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晚辈,坐在他的对面,我没有感觉丝毫拘谨,而他已88岁高龄,是赫赫有名的第二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中日友好医院的首任院长辛育龄教授。
辛老一生的风雨历程和他在医学事业上的成就,足足可以写就一部精彩传记。遗憾的是,因为杂志版面有限,我只好摘几颗“闪亮之星”,以飨广大读者。
抗日战争中与白求恩同志一起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打破了少年辛育龄的求学之梦。在家庭的影响下,16岁的辛育龄走上了由此为之奋斗一生的***道路。1938年,辛育龄参加了八路***,成为冀中***区卫生部的卫生员,并有幸和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共同工作、战斗。
“我还能回忆起当年跟随白大夫医疗队服务的一些事:1939年夏,在司令员指挥的冀中齐会战斗中,打死日寇一百多名,白大夫将抢救手术室设在离前沿阵地只有二里之遥的地方,大家认为这儿对白求恩同志太危险了,但他说,离阵地越近,就越能多救活些伤员。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有大批伤员需做急救***。我的任务是进行伤员登记分类,伤势轻的进行包扎止血往回送,危重伤员则由白大夫施行手术。战斗由中午打到傍晚,敌人由沧州、保定派来大批援兵,企***东西夹击包抄我***后路,贺司令决定迅速撤出敌人包围圈,并派’警卫员保护白大夫立即随***后撤。但白大夫正在为一名伤员做抢救手术,警卫员说敌人已包抄过来,情况十分严峻,我们是奉命而来,快走,不然我们就将您拖走!可是送那位受伤连长的战士苦苦要求白大夫,说救救我们的连长吧!他是红***的战斗英雄!白大夫检查连长的伤势,是炮弹炸伤,腹部受伤,耳朵炸掉半边,腹壁被炮弹皮撕裂了一个大口子,肠子还露在外边。白大夫镇静地集中精力快速清洗伤口,止住出血并将外露的肠子送回腹腔,缝合伤口。白大夫还吩咐一定先把这位伤员送下去,由于敌人的逼近,警卫员等得心急如焚,见白大夫手术结束了,二话没说,架起他就跑,边跑边向白大夫解释,情况非常危险,首长让我们保证您的安全。白大夫说,您看到了吧,那位连长伤势严重,如不抢救,他会死掉,我来中国的使命是救死扶伤,不能为了个人的安全而不顾伤员的死活!我们所有跟随白大夫的医护人员都为白大夫的安全捏了一把汗,并对他那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临危不惧、抢救伤员的伟大献身精神感动不已。
为了摆脱敌人的尾追,首长指示当晚往北转移。可我们在途中又遭遇敌机轰炸,我当时负责医疗队的药品材料,在敌机轰炸时,驮药品的马吓惊了,药箱摔破,药品撒了满地。白大夫一看怒气冲天,向我大发雷霆,训斥我没管住马。我虽然感到挨骂委屈,可是我理解他的心情,这药品损失是涉及人命关天的大事,我一边哭一边收拾撒在地上的物品。幸亏老乡把马找回来了,白大夫的气也消了,他转过身来突然搂住我说:‘我知道这不能怪你,我是对敌人满腔仇恨和愤怒没法发泄呀!’我感到白大夫的大手摸到我的脸上,我哽咽了。白大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同志的无限热爱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医学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
在白求恩大夫身边工作,年轻的辛育龄被他高尚的精神所感染,从此也影响了辛育龄的一生――一息尚存,始终要为患者服务,永不放弃。
之后,辛育龄组建冀中***区制药厂,为***疟疾等传染病,带领群众上山采草药并精制成药片,供给部队服用,使大量患病的官兵治愈,重返前线。抗战中期,他又被选送到延安深造。一心想圆上战场杀敌梦想的辛育龄向往着抗日******大学,但最终还是服从组织的安排报考了中国医科大学。红色医科大学生的身份为其今后成为医学专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外科医生、中国医科大学三分校附属医院院长,辽宁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抗美援朝医疗队员,辛老在医学专业和组织管理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迈进着。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辛育龄被国家选送赴前苏联深造,掌握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成为我国首批派往前苏联医学科学院培养的胸外科博士。
辛老非常重视学习和运用祖国医药学,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1965年他成功地运用针刺麻醉施行了肺切除手术。此法安全简便,减少了药物麻醉带来的并发症。辛老先后用针刺麻醉做过1400多例肺切除手术,成功率高达98%,令国内外同行赞叹不已。他的成就不但使无数患者受惠,也为国家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参观辛老的针刺麻醉下开胸手术,被中国古老医学技术在现代医学上的神奇应用所折服。
辛老对我说,当年因为许多患者及家属有顾虑,不愿接受针刺麻醉,他为了说服患者和家属,决定亲自尝试一下针刺麻醉。他请医生切掉了自己原本正常的阑尾,只是为了代患者体会一下针刺麻醉的感觉。
辛老也是电化学疗法***恶性肿瘤的开创者。辛老和瑞典著名科学家合作,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成功地将电化学疗法应用于临床。由于电化学疗法不用开刀,创伤小,副作用少,恢复快,非常适用于年老体弱者。为了推广这项新技术,他举办了150多期学习班,为全国培养了2000余名医生,还亲到100多家医院指导,开展电化学疗法。在辛老的不懈努力下,电化学疗法在恶性实体肿瘤和血管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上均成绩斐然。迄今约有11800余例肿瘤患者接受了电化学***,有效率达65%~85%。可是辛老还不满足于这些成就,他又推出了新项目――高旋磁***仪,这也是一项新技术,对神经痛、软组织损伤。癌症放化疗的副反应以及骨质疏松症有确实的疗效。特别在******型肺炎所引起的股骨头坏死时,磁疗发挥了惊人的效果,使56名股骨头坏死患者得以治愈,免遭股骨头切除之苦。
70年,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辛老不仅有着精湛的医术,还有着高尚的医德,他是真正的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待患者如亲人。1996年,辛老到天津讲学时,在当地看到了一位患有面部先天性海绵状血管瘤的14岁女孩,这个女孩的右脸高高肿起,还有舌部大血管瘤垂出口外,嘴不能合拢,小小年纪,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她和她的家人都非常痛苦,四处求医,却收效甚微,一天到晚都戴着口罩,不能说话、吃饭非常困难,十分可怜。辛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先后走访了两家北京的口腔医院,找治血管瘤的大夫,为女孩会诊,都认为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不宜冒险。面对同行的劝说和重重困难,辛老凭借着丰富的行医经验和从不畏惧艰难、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决定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由于手术难度很大,手术费用较高,孩子的父母和她的同学,老师四处筹措,也只是杯水车薪。医院为了挽救这名女孩,
免掉了数万元的医疗费。为了保证电化学***的成功,辛老动员了医院各科优秀的医师,组成协作组,精心做好了术前各种准备,拟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处理措施。由于准备充分,女孩的手术虽一路风险,十天内三进手术室,但最终还是逢凶化吉,获得成功。手术后,辛老对小女孩悉心照顾,包括使用什么餐具,吃什么都亲自关照。现在这个女孩已经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她又回到了课堂,并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青年医师学习的楷模
辛老一生的日程表中没有休息日,现在,医院里临床研究所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就是他的战场。晚上经常需要家人催促才回家吃饭,节假日、公休日也总能在那里看到他的身影。医院就是他的家,医学事业就是他的命。
辛老不仅救治了许许多多的患者,还致力于医学教育,满腔热忱地培养新人。辛老不管是对研究生还是进修生,不管是对医生还是对护士,他都会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辛老总是真诚地扶植青年医生的成长,许多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年轻人提起他来,赞叹他不仅是学业上的导师,更是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在教学上,辛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点而因人施教,他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的课题研究计划,同时进行指导,提出修改意见。每当学生出现过失和错误时,他从未呵斥和责难过,总是耐心细致地教导;每当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他总是投以表扬和鼓励的目光。他的这种悔人不倦的精神,默默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如今,辛老带出的20余位博士和硕士以及为各省市培养的300余名胸外科医师均已成为医学界的骨干力量,可称桃李满天下。
耄耋之年,身康体健
整整一上午的采访,辛老都精神抖擞,没有疲倦。他思维敏捷,谈吐自如。问及辛老有什么养生之道时。他说:“我其实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但是我自控能力强,饮食控制得很严格,酒是不喝的,有兴趣喝,但我不喝。早上将一两芝麻糊放进一杯牛奶里,这就是我的早餐;中午一个馒头或是一个窝头,一碗菜,一碗汤;晚上吃二两主食,喝一碗棒子面粥,吃些芹菜。我一天的主食不超过四两,但肯定有粗粮,老年人要多吃菜,以菜代粮,好处多。我吃鱼但基本不吃肉,以前吃鸡蛋,后来因为胆固醇高就不吃了。晚上饿了,我就喝一杯牛奶,这样足以满足一天蛋白质的需求。我们全家人都是低盐饮食,每天盐摄入量基本保持在4~5克。
我因为当大夫的原因吧,睡觉睡得晚,但总保证有六七小时的睡眠。***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所以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一天每一秒都不能虚度。现在我每年都订阅十种报刊,总是在学习,看到前沿的医学信息,就介绍给科里的医师们,供大家参考。其实我也是非常喜欢棋类活动,但是我怕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所以下棋嘛,我顶多就是看看,从不参与。而看资料,成了我的习惯,使我的晚年生活丰富且充实。
人呢,一定要运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跑步。2007年,我做了腰椎手术,所以现在每天就散散步,不过在室内我还有床上的运动哟,平躺在床上,做踢腿动作。每天一千次。冬天冷时,我就把毛裤穿好,也要坚持做。你瞧,我现在康复得挺好。”
辛老一生不树敌,宽以待人;他是乐观主义者,心里没有解不开的扣儿。辛老说,这一切,都是有利于健康的。
辛老曾作诗一首,以此与广大读者共勉。
缘古行医成名难,悬梁刺股攻读艰。
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
古稀之年心未老,豪情满怀创新天。
总结经验留后人,不甘医术化青烟。
改革大潮催奋进,继续攀登永向前。
辛育龄简介
1921年2月出生,河北高阳人,中共***员。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前苏联医科院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胸部肿瘤研究所胸外科主任、副所长,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中国医学基金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学位评委会中西医结合组负责人,中国科协技术开发部及北京市科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针灸学会***,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名誉教授。现任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室主任,胸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委员,国际生物电路学会副***,日中医学协会顾问。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北京市人大***,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式医生,全国百名优秀医师,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府特殊津贴享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