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约生于公元250年,卒于公元305年。西晋著名文学家,西晋文学集团“二十四友”之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左思诗十五首。其诗格调高亢雄迈,语言精练,形象鲜明,成就颇高,有“左思风力”之誉。代表作《三都赋》。三都赋构思十年,是韵文和散文的完美结合。由于其诗境界壮阔、辞藻华丽,倍受推崇,人们争相传抄,一时呈“洛阳纸贵”。
左思家世代传承儒学。他的父亲左雍原本是个小吏,因为才能出众,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的时候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可是都没学成。他的父亲左雍就对朋友说:“左思通晓、理解的东西,比不上我小时候。”左思听了,心里感到很惭愧,于是激励自己勤奋向学,终至学识渊博。
左思相貌丑陋,口齿笨拙,诗文辞采却壮美华丽,并且擅长阴阳之术。
左思不喜欢与人交游,只以闲居为事。他作《齐都赋》,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又想作《三都赋》,正赶上妹妹左芬被晋武帝征召入宫,父亲把家搬到了京师,于是左思去拜访著作郎张载,访求四川成都一带的事情。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来构思《三都赋》,门旁庭前,篱边厕所,都放着笔和纸,偶得一句,立即记录下来。
左思认为自己见闻不够广博,于是请求到秘书省担任掌管***书典籍的秘书郎之职。
《三都赋》写成之后,当时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了他的作品。
安定人皇甫谧有很高的声望,左思就前去拜访他,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皇甫谧大为称道,并且替他的赋写了序文。
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
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
司空张华见到此赋,感叹说:“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
起初,陆机(261—303)从南方来到洛阳,打算创作《三都赋》,听说左思正写此赋,拍手而笑,给弟弟陆云写信说:“这里有个粗俗鄙陋的北人,想作《三都赋》,等他写成了,也只好用那些纸盖酒坛子罢了。”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
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秘书省长官贾谧请他主讲《汉书》,贾谧在“八王之乱”中被诛杀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门儿心思扑在典籍上。等到张方肆意暴虐,祸害京都洛阳,左思将全家人搬到冀州。几年后,左思因病而死。
左思著有著名的《咏史八首》。《咏史八首》写于西晋立国后,东吴灭亡前,约公元265—280年之间。我们要全面了解左思,了解左思生活的那个时代,就不能不说一说他的《咏史八首》
一、文才武略思报国
《咏史八首》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左思的《咏史八首》不太容易懂,关于诗中的字句,有的是读者不大容易懂的,有的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这里,就自己的见解,把其中有关字句的解释做一个说明。
第一部分的第一句中,古代男子20岁,就称为“弱冠”,“柔翰”是指“毛笔”。“卓荦”是“超绝”的意思。第二句中,“准”是指“水准”,“过”的意思是“超过”,“秦”是指西汉贾谊写的《过秦论》;“赋”是盛行于汉魏六朝的一种文体,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拟”的意思是比拟、类似,“子虚”是指西汉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
第二部分的第一句中,“鸣镝”是指响箭,“羽檄”是插有羽毛的***书。第二句中,“甲胄士”是指战士,“畴昔”的意思是“从前”;“穰苴”是春秋时齐国人,姓田,做过大司马的官。是当时著名的***事家。这里用“穰苴”作为《司马穰苴兵法》的代称。
第三部分的第一句中,“长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这是魏晋时人们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形式;“无东吴”,意思是“消灭东吴,统一国家”。第二句中,“铅刀”是铅制的刀,不算锋利,这是作者自谦;“贵一割”的意思是只要干起来,只要国家起用我;“骋良***”是指“大展宏***,为国立功”。
第四部分的第一句中,“眄”,读“miǎn”,意思是“斜着眼睛看”,“澄”是指肃清混乱局面,“江湘”指东吴,“定羌胡”的意思是“平定戎狄”。
全文的翻译是:
我20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博览群书,见解卓尔不群。写的论著达到《过秦论》的水准,作的赋可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相比拟。
边城有战事,***队频频放出响箭,插有羽毛的***书飞报京都。边廷多故,激起我以武报国的志向。我虽然不是行伍出身,但很早就学习过《司马穰苴兵法》,会排兵布阵,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长啸激起阵阵清风,我的志向是消灭东吴,统一天下。我虽才能薄弱,但还是希望为国建功。只要国家起用我,我就能大展宏***,实现平定东吴、平定羌胡的梦想。
我期望为国建功,并不贪***封赏,功成之后,拜别君王,归隐田庐。
左思能文能武,说到文才,著论达到《过秦论》的水准,作赋可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相比拟;说到武略,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他有报国的才干,有以安邦定国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他满怀文才武略,期望为国建功,并不贪***封赏。
二、门阀制度挡住了多少报国的脚步啊!
《咏史八首》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第一部分的第一句中,“郁郁”的意思是“茂密苍翠”,“涧”指山间流水的沟;“松”指生在涧底的松树,用来比喻有才华而出身寒门的卓绝之士;“离离”,密集的小苗随风摆动显出柔弱的样子;“山上苗”用来比喻无才能的贵族子弟。第二句中,“径寸茎”,意思是山上苗的茎有手指粗细。古代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荫”的意思是“遮蔽”;百尺条,松树抽出的枝条,这里代指松树。
第二部分的第一句中,“世胄”指世家子弟、贵族后裔,“蹑”的意思是登上、窃居,“下僚”指“小官”。第二句中,“地势”喻指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第三部分的第一句中,“金张”指西汉大臣金日(mì)磾(dī)和张汤家的后裔,“藉旧业”的意思是依靠先人官爵的余荫,“七叶”的意思是“七代”;“珥汉貂”,冠旁插着貂鼠尾做装饰。第二句中的“冯公”指冯唐。汉文帝时人,才能出众,曾指出法律苛严和不能用将等弊病,但未受重用。
全文的翻译是:
茂密苍翠的松树生在涧底,密集柔弱的小苗高踞山上。这手指粗细的小苗竟遮住了生在涧底身高百尺的松树。
无德无才的贵族后裔因门阀高当上高官显宦,而有才能的英俊因门阀低只能做个小官。这是不合理的门阀制度造成的,已非一朝一代了。
金、张家族靠门阀高,七代为官。他们冠旁插着貂尾,声名显赫。而冯唐伟才,却不被重用,被冷落到暮年。
左思有文才武略,但因出身寒微,仕途坎坷,不能施展抱负,因此愤懑不平。那么,是什么挡住了左思报国的脚步呢?是门阀制度。也就是诗中所说的“门阀”。
天安门前有一对儿“华表”。天安门前的“华表”不仅是装饰品,它还具有劝诫皇帝的功能。如果皇帝要出宫游乐,那么蹲在华表顶端的“望天吼”就会劝诫皇帝要及时回宫,要勤***爱民。当然古代没有高科技,望天吼也不会真的发声,这只是喻意而已。华表是谁发明的?华表是尧王发明的。你去参观临汾尧庙,你就可以看到在尧王的议事厅前竖着两根柱子。当尧王和他的大臣们议完事,发表议事结果后,如谁有不同意见和建议可写出来,张贴到这两根柱子上。这两根柱子就叫“华表”。可以看出“华表”是尧王用来征求意见用的。
孰料,封建社会的官宦人家也在大门外竖了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阀用来张贴“功状”,阅用来张贴“经历”。于是后世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做“阀阅”或“门阀世族”。
门阀制度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直到隋朝诞生了科举制度,开创了“学而优则仕”的先河,才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门阀制度的发展时期。门阀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魏的选拔人才制度,叫“九品中正制度”。这个制度把人才分成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级由“中正”来评。中正是有名望的推荐官。中正评议人才的标准有三:1.家世,2.道德,3.才能。由于中正常是“二品”,而能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而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的选拔之权,“家世”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势/士/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样一来,那些无德、无才的贵族世代为官,而有才能、品德好,但出身寒门的优秀人才仕途坎坷、抱负难展就成为必然。这就是左思咏史八首的写作背景。
《咏史八首》是诗歌,更是历史。读《咏史八首》,就是读左思,就是读历史。
三、只要国有贤人,国君又能礼遇贤人,敌人就不敢轻易来犯啊!
《咏史八首》其三: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
第一部分的第一句中,“希”的意思是仰望;段干木,战国初年魏国人。时人赞他有文有才,怀君子之道,声驰千里。但他隐居陋巷,不肯为官。魏文侯请他出任宰相,他不肯接受。魏文侯乘车到他门口,都俯身在车的横木上向他致敬;“偃息”的意思是仰卧、安卧;“藩魏君”的意思是“保卫了魏君”。秦王想出兵攻魏,有人劝阻他。说魏王崇敬段干木,这是各国都知道的,这样的君主一定很得人心,还是不要发兵攻他为好。秦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停止发兵。第二句中,慕,仰慕;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很有正义感。曾周游列国,为人排难解纷,但功成之后,以受赏为耻,高风亮节卓尔不群;“谈笑却秦***”一句是一件史事,赵孝成王时,秦国派大将白起领兵犯赵。魏王派使者劝赵国拥秦为帝,以求罢兵。鲁仲连不畏,求见平原君,晓以利害,反对帝秦。白起得到消息,撤***50里。
第二部分的第一句中,“当世”的意思是“那时的天下之士”,“贵”指高贵;“不羁”,不受约束。第二句中,“卓”的意思是崇高,“不群”的意思是“超群”。
第三部分的第一句中,“临”的意思是面对;组,丝织的绶带。当官的印玺通常挂在绶带上,系于腰间;绁,读“xiè”,系住的意思;“对”的意思是面对;珪,读“guī”,同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板状玉器,上尖下方。第二句中,连玺,指成串的印。
全文的翻译是:
我带着崇高的敬意仰慕段干木和鲁仲连。
段干木在陋巷安卧就能起到保卫魏国的作用。
鲁仲连在大敌当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说服赵国放弃投降计划,使秦***撤退。鲁仲连不受约束,自由自在,周游列国为人排难解纷。功成后以受封赏为耻。他的品质高贵而超群。鲁仲连不肯要象征权力和富贵的绶带和珪,视爵位如浮云。
左思认为,只要国有贤人,国君又能尊敬、礼遇贤人,就能受到人民的拥护,敌人就不敢轻易来犯。自己愿意为国建功立业呀,而功成之后,却不愿意受封赏。
此言此语,读来令人唏嘘。自古以来,有明君思贤若渴,有昏君弃才不用;有小人占据高位不思报国,有志士一腔热血报国无门!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啊,怎样才能繁荣富强;我们那热爱祖国的人民啊,如何才能幸福安康!纵观历史,我们从来不缺贤良之士,更多的时候,我们缺的是贤良的领袖和好的制度啊!
四、杨雄著书百世流芳,权贵***乐致国灭亡
《咏史八首》其四: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第一部分第一句中,“济济”形容人多,“赫赫”是显赫的意思。第二句中,冠盖,官员穿戴的服饰和乘坐的车辆,常借指官吏;“荫”的意思是“遮蔽”;四术,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朱轮,红色车轮。汉代列侯二千石可乘朱轮的车子;竟,整个;衢读“qú”,街。
第二部分第一句中,金张,指金日磾和张汤家族;许史,许指汉宣帝许皇后的父亲,史指汉宣帝祖母史良娣的娘家。
第三部分第一句中,“寂寂”是寂静的意思;扬子,指扬雄。扬雄是西汉末年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学家,是三字经中的五子之一;卿相,古代高级官名;舆,车。第二句中,“寥寥”的意思是“稀少”;玄虚,玄妙而不可捉摸。扬雄仿周易作《太玄经》十卷;仿《论语》作《法言》十三卷;拟司马相如《子虚赋》等而作赋。作者取“玄虚”二字涵盖了他讲学的内容。
第四部分第一句中,宣尼,即孔子。汉宣帝追谥孔子为褒城宣尼公。第二句中,“悠悠”是长久、遥远的意思;擅,读“shàn”,超过;八区,八方、天下。
全文的翻译是:
繁华的京城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声名显赫的众多王侯居住在这里。贵族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其冠盖遮蔽了四通八达的道路,有着红色轮子的车驾塞满了长街。达官显贵们朝夕相聚在金、张、许、史等豪门,整日奏乐歌舞,尽情享乐。
杨雄在家著书讲学,不与卿相往来。杨雄的言论达到孔子的水准,写的辞赋可和司马相如所写辞赋相比拟。随着岁月的流逝,杨雄名扬天下,流芳百世。
左思认为,西汉的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整日***乐。社会的腐败必将导致国家的灭亡,权贵们也会随着国家的灭亡化为埃尘。而杨雄安于贫困,著书讲学,成就辉煌,英名流芳百世。杨雄是他的楷模,左思找到了希望,他会成为杨雄那样的人物而流芳百世。诗读至此,不由想到古人常说的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而兼济天下。这句看来豁达的话,包含着多少爱国志士的辛酸与无奈,也映射着执***者的明暗与制度的优劣。
五、有才不得展,有志不得酬,不如出世隐居吧!
《咏史八首》其五: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第一部分的第一句中,“舒”是舒展的意思;白日,日光;“灵景”的意思也是日光;神州,指中国。第二句中,紫宫,紫微星。亦称紫微宫,星垣名,喻皇都;飞宇,带有飞檐的宫殿。
第二部分的第一句中,“峨峨”,高大巍峨的意思;蔼蔼,众多、盛多。第二句中,攀龙客,指攀龙附凤之人;欻,读“xū”,忽然的意思。
第三部分的第一句中,褐,读“hè”,粗布短衣;阊阖,读“chāng hě”,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洛阳西门;许由,尧王时人。是很有才干的得道高人。尧王曾要让位给许由。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而我还来代替你,我难道是为了名声吗?鹪鹩在深山里筑巢,不过占有一条树枝,偃鼠到河中饮水,不过喝饱肚子。我要天下做什么呢?于是逃到萁山隐居种地。第二句中,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濯足,洗脚。这里指去世俗之污垢。
全文的翻译是:
明亮的天空中,太阳放射出的耀眼的光芒照耀着神州大地。
一排排带有飞檐的豪华壮丽的宫殿高耸蓝天,像浮在云里,让人仿佛觉得到了天上的紫微星宫里一样。
原来在高大的门第内,住着众多的王侯。自己并非攀龙附凤之人,为什么忽然来到这个地方?于是他穿着粗布衣服,离开皇城,要追随许由作一个隐士。他到高山上抖衣服,到长河中洗脚,意即要除去世俗的污垢,要摒弃荣华、淡薄名利,做一个隐居的高士。
有才不得展,有志不得酬,左思想出世隐居了。
六、虽然仕途坎坷、抱负难展,但决不消沉失志!
《咏史八首》其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第一部分的第一句中,荆轲,战国时齐人。是历史上反抗暴***的志士。他为燕太子刺秦王,失败被杀;酒酣,喝酒喝到尽兴畅快时;气益震,气冲牛斗。第二句中,和(多音字),音“hè”,一人唱,一人随着唱。比喻互相配合,互相响应;谓若,可谓、可以说。
第三部分的第一句中,“虽无壮士节”一句,意为此时荆轲还未做刺秦王的壮举,还未表示出壮士的气节;殊,不同于;伦,类。第二句中,邈,读“miǎo”,同藐,藐视;豪右,豪门贵族。
第四部分中的第二句中,钧,古代度量单位。30斤为一钧。
全文的翻译是:
荆轲和高渐离是好朋友,他们在燕市喝酒,喝到尽兴时,气冲牛斗。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慷慨悲歌,旁若无人。此时,荆轲虽然还没有做刺杀秦王的壮举,但他豪气冲天,傲视天下的英雄气慨也与世人不同。他不把天下四海放在眼里,更别说那些豪门贵族啦。
豪门贵族自以为贵,但在荆轲看来却如埃尘;那些有才学而出身寒门的人,虽然因贫寒自以为贱,但在荆轲心里却重千钧。
豪门贵族自以为贵,但在左思眼里不过是埃尘,有才学而出身寒门人,虽然因贫寒自以为贱,但在左思心里却重千钧。
左思虽然没有做过荆轲刺杀秦王那样的壮举,但也与世俗的人不同。左思不把天下四海放在眼里,更别说那些豪门贵族啦。左思不消沉、不失志,仍然自信自豪。
七、英雄也有困顿不得志的时候,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啊!
《咏史八首》其七: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采樵,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第一部分的第一句中,主父,指主父偃。西汉大臣,任中大夫。受困于燕赵时,父母兄弟都轻视他;薄,鄙薄、轻视。第二句中,买臣,指朱买臣。西汉官员。武帝时曾任会稽太守、主爵都尉等职。未出仕时,以砍柴为生,妻子嫌他贫穷而改嫁;伉俪,夫妻;不安宅,意思是说家庭不和睦,夫妻不相安。
第二部分的第一句中,陈平,汉初***治家。高祖的功臣。少时家贫,住在背靠城墙的僻巷里,家破烂不堪;翳读“yì”,遮蔽;负,背;郭,外城。第二句中,长卿,指司马相如,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成都人,曾游临邛,做客富豪卓王孙家,携其女卓文君私奔。未出仕时,家徒四壁;壁立,家徒四壁;寥廓,空荡荡的。
第三部分的第一句中,四贤,指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遗烈,遗业;光篇籍,光耀史册。
第四部分的第一句中,迍邅,读“zhūn zhān”,困顿不得志,迟迟不进。
全文的翻译是:
当主父偃未当官时,受困贫穷,连父母兄弟都轻视他。当朱买臣未出仕时,家贫穷,以打柴为生,夫妻不相安,妻子改嫁。陈平少时家贫,住在背靠城郭的僻巷里。司马相如携与他私奔的富家女卓文君回到成都,家里空荡荡的,只有四堵墙壁。
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的业绩留传后世,光耀史册。但当他们没有机遇发展自己,未出仕时,穷困潦倒,忧愁饿死,填了沟壑。
英雄也有困顿不得志的时候,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哪一个时代没有奇才啊?当他们没有机遇发展自己,就被遗忘在草野之中了!
八、安贫知足,旷达为怀,也不失为一种自我安慰吧!
《咏史八首》其八: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途。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俯仰生荣华,咄嗟复凋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第一部分的第一句中,习习,形容鸟儿不断张翅欲飞的样子;举,抬起;翮,读“hé”,翅膀;四隅,鸟笼的四边。第二句中,落落,形容与人疏远合不来、高傲不合群;穷巷士,住在陋巷的贫寒之士;抱影,抱着自己的影子。形容孤独。
第二部分的第一句中,枳棘,两种有刺的树;塞中途,形容仕途坎坷。第二句中,计策,献计献策;块,形容独处。
第三部分的第一句中,寸禄,指微薄的俸禄。
第四部分的第一句中,苏秦,战国时的纵横家。曾游说六国合纵抗秦,成为六国宰相。后在齐为客卿,被杀;李斯,秦著名的***治家。战国末年到秦国游说秦王,得为客卿。秦统一六国后,任丞相,后被秦二世杀害。第二句中,俯仰,一俯一仰,低头抬头,指时间短暂;咄嗟,读“duō jiē”,一呼一喏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第五部分的第一句中,“饮河期满腹”句是一个典故。典出《庄子·逍遥游》“鼹鼠过河,不过满腹”;贵足,贵在知足。第二句中,“巢林栖一枝”也是一个典故。典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林,不过一枝”;达士,旷达之士;模,模式。
全文的翻译是:
我像笼中鸟一样四处碰壁,无法冲破束缚,施展抱负。我这个住在陋巷的高傲不合群的贫寒之士,只能抱着自己的影子,孤独地守在空荡荡的家中。
我想凭借个人的聪明才智到社会上做一番事业,但是枳棘塞满了道路。我为国家提的安邦定国的建议也无人理睬,只好块然独处,像枯池里的鱼一样奄奄一息。外无微薄的俸禄,内无一斗粮的储备,生活艰难,亲戚看不起,朋友也日渐疏远。
转念一想,苏秦北游说,曾佩六国相印;李斯西上秦国游说,得为客卿,秦统一六国后,又任丞相。他二人在一俯一仰之间得到荣华富贵,但是两人都难逃被杀的厄运,在一呼一喏之间就凋枯了。看来,我还是像鼹鼠一样,喝饱肚子就行,不要多余的东西;像鹪鹩一样,有一条树枝栖身便足够了。我要淡薄名利、安贫知足,做一个旷达之士。
左思文韬武略,又有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但在不合理的、黑暗腐朽的门阀制度的压抑下,像笼中之鸟,无法冲破束缚,施展抱负。更兼外无俸禄,内无斗储,生活艰难,无人理睬。一个文武兼资的知识分子落到这个地步是多大的悲哀!他对门阀制度的控诉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同情和共鸣。这是左思的咏史诗受人喜爱和推崇的根本原因。
安贫知足,旷达为怀,也不失为一种自我安慰吧。
(未经作者同意,任何报刊不得转载或摘编)