色,淡淡的远黛,青灰色房顶的纳西院子,湿润清新的晨风,一切是那么的古朴而又深远。记得大巴在高原上行驶时,蜗在山间坝子中的纳西寨子,一片片苍茫,在青灰颜色的山和淡红泥土的映衬下,浓浓的宗教气息迎面而来,特别是在有尖顶教堂的大村寨里,我觉得一种对于自然的敬畏油然而生。在天人合一的地方,那些匍匐的房子宛若一个个西行朝拜的宗教徒,有着古朴的脸和沧桑的刻痕,有着对于岁月流变的真知灼见。
漫无目的地穿梭于这颗西南高原明珠,剔除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真有恍若隔世的错觉。独特的纳西院子,有着两重青灰的瓦檐,有着古色古香雕着花纹的窗几,有着深深的庭院,充满了闲情逸趣。巷子上的天空是一溜的蓝,脚底下是清一色的泛着光的石板。石板错落有致,和那些拾级而上的院子无序而有序地搭配,形成起伏不定的街巷。街巷里店铺林立,各种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招牌在微风里晃动,游客摩肩接踵,纳西妇女衣裳上的饰品丁丁当当地响,像从远处传来的风铃,颇为热闹而风情不减。
避开热闹的人群,走入一条巷子,拂来的尽是岁月的风,满是岁月的感怀。听着自己的脚步声,叩开一扇扇精致的门扉,静得让你忘记今生何世。沿着石板铺就的阶梯,你可以看到镌刻在墙壁上的神秘东巴文字,可以看见造纸作坊,欣赏到纳西女子的织布手艺。沿步的静寂,沿街的客栈。在游客轻微少些的街面拐角处,一个纳西奶奶在自家庭院的一个角落的藤椅里安睡,金色的阳光在她脸上静止,岁月亦在那一刻静止,不曾从那沧桑里有过丝毫地移动。在那安静里,是经历一生艰辛、大彻大悟后重回的纯真。偶尔转过一家铺子,是经营木雕的,你可以看见一个青年小伙子伏在案上专心致志地雕刻,对铺子前面的过往烟云置若惘闻,好似一个世外高人。当然,在这里,你也可以看见刺绣的男工,和女工在一起一针一线、一起一落地绣下民间的美。
在这不甚曲折的街巷里,水连水,桥连桥,水是清水,桥是木桥,栈桥也可,曲水流殇,独木共饮。甚至走在这些水与桥相连的街面,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要相遇一个一见钟情能够厮守一生的人,就像《廊桥遗梦》里在乡村发生的那个浪漫而又坚贞的爱情故事一样。鱼翔浅底在这水巷里酒吧街边,是一首无题诗,一幅水墨画。桥边有清秀的纳西小妹,她们时而在栈桥舞蹈,时而对歌,情声绵绵,衣袂翩翩。
清晨小城的灰灰底色,暮色中散在山边的淡淡余晖,都能使人魂不守舍。不远处的玉龙雪山,时不时地在阳光里闪着圣洁的光。从山边绵延过来的纳西院子,一律静穆安详,仿佛一束束的光阴。纳西人生活在别具一格的院子里,清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火打酥油茶,因茶的缘由,让我始终觉得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心底都有一重不曾为外人道破的境界。曾在纳西院子外看到这样两副对联:“雪山乐意看人间,花鸟有情迎我来”;“新院消息鸡先报,小庭梅香鹊早知”。是什么样的人家才有如此心境?看来烟火味在这古城庭院确乎很淡,不经意地就将房主人的雅致透露出来。停驻在四方街或者古城入口的广场,可见一些纳西奶奶自然而率真地在打跳,在她们的举手抬足怡然自乐中,我想起了中国的文化精髓书法的一招一式,提笔运神间均见气力和功底。她们在那悠扬清爽的音乐里,时而扭腰,时而围成圈子,垂暮的舞蹈竟比开在路边的杜鹃还要美丽,比那摇摆在春天的杨柳还要轻盈。
沿着不规则石阶,登上狮子山,古城全貌尽收眼底。在那里,过滤了店铺的人声,淘洗了市声的嘈杂,一切陶陶然,尘世间一切显得轻而又轻。群山远黛环绕着的丽江大研古城,片片瓦都似一个个偈语,暗藏着一道道玄机;条条街巷似乎都处在一个时间点上,突然静止,不再为周遭世事干扰,安然于雪山的纯白和自身的洁净。目光逡巡之处,无不是岁月积淀的一层瓷之外的釉,光亮而又细腻。
春早已从山外蔓延开来,花朵上的暗香不时悠然而至。居住房子的小窗外是我所不能识别的青木,鸟声不曾远离,时不时啾啾而鸣,自然隐去些许琐屑的凡俗,突觉内心一片澄明,仿佛找到生命安之若素的归宿。在这古城丽江,原来茶马古道的一段,一段时光静止在我生命。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生命中有一段时光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